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英
門診處方審核情況分析
何秀英
目的統計本院門診處方差錯情況, 分析差錯原因、提出解決的建議和方法。方法對審核有問題的處方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問題處方次數占門診處方數的1.01%, 其中處方前記占比22.43%, 處方正文占比77.57%。結論通過加強醫師自身素質建設, 提高藥師審核處方的能力, 加強藥師與臨床醫師的協調溝通, 及時更正有問題的處方、指導臨床醫師合理用藥。
門診處方;處方審核;合理用藥
自2013年5月本院使用電子處方后, 雖然克服了字跡潦草, 藥品名稱全部使用通用名, 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處方前記不完整, 處方用法、用量錯誤率較高。藥師審核處方是調劑的第一步, 更是促進合理用藥, 保障患者用藥安全的重要環節 。根據《處方管理辦法》, 藥劑科制訂了調劑工作制度,處方審核制度, 目的是加強處方的審核, 所以提高藥師審核處方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統計本院2014年1~4月的門診處方總數和有問題的處方總次數(不包括特殊管理處方、特殊疾病、慢性病處方)。參考相關文獻[1], 根據《處方管理辦法》和本院的相關管理制度, 對有問題的處方內容按發生次數進行分類統計。
2014年1~4月門診處方總數:31739張, 有問題的處方總次數321張, 所占百分比為1.01%。主要存在問題是臨床診斷與用藥不相符(占比18.07%);用法用量不適宜(占比25.86%);給藥途徑不適宜(主要為錄入錯誤, 占比23.99%)。
2.12014年1~4月門診處方總數及有問題的處方差錯發生率。見表1。
2.2處方差錯內容統計。見表2。

表1 2014年1~4月門診處方總數及有問題的處方差錯發生率(n, %)

表2 處方差錯內容發生率(n, %)
3.1患者信息不正確 患者姓名、年齡錯誤。姓名錯誤原因是由于醫師的疏忽, 張冠李戴弄錯該患者的姓名。年齡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兒童年齡錯誤, 如2歲9個月錄入為2.9歲,所以藥師審核處方時核對患者信息可以避免患者服錯藥品。
3.2臨床診斷不全與用藥不相符 處方臨床診斷為“開藥”、“體檢”、“待查”, 無法審核用藥與臨床診斷的相符性, 為無適應證用藥。如臨床診斷為早孕, 但使用的是終止妊娠的藥物米非司酮片和米索前列醇片;臨床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但使用的藥物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復方氨酚烷胺膠囊和治療高血壓的藥物甲磺酸氨氯地平片。
3.3規定做皮試的未注明或無結果的判定 規定做皮膚過敏試驗的醫師未注明或第二天免試繼續使用的醫師未注明,有的雖然有皮試的結果, 但無執行護士的雙簽名。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使用青霉素類抗菌藥物必須進行皮膚過敏試驗。對青霉素過敏者, 5%~10%對頭孢菌素類產生過敏反應, 而對頭孢菌素過敏者絕大多數對青霉素產生過敏反應[2]。進行頭孢類抗菌藥物的皮膚過敏試驗 , 必須使用原藥配制皮試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試液代替, 也不能用某一種頭孢菌素配制成皮試液做所有頭孢類抗菌藥物的皮膚過敏試驗。
3.4注射劑的溶媒選擇不適宜 實例1, 注射用丹參400 mg +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400 mg注射用丹參的溶媒量應為500 ml, 溶媒量不足, 藥物濃度增大, 不良反應風險增加[3];實例2, 本院使用的質子泵抑制劑泮托拉唑溶媒選擇也存在不合理現象, 說明書使用的溶媒是0.9%氯化鈉注射液, 而處方中醫師選用的溶媒是5%葡萄糖注射液, 泮托拉唑的結構為苯丙咪唑類, 具有亞磺酰基, 屬弱堿性化合物, 其水溶液不穩定, 易溶于堿, 微溶于水, 在酸性溶液中很快分解[4];實例3, 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5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是一種高濃度溶液, 不可直接輸注,其應溶解于含有氨基酸的溶液中, 體積比為1:5, 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5]。
3.5用法用量不適宜 處方中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存在靜脈滴注一次給藥劑量較大, 一天的劑量一次給藥, 給藥頻次不夠的現象, 隨著劑量的增加并不增加治療效果, 而且隨著劑量的增加藥品的毒副作用增加, 門診患者靜脈滴注一日多次給藥的依從性較差, 藥師建議選用同種抗菌藥物的口服制劑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其次是醫師對給藥劑量不熟悉, 如血塞通滴丸, 一次服用20丸, 而醫師一次給藥5丸。服藥劑量過小, 影響治療效果。
