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靈芝
家庭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
汪靈芝
目的 探討家庭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 選擇本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觀察組取家庭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取常規護理方法。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和護理干預后的效果, 使用自知能力與態度問卷、精神疾病癥狀量表、社會功能表進行比較。結果 入組時, 2組患者的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7周末,研究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缺乏活動因子、BPRS等相關指數皆相比對照組低, 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SDSS分數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家庭護理干預可有效幫助患者康復, 促進患者身體各項指標趨于正常。
家庭護理;精神分裂癥;康復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行為、思維、情感多方面障礙的疾病,目前病因不明[1]。病情有慢性傾向。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過程, 是一個環境的適應過程, 也是社會適應過程, 家庭是患者接觸最多的環境, 家庭護理對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本次研究主要針對患者的家庭治療開展, 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男性55例, 女性45例,年齡19~61歲, 平均年齡(35.2±2.5)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病程(1.5±2.4)年。100例患者皆根據精神障礙疾病診斷標準進行確診為精神分裂癥。排除藥物依賴患者、酒精依賴患者。患者入院前后有父母、配偶、子女與其一起生活。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 觀察組50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 實施家庭干預護理, 幫助患者康復。對患者家屬實施相關知識的教育, 讓患者家人接受患病事實, 并尊重患者, 才能關心患者, 從生活和心理上照顧患者, 讓患者感覺家人的溫暖[2]。堅持幫助患者服藥, 照顧患者日常生活, 定期復查,規律生活。改善患者與家屬之間的關系, 有正確的交流方式,指導家屬了解患者的需求, 正確對患者表達自己的關心;每周對患者家屬進行集體輔導1次, 幫助家屬了解與患者之間溝通的技巧, 心理輔導課程, 主要是讓家屬更加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 如何與患者接近, 從而幫助患者, 擺脫心理疾病的陰影[3]。在逐漸康復與接收家人幫助的同時, 還需要幫助患者建立起人際關系網, 從而使得患者可重新接觸社會, 適應社會。針對不同的患者, 護理干預方法也需要作出改善,面對患者的病情, 對家屬進行指導, 告訴患者家屬應當如何以爭取的模式引導患者, 給予患者幫助, 與患者之間進行互動與交流, 可對家屬使用支持、鼓勵、解釋等相應的心理干預方法, 幫助家屬樹立信心。
1.3判斷工具 BPRS對精神疾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判斷, ITAQ對患者自知能力的恢復進行判斷, SDSS作用于判斷患者社會功能的損害狀況。
1.4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結果錄入SPSS10.0進行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數±標準差表示, 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 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家庭干預護理后, 2組患者的SDSS評分相比入組時有較大變化。兩組患者入組時和干預后的SDSS評分見表1,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家庭護理干預后, 與入組時的相關評分指數有變化, 觀察組患者的BP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兩組患者入組時與干預后SDSS評分比較
表1兩組患者入組時與干預后SDSS評分比較
項目干預7周末入組時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SDSS總分社交能力職業能力生活能力家庭能力15.1±0.2 6.6±0.8 5.1±0.4 9.4±1.8 11.2±0.4 9.1±0.6 0.2±0.1 0.3±0.2 1.2±0.4 1.4±0.9 11.2±0.5 1.6±0.6 2.3±0.7 5.1±0.4 3.1±0.8 9.1±0.4 1.7±0.4 2.1±0.1 5.1±0.5 2.1±0.1
表2兩組患者入組時與干預后BPRS評分比較
表2兩組患者入組時與干預后BPRS評分比較
項目入組時干預7周末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BPRS總分缺乏活力焦慮抑郁敵對性激活性思維障礙38.7±3.1 9.4±2.4 4.1±1.2 8.7±2.3 6.1±2.1 9.2±3.8 35.7±3.5 8.4±2.6 4.5±1.3 8.4±2.9 6.4±2.5 9.1±3.1 22.1±1.2 5.2±0.3 1.3±0.8 3.2±0.8 2.3±0.8 3.3±0.6 26.2±1.8 8.4±2.8 6.2±2.4 8.1±2.9 7.5±3.4 6.1±2.1
家庭是一個社會的組成部分, 也是每個人自己的專屬空間[4]。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是一個適應社會的過程, 就必須要從適應家庭開始, 因此, 家庭護理對患者的康復起到決定性作用。在本次研究中顯示, 采取家庭干預護理后的患者,在BPRS評分中有顯著變化, 觀察組患者的康復情況, 明顯優于對照組, (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者在焦慮抑郁、激活性差等方面, 都有明顯改善。
家庭護理融入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過程中, 能有效幫助患者提高對治療的積極性, 增加心理的應對能力。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是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 提高治療依從性, 可有效降低復發可能性, 通過對患者家屬進行相關的心理教育,讓家屬可以介入到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 能夠對患者病情有緩解效果, 能夠增加患者的適應能力, 從而配合治療, 提高治療效果。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 患者的粗暴態度與抗拒治療的表現, 成為治療的障礙。常規護理中, 效果往往不理想。服藥依從性較差, 導致患者復發率較高[6]。家屬融入治療過程后, 可有效增加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讓患者感覺到家庭的溫暖, 提高對治療的信心。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 在提高治愈效果的基礎上, 降低精神分裂癥的復發可能性。
患者可隨時與家屬溝通、焦慮, 使患者可以在情感上得到滿足, 在治療過程中, 不會有被獨立、遺棄之感, 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有促進效果。
[1] 馬達休,肖瀟,周琳鈞, 等.家庭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重慶醫學, 2012,41(21):2229-2230.
[2] 李幼靈.家庭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觀察.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0,35(8):849-850.
[3] 趙朝霞.家庭護理干預對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1,17(28):3413-3414.
[4] 陸紅英,袁勤,朱雪梅, 等.家庭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2,18(28):3432-3433.
[5] 杜琬怡.家庭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中外健康文摘 , 2012(50):15-16.
461000 許昌市建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