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牧民
為了初中數學在課堂上能夠較好的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同時也為了學生們能夠更好的學習數學,對初中學校的教學,本文提出一下建議。
數學理論抽象、邏輯嚴謹、應用廣泛。所以,在很多的教師和學生的心中,數學很單調和枯燥。雖然老師們花了很大精力去教,學生也花了很大力氣去學,但效果亦不佳。有的學生中考失利,就是因為數學成績不好,從而終身遺憾。美國的一位著名數學教育家說:“由于數學學習,一些學生從小就失去了對人生信心,從這個意義來看,數學教育會毀滅年輕的一代。”雖然這種說法有點過,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數學教育不理想的現狀。造成這種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數學抽象、很難、不容易理解。盡管目前課程改革注重解決初中的數學教材中內容偏、難、舊、窄、繁等問題,而且還融入了富有時代特點、符合社會發展的新內容,但難度指數并沒有降低,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來看,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了。從數學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表現出極大的個體差異性。有的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快一些、有的則理解慢一些,有的甚至無法理解數學中某些抽象的概念。這就屬于認知方面的問題,而不是態度方面的問題。但一個人對某種問題比較陌生的時候,就會感覺很難。我在講初一函數的時候,曾經要求學生用函數的方法寫出投寄平信的費用與信重之間的關系式,大部分學生寫不出來,我特意問了一位數學成績較差其母親在郵電局工作的學生,他卻回答得非常正確。這就是熟悉和不熟悉的問題,對熟悉的東西的感覺是具體的、容易的,對陌生的東西的感覺則是抽象的、困難的。一些初中的一些數學知識看起來是十分簡單的,但對初中生來說還是很抽象的、困難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用學生熟悉的概念講數學。在教學生新東西時,首先要搞清楚學生熟悉的是什么,然后從他們熟悉的地方出發,然后加些新東西進去,引導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而那些事學生熟悉的領域,需要教師不斷發現、積累和摸索。
數學概念、定理、法則、公式的提出,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解題思路的探索,解題方法和規律的歸納,在這些過程中都凝集著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數學思維方法。盡管走上社會以后,人們在學校學習的數學知識似乎漸漸談忘了,但那種銘刻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數學精神、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方式永久存在,它將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長期發揮著重大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導,而不是解題技巧。思想方法學會之后,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而技巧只能解決碰到的一個或幾個問題。如果每道題都要用技巧去解,這對學生來說太難了。數學思想方法卻使人受益終生,而卻沒有一生都管用的數學知識,當然,思想方法要靠我們的教師用心去挖掘、提煉、總結。比如,平面幾何中有很多技巧可以添輔助線,學生無法完全把握,但如果能夠歸類一些添輔助線的基本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就可以領會其精神。
傳統的數學教育,總是把傳播準確的和無可置疑的數學知識為己任。從教材的編寫到老師講解,顯現在學生面前的都是一個嚴謹的、系統的、完美的知識體系。為達到高分的目的,部分教師死抱書本、標準答案,一味排斥、指責學生異于書本或者教師的、具有創新思想火花的見解,甚至拒絕明明正確,只是不同于標準答案,不按書本或老師講的方法。學生也習慣跟隨型模仿型的思維訓練。長此以往,在學生認為只要是教師講的或書上書上寫的都是對的。這種封閉式的教學,只會使學生思維僵化,在前人已做定論的知識中徘徊,喪失問題意識,還談什么創新和發展呢?當代的初中生,思維敏捷、思想活躍,他們所說所做,無不充滿創造因素,好問、好奇、好想、好動,求異意識在他們生性中比較強烈。數學的學習,一般來說保函以下三個層次:認識、理解和體驗。我們數學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是讓學生達到“體驗數學”的層次。現代情感教育理論認為,作為主要的非認知因素的情感,制導著認知學習。大量實踐也表明,良好的情感可以推動人們向著學習目標前進,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到充分發展人的創造性思維,反之會壓抑人學習主動性及創造性。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研究智力方面的因素,如認知、理解和應用等,還應該重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信念和態度等情感因素,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興趣、內在動機來引導學生學習。從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我們知道:激發學習熱情,比直接將數學知識教給學生更為重要。
數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學科。創造性思維是數學中層次最高的、最可貴的思維品質,它是核心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啟學生的創造潛能,既是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又是新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近幾年來,一些具有探索性、應用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的開放題在很多省市的數學中考試題中都出現了,這些開放題是數學中考試卷中亮麗的風景線,極大的考查學生思維水平方面。數學教學應該以開放題為載體,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是讓學生進行開放思維訓練。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注重、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思維訓練,應該打破教材中所涉及的命題大部分是給出條件及結論,然后讓學生去推理、判斷、證明這一常規模式,多設計一些具有結論非惟一、不確定的問題;不很完備,條件不很清晰、需要探尋和補充的問題以及一些現實性強和容易調動探究熱情的問題,讓學生在對開放題的探索中錘煉思維,從而創造思維得到發展。
[1]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