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青
·臨床醫學·
慢性鼻-鼻竇炎圍手術前期對癥抗炎治療臨床療效分析
田俊青
目的 探究提高慢性鼻-鼻竇炎臨床療效的措施。方法 62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整理, 患者均于術前進行了對癥抗炎治療5~7 d, 之后行全鼻竇冠狀位和水平位CT掃描, 準確評估病情, 制定手術方案, 再行鼻內鏡鼻竇手術, 術后定期隨訪6個月以上。結果 此組病例的手術總有效率達93.55%。結論 對慢性鼻-鼻竇炎患者圍手術前期行規范的對癥抗炎等輔助治療是鼻內鏡鼻竇手術順利進行、術后的功能恢復及提高治愈率的必要前提和堅實基礎, 不可忽視。
鼻-鼻竇炎;鼻內鏡鼻竇手術;對癥抗炎治療
鼻內鏡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 及健全的隨訪制度的形成, 使得慢性鼻-鼻竇炎的治療效果較傳統的手術治療有了很大的提高, 曾有報道, 總有效率達80%[1], 但仍有部分患者愈后不佳?,F代鼻內鏡手術的目的是保證竇口開放, 引流通暢, 恢復鼻腔黏膜的自潔及分泌功能, 僅靠鼻內鏡手術本身難以實現上述目的[2]。圍手術期的輔助治療措施與手術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其中圍手術前期的輔助治療和處理是整個治療環節的開始, 是手術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障。對慢性鼻-鼻竇炎的患者, 本科采取了術前對癥抗炎治療5~7 d,之后行CT鼻竇檢查, 準確評估病情后再行手術治療, 療效較好,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科2009年4月~2011年5月慢性鼻-鼻竇炎住院患者62例, 其中男37例, 女25例, 年齡在24~65歲, 患者均有鼻塞、流涕, 部分患者有頭痛及嗅覺減退等癥狀, 按1997年??跇藴剩?], 其中Ⅰ型Ⅰ期3例, Ⅰ型Ⅱ期8例, Ⅰ型Ⅲ期8例;Ⅱ型Ⅰ期4例, Ⅱ型Ⅱ期13例, Ⅱ型Ⅲ期11例;Ⅲ型15例, 伴有鼻中隔偏曲者11例, 伴有過敏性鼻炎者7例。入院后, 在對患者進行常規術前檢查的同時實施術前輔助治療, 予患者頭孢西汀1.5 g 2次/d靜脈滴注(頭孢類過敏者予紅霉素0.9 g 1次/d靜脈滴注)控制局部炎癥感染, 地塞米松5 mg 1次/d靜脈滴注抑制炎性細胞浸潤、減輕黏膜水腫、抑制變態反應, 療程5~7 d, 再輔以1%萘甲唑啉噴鼻劑2次/d改善鼻腔引流, 療程1周;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在對癥抗炎治療的同時給予控制血壓、血糖的藥物治療, 使患者的血壓、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待癥狀明顯減輕或緩解后, 再行全鼻竇冠狀位和水平位CT掃描,準確評估病情, 制定手術方案。本組患者均無手術禁忌證。
1.2治療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鼻腔手術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潤麻醉, 術式采用從前至后的Messerklinger術式,切除鉤突、篩泡、摘除息肉, 根據病情, 開放前、后組篩或全蝶篩, 擴大鼻竇的自然開口。本組病例中有20例患者施行下鼻甲部分切除術, 8例患者施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 術后定期隨訪6個月以上。
1.3療效評價標準 按1997年??跇藴剩?]:治愈:癥狀消失,鼻內鏡檢查竇口開放好, 黏膜上皮化。好轉:癥狀明顯改善,鼻內鏡檢查竇腔黏膜部分區域水腫、肥厚, 肉芽形成或有少許膿性分泌物。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 鼻內鏡檢查見術腔粘連, 竇口狹窄, 息肉形成, 有膿性分泌物。
本組收集的62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療效評價, 見表1。
表1 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鼻內鏡治療療效(n, %)
從表1可以看出, 在對慢性鼻-鼻竇炎患者施行鼻內鏡手術前, 先針對病因實施對癥抗炎等輔助治療, 使手術治療的治愈率達87.1%, 好轉率達6.45%, 總有效率達93.55%, 無效病例多由于中鼻道粘連、狹窄, 竇口開發不良所致, 本組病例均無重大并發癥發生。
慢性鼻-鼻竇炎是鼻科常見病、多發病, 常有鼻塞、流涕、頭痛及嗅覺減退等癥狀, 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
近年來隨著鼻內鏡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 加上術后定期隨訪, 慢性鼻-鼻竇炎的治愈率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有報道, 有約20%的患者愈后不佳[1]。通過病例積累、定期隨訪、病例分析及經驗總結, 作者認為, 慢性鼻-鼻竇炎的圍手術前期的對癥抗炎等輔助治療是鼻內鏡手術順利進行、術后的功能恢復及提高治愈率的必要前提和堅實基礎。
首先從鼻-鼻竇炎的發病過程看, 往往是炎癥加重阻塞、阻塞影響功能、從而加重感染;反過來感染又會加重阻塞,形成惡性循環, 這一點在Ⅱ、Ⅲ型患者表現尤為明顯, 鼻腔阻塞很嚴重, 這樣在手術開始實施麻醉時, 如果強行置入表麻棉片勢必造成鼻腔黏膜損傷, 將不利于術后的恢復。而采用術前對癥抗炎治療后, 黏膜充血水腫必然減輕, 阻塞也會隨之減輕, 這樣在表麻棉片置入時就會更順暢, 鼻腔黏膜的收縮就會更理想, 避免了強置表麻棉片對黏膜的損傷。
其次, 炎癥控制后, 因黏膜充血消退, 術中出血必然減少, 視野會更加清晰, 更能辨清哪些是不可逆的病變組織,為術者對像鼻道竇口復合體等關鍵病變部位進行精細處理時, 就有了可靠的視野保障。
另外, 經對癥抗炎治療, 癥狀明顯減輕或緩解后, 再行全鼻竇CT掃描, 能夠較準確地反映需手術治療的病變范圍,間接地引導術者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黏膜, 有利于術后功能恢復, 避免手術過度導致黏膜損傷。
慢性鼻-鼻竇炎是慢性炎癥性疾病, 可擇期手術治療,有充分的術前準備時間, 向患者說明術前輔助治療的必要性,患者會接受的, 切勿迎合患者迫切手術治療的心理, 不經規范的術前對癥抗炎輔助治療而匆匆手術勢必影響患者的愈后效果, 以上對本組病例的整理和分析, 充分證實了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鼻內鏡手術前采用對癥抗炎等輔助治療是鼻內鏡手術順利進行、術后的功能恢復及提高治愈率的前提和堅實的基礎, 不可忽視。
[1] 史劍波, 楊欽泰, 文衛平, 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圍手術前期處理對術中出血影響的觀察.中華耳鼻喉科雜志, 2003, 38(3):115.
[2] 韓德民.鼻內鏡外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56.
[3] 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 中華耳鼻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 海口).中華耳鼻喉科雜志, 1998, 33(3):134.
2014-05-19]
110141 沈陽市于洪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