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健
(哈爾濱市政府機關第二幼兒園,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已成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然而,我們卻發現在數學活動中幼兒被動式參與的活動還是較多,教學活動忽視活動主體的主動性和體驗性、忽視活動內容的探索性等,使得探究活動材料被限制,幼兒探究思維不活躍、創新精神得不到充分展現。那么,幼兒園數學活動中該如何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發展幼兒的創造思維,樹立幼兒好學創新的個性品質。這是擺在每一個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值得很好的進行研究,在此我進行了一系列探究性教學。
《綱要》把環境創設擺在一個特別重要的位置,強調要充分發揮環境的作用,寓教育于游戲之中。區角游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
我們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創設室內墻飾與區角活動。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心理特點和不同要求:小班是以直觀的、帶有情節的、幼兒能扮演角色的游戲為主。而中、大班幼兒則是運用挑戰性的、有更多發揮余地的游戲為主,如競賽性游戲、操作性益智游戲等。如大班學習《認識貨幣》,在認識面值的基礎上,幼兒和教師都在布置好的超市里,面對各種標價的玩具和文具圖書,孩子們帶著自己的紙幣和硬幣,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要計算一下,自己帶的錢夠買哪種商品。如果錢不夠,還需要調整。做收銀員的小朋友,受到顧客付的錢幣不僅要準確的認識,還要計算幾樣商品一共多少錢,再想一想給顧客找多少錢。十分鐘后,顧客和收銀員交換角色,使每名幼兒都親自動手,在貼近生活的環境中,感受計算的樂趣。在活動中發現與建構抽象的數學概念,經歷建構─嘗試─再建構的動態過程,逐步形成清晰的數學概念。
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動手實踐來體驗學習,從而獲得直接經驗和知識,并從中體驗學習和成長的樂趣。我們打破學科界限,開發綜合性課程,將游戲、故事、體育、手工、音樂等內容與數學大膽融為一體,從而促進兒童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讓幼兒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多“做一做”,多“說一說”,我們在數學探索性教學中也是這么做的。如:活動中我們要讓幼兒《比比多與少》,共同創設了一個情境:先講述了一個《豆豆村的故事》,以其中兩個人比豆豆的多少,由于數不清個數,所以各不服輸來引起幼兒興趣。然后請幼兒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開了一家“食品店”,用準備的各種尺寸的容器(杯、碗、罐等),和同樣大小、透明的量杯兩個,以及大豆、綠豆、紅豆、各類果汁等,通過操作來比一比多與少。幼兒興致盎然地參與游戲中來,充分操作但還是無法確定多少,教師扮演的“法官”出現了,“法官”決定集思廣益,在集體討論之后采納幼兒的意見,鼓勵幼兒用相同的量杯再次實驗,最終比出了多少,也使幼兒明白只有用相同的容器才能比較出多少的原理。
又如學習數的形成,需要幼兒反復進行添上1個、去掉1個的練習。設計操作材料為一朵梅花,每朵梅花瓣上都畫有一個小圓點,讓幼兒用它玩“開花”游戲:先把每個花瓣向花蕊折成合攏樣。幼兒在操作時首先看見花蕊的1個小圓點,每打開1片花瓣,就增加一個小圓點,1個圓點添上1個圓點是2個圓點,……依次打開。花開完再收花瓣,每次收攏一個花瓣,就是去掉1個小圓點,即6個去掉1個是5個……,由于操作具有簡單的游戲情節,幼兒多次“開花”、“收花”興趣不減,達到了反復練習、體驗數形成簡單規律的目的。幼兒在活動的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會更有勇氣繼續探索更深奧的數學知識。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們還常采用自由組合的分散式探索活動。如:在幼兒學習比高矮、排序時,我們先請幼兒參與其中,請出高矮不同的數名幼兒,讓幼兒目測比一下高矮,然后讓他們背對背比較,請幼兒比出誰高、誰矮,并按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次序排列,幼兒在實踐生活中得到了正確的答案,真正了解了長短高矮的比較方法,學會了按要求排序。之后,我還在散步時有意識繼續比高矮的話題,鼓勵幼兒找一找,看一看,比較周圍不同物體的高矮,在這種自由、寬松的氛圍中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都七嘴八舌的講述著自己的新發現:這棵樹比那棵樹高,那幢樓比我們的樓矮……于是我繼續引導孩子們過渡到對周圍不同物體高矮的比較。最后,孩子們自己總結出了一個結果:高矮是相對的,會隨著比較對象的不同而改變。幼兒在愉快、寬松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的自發的解決問題過程中,感受和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探索性教學中我們要多給幼兒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有利于增強創新意識,對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在教幼兒認識數字時,我首先讓幼兒看看這個數字象什么,引導幼兒在已有經驗下想象。如數字“8”,一些已在成爸爸媽媽指導下認識過數字“8”的幼兒說“8”象“葫蘆”,顯然這是成人所教,我又提出,你覺得“8”還象什么,引導幼兒再次想象,幼兒充分發揮想象說出了許多形象,有的幼兒說的雖然幼稚可笑,但我還是肯定了他們想象的成果。在認識了數字之后,我請幼兒根據想象畫一畫和數字“8”相像的物體。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不提供這種需求養料,求知欲與興趣也會隨之消失的”,而繪畫恰好可以滿足這種心理。當幼兒在紙上歪歪扭扭畫出一個個“8”字形時,我又拿出“8個蘋果”、“8個娃娃”等圖片,引導幼兒送給它們合適的數字,然后說一說,8還可以表示什么,啟迪幼兒從多角度、多方面思維。使幼兒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探索,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
在探索性數學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啟發和誘導幼兒提出問題和設想,只有不斷的鼓勵幼兒的好奇心,敢于向傳統的方法和權威挑戰,才能夠不斷的激發幼兒的創造意識,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幼兒主動發展的潛能是巨大的”,探索性教學活動正是由于其從幼兒的已有經驗出發,從幼兒的親身經歷入手,成為幼兒的主體性形成與發展的最好舞臺。我把幼兒帶進活動,活動把幼兒帶進數學,數學點燃思維火花。而我們的孩子在學數學這條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多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多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吧。
[1]幼兒操作性學習方式與創新思維研究課題組:《幼兒可操作性學習新方案-數學操作》,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年。
[2]張慧和張俊:《幼兒園數學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3]金浩:《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概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