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生殖道支原體感染與剖宮產術后產褥感染相關性分析
趙敏
目的 研究生殖道支原體感染與剖宮產術后產褥感染的相關性。方法 120例剖宮產術后產褥感染患者, 就產后發熱天數、宮頸分泌物細菌及支原體培養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宮頸分泌物支原體陽性組其剖宮產術后發熱持續時間多于陰性組, 76例支原體培養陽性, 陽性率為63.33%;44例支原體培養陰性中, 27例細菌培養陽性, 陽性率為61.36% , 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 占40.74%。結論 生殖道支原體屬培養陽性的產婦, 剖宮產術后易發生產褥感染, 應加強孕前及孕期陰道炎的檢查與治療,盡早消除產褥感染的高危因素, 減少產褥感染的發生。
生殖道支原體;剖宮產;產褥感染
產褥感染是目前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隨著生殖道支原體感染發病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 其導致產褥感染的發病率亦逐漸上升, 本文就本院120例剖宮產術后產褥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探討生殖道支原體感染與剖宮產術后產褥感染的相關性, 分析產褥感染的高危因素, 從而降低產褥感染的發病率, 減輕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09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120例剖宮產術后產褥感染患者納入研究對象, 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8.0±3.3)歲, 所有產婦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無精神神經疾病。
1.2方法 采集宮頸內管分泌物, 置于培養基中對支原體進行培養、鑒定, 普通細菌及真菌的培養和鑒定按照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發熱天數的比較 支原體陽性組術后發熱>3 d發生率明顯高于陰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剖宮產術后發熱天數的比較[n(%), d]
2.2細菌及支原體培養結果 120例患者中76例支原體培養陽性, 陽性率為63.33%, 其中解脲支原體(Uu)33例, 陽性率43.42%, 人型支原體(Mh)43例, 陽性率56.58%;44例支原體培養陰性中, 27例細菌培養陽性, 陽性率為61.36%, 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 占40.74%, 大腸埃希菌、奇異變形桿菌、腸球菌及不動桿菌分別占25.93%、18.52%、7.41%、7.41%。
本研究結果顯示, 120例產褥感染患者中76例支原體培養陽性, 陽性率為63.33%, 提示由生殖道支原體引起的產褥感染發病率較高, 支原體陽性組剖宮產術后發熱>3 d發生率為61.84%, 陰性組為22.73%,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支原體感染可導致持續發熱, 發熱以低熱為主,中熱少, 高熱極少, 與感染侵入細胞表面不侵入血液、病原體毒力較弱有關。支原體通常寄生于呼吸道和生殖道黏膜,是一群無核細胞型微生物, 具有體積小、無細胞壁、結構簡單、自行復制的特性。支原體是女性生殖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 40%以上的健康女性可檢測出解脲支原體, 孕婦可達80%[1],妊娠期檢測支原體陽性, 不伴其他感染, 一般不影響妊娠結局[2], 當支原體復制達到一定數量, 可使免疫平衡遭到破壞,引起上行感染, 導致早產、胎膜早破、死胎, 是圍生期及產褥期并發癥的主要原因[3]。產褥感染經一般抗炎治療無效時,取宮頸分泌物做支原體及細菌培養, 考慮存在生殖道支原體感染的可能, 應用抗支原體藥物治療, 若治療效果不佳則據藥敏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
綜上所述, 孕期應加強營養與保健、適當鍛煉、預防貧血、增強體質, 加強孕前及孕期陰道炎的檢查與治療, 盡早消除產褥感染的高危因素, 才能明顯降低產褥感染的發病率,減少患者住院天數及費用, 減輕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王肖平.支原體感染與妊娠結局.實用婦產科雜志, 1998, 14(1): 9.
[2] 楊慧霞.妊娠合并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和支原體感染.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03, 19(12):709-711.
[3] Rhoton VA.Infections and infertility.Prim Care Update ObGyns, 2000, 7(5):200-206.
2014-05-30]
121000 遼寧省錦州市婦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