3.6重復給藥現象 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藥重復給藥的現象較常見, 處方云南白藥膠囊與云南白藥粉同時服用, 而云南白藥膠囊與云南白藥粉成分相同, 功效相同, 藥師認為沒有必要聯用, 既增加胃腸道的不良反應, 又造成藥品浪費、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3.7藥品名稱混淆 醫師經常將厄貝沙坦片與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混淆, 氫氯噻嗪具有利尿降壓的作用;處方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0.25 g, 靜脈滴注。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為一混懸劑, 其只能肌肉注射或關節腔給藥, 常用量為10~40 mg, 不能靜脈滴注, 用于治療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炎癥疾病, 由于醫師與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混淆,用于靜脈滴注治療過敏性皮炎。而且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使用劑量過大。
3.8存在配伍禁忌 處方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10 mg, 靜脈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為一過飽和溶液, 溫度較低時容易析出結晶, 與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混合, 可能析出甘露醇結晶, 并易引起電解質紊亂,導致低血鉀;處方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維生素K1注射液20 mg+注射用維生素C 2.0 g, 靜脈滴注, 而維生素C與維生素K1混合易出現混濁。
3.9給藥途徑不適宜 大多為醫師對信息系統操作不熟練,而且忽視檢查核對, 錄入錯誤, 靜脈滴注的錄入為口服給藥,口服給藥的錄入為外用, 而且頻率較高;如銀胡感冒散為一外用貼劑, 而醫師往往開為口服給藥。
3.10未備案超說明書用藥或無知情同意書 醫院規定藥品超說明書用藥需有充分的文獻資料, 詢證醫學研究結果,由臨床科室提出申請, 經醫院藥事委員會批準, 在醫務部備案, 并且使用前需與患者簽署超說明書用藥知情同意書才能使用。而本院臨床用藥中超說明書用藥備案的主要是適應證超出說明書范圍的, 而改變給藥途徑的幾乎未備案。如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氨溴索注射液15 mg霧化吸入, 氨溴索注射液的療效已被充分證實, 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抗生素在支氣管分泌物中的濃度, 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6]。
4.1加強醫師自身素質建設, 加強醫師對醫學知識和藥品知識的學習, 加強對計算機信息系統操作的培訓。
4.2藥師要適應藥學工作的轉型, 改變工作模式, 不斷更新藥學知識和藥品信息, 提高藥學專業實踐能力, 提高藥師審核處方的能力。
4.3增強與臨床醫師的溝通, 及時傳遞藥品信息。藥師審核處方時, 發現有問題的處方需與臨床醫師溝通更正后方可調配, 同時把處方中常見的問題及時反饋給醫師, 避免問題的再次發生。
4.4加強與信息科的反饋 , 藥師審核處方時, 發現存在的問題需要與信息科協調解決的及時反饋給信息科加以調整。
[1] 李幗姬, 李海英, 陳畫虹.兒科門診處方審核情況的分析.今日藥學, 2012, 22(8):498-500.
[2] 劉偉浩, 鐘永基.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過敏反應與皮膚過敏試驗的探討.今日藥學, 2012, 22(4):250-252.
[3] 趙梁艷, 劉梅, 廖俊輝, 等.臨床藥師干預對某院中成藥注射劑使用的影響.今日藥學, 2012, 22(1):32-34.
[4] 梁鸚.400份病歷不合理用藥分析.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1, 31(7):605-607.
[5] 張敏娟, 徐貞.關于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不合理用藥分析.實用藥物與臨床, 2014, 17(4):476-477.
[6] 雷龍, 劉俊, 汪煒, 等.淺談我院藥品超說明書用藥.實用藥物與臨床, 2014, 17(3):387-389.
2014-06-20]
650100 昆明市西山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