李岷
(鄭州市鐵路局中心幼兒園,河南鄭州450000)
幼兒教育是一個人出生后接受的最正規、最基礎的教育,對于一個人未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抓緊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能促進大腦的發育。每個兒童都應該有一個盡可能好的人生開端;每個兒童都應該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每個兒童都應有機會充分發掘自身潛能,成長為一名有益于社會的人。無論是教育界或是家長現在都已經認可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幼兒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育的質量關系著人類社會發展。在我國,教育幼兒已成為一項偉大的國家事業。因此,幼兒教育必須落在實處,對孩子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為孩子日后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指南》的建議非常清晰、具體,有著鮮明的指向性;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明確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年齡特點,給予了很全面的建議,讓我們知道不同階段的孩子需要什么,他們能力的范圍。這樣老師了解清楚后,不僅在學習和游戲中給予支持,在孩子的操作材料上也會體現出層次,使老師們有了更多的方向。因此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把握,更好的落實《指南》精神。
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
《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刻的闡述。這就要求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深入領會這五方面內容。
幼兒教育應該充分協調多種資源,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使幼兒教育形成一個系統,使各種因素發揮整體的影響,以提高幼兒教育的成效,進而促進幼兒教育的發展。在現實的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幼兒教育作為整體,有些是比較松散的,有些較為系統,幼兒教育的這些現象均與組成幼兒教育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性質有關。組成幼兒教育的各要素聯系越緊密,幼兒教育作為一個整體就越系統。堅持幼兒教育的整體觀,就是堅持幼兒教育的系統觀和效益觀,使幼兒教育形成一個良好的系統,不斷提高幼兒教育的成效。幼兒教育的整體觀是對于幼兒教育整體性、系統性的基本看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注重綜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幼兒教育整體觀”的教育理念,需要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行動中不斷努力實施,關注幼兒在園的各類活動,并注意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使幼兒在園的各項活動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整體。讓給我們在幼兒教育觀的有效引領下更加有效的實施我們的素質教育。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已有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用適當的方式給予幫助和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每個幼兒的發展都是一個漸進而又連續的過程。雖然幼兒的發展都有一個大致相同的階段,但是同一個階段下,每個孩子的特征又是不同的。
由于先天因素的影響,每個幼兒的發展程度是不同的,一些老師對于天資聰穎兒童就多方照看,而對一些發展較慢的孩子卻不夠重視。幼兒的心理處在一種脆弱敏感期,比較依賴教師的態度。老師“戴有色眼鏡”的教育觀念很容易刺痛孩子幼小的心靈。這就要求幼兒教師要從關鍵上樹立“差異化”的觀念,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差異性,在行動上,要對孩子一視同仁。教師要細致觀察幼兒在學習中的狀態和他們的行為,在課堂上要多同孩子交流,課下要及時和孩子的家長互通有無,雙管齊下,能夠始終引導幼兒在正路上成長。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孩子生來是愛動的。有一些幼兒教師經常會視這種好動性是不正常的,便會勒令幼兒“不許動”。很顯然這樣是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同時也是教師不負責任的表現。對幼兒這種好動性的疏導,要采用游戲教學,寓游戲于教學中,將二者有機融合起來。
教師通過組織各種游戲,讓孩子充分地參與進來。由游戲所創設的環境,同社會相關,也同幼兒的生活和切身發展相關聯,既可以讓幼兒充分地展示自己,又可以鍛煉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通過將幼兒“好動性”的轉化到游戲中,既可以符合幼兒身體的發展需要,同時可以充分的調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幼兒的成長規律,根據規律和孩子自身的情況去制定相應的教育措施,這才能更好的落實《指南》精神,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幼兒的學習品質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等。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從幼兒時期培養起優良的學習品質,對今后漫長求學生涯起著決定性的基礎作用。一些幼兒教師只管將一些書本知識生硬的傳遞給幼兒,由于思維發展還不夠成熟,幼兒對知識的接受還不是太容易,時間長了,幼兒對學習的興趣逐漸失去,對今后的學習發展非常不利。筆者在教學中,曾以“春天”為例,讓學生去發散思維,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并不以對錯去評判。
要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往往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其實孩子天生就具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只是我們常常在無意識中以我們自以為正確的方式壓制了他的這種能力,所以他才會逐漸變得依賴,失去了學習的動力,甚至總是指望父母或者老師來給他灌輸點什么,一旦父母或者老師灌輸了些東西,他就囫圇吞棗地將父母或者老師灌輸的一切原原本本吸收進去,不加以消化,更不會舉一反三,自己發揮。
總之,落實《指南》精神要從整體把握,熱愛幼教事業,為幼兒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