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杰
摩挲清幽柏廟村
撰文/孟杰

不知道歲月在石板上刻畫了多少道雋永的條紋,才能形成飄逸的浮雕。這自是無法陳列的神跡,只能在一些實質的遺留上逡巡覓得一絲端倪。一如清幽蕭索的柏廟村落,諸多前塵的顆粒早已經在時間的躁動中失了當年的模樣,唯有合抱古樸的蒼然巨柏還在廟宇的一畔繼續綠意盎然。



歷史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把那些曾有的輝煌抹掉又留下破碎的蛛絲馬跡,如同悲劇一般,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掉給人看,卻又奇異地令這價值得到加倍。若是說典型,我唯一可以或者愿意想到的地方就是柏廟村。
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柏廟村顯然處在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沿著上街區長途汽車站往南走上五華里,便到了這個古老多彩的農莊。所謂柏廟村,其實就是柏樹和廟的相加之和,縱使這樣,這個名字起自何時卻是無從可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此處必定是先有柏樹后有廟。
柏廟現有五百多戶人家,兩千多口居民,其中孫姓人口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孫姓主要分為兩支,一支為原陳留郡孫氏(即本地孫氏),占全村孫氏總人口百分之一不足;一支為移民陳留孫氏(即洪洞移民肖二公之后裔),這支孫氏占全村孫氏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兩支孫氏世代相交、和睦相處、輩份相統,而且兩支本來就是一家,目前已經合二為一,通續族譜。
老話說村以民而顯,柏廟村的確是這樣,村民的歷史尚且這樣悠久,村子的韶華又怎能離得了那些時光的人文積淀以及相關的建筑遺留。據傳,因為姓氏的高度統一,村莊的名勝古跡受到了非常集中的構建,人文景觀、古建筑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有:柏樹、晴煙寺、孫氏宗祠、孫氏學堂、孫氏莊園、孫家寨、孫苪孝行坊、戲樓、月牙池、楊樹溝遺址等十大景觀和古建筑。
柏廟村的種種,首先被提及的是有關柏樹的點滴。據傳古時的柏廟村一地曾經有四十多棵大柏樹,每棵腰圍都在五米以上,高二十余米。遠遠望去一片林海,煙霧繚繞。走在樹下涼風迎面,清香撲鼻,成為當地的八大景觀之一。如今卻如黃鶴一去,不再復還。誠然,村子遭受了歷史的嘲弄,所剩的古樹已是不多,但是站在幸存的蒼柏樹下,任由陽光穿過頭頂的樹葉,照出地上的斑駁,這份厚重又是一種真實的歷史承塵,兜住了太多的過往。
柏廟村如今最為人知的是孫氏的家宅以及牌樓,作為當地的顯赫望族,孫氏一族在過往的王朝更迭、近代浮沉,也一同經歷了興衰榮辱,而這每一筆都被漸漸斑駁的屋舍和牌樓記錄了下來,撫著一磚一石,上面的痕跡仿似是歲月發出的唏噓,令人感慨萬千。
走在東西大街上,須臾便可看到北側密集叢生的古典建筑群,80多米寬的滴水檐統一向外突出,正對著街面的三道門洞深深通向深宅大院的孫氏老房,人說侯門深似海,這里的"門里"卻是更多一分親和的氣息,坐在門口的老人已然沒了牙齒,一如門口的晴雨石那般滄桑。
順著甬道向里走,不久就看到東側狀如廟宇的瓦房,這個房就叫“方三丈”,就是指房基四四方方三丈,因為年久失修,顯得有些破敗,也不知還能挺立多久。順著一個過道轉了幾轉。拐入主院,一座古式的高樓映入眼中,這是村子唯一的四層古樓,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整片的建筑群落數目總量很大,有800多間,除了傳說中的方三丈,還有古時木匠稱為“四梁八柱” 、“墻倒屋不塌”的神奇技法都被得到了驗證。說是孫氏老房,倒不如說是一處莊園,就在總占地面積約三十畝的孫氏莊園里面,每座宅院均分三進,第一進為客房,第二進宅院中為大廳、左右廂房,第三進為后樓院;中為四層樓房,兩側各有兩層樓相配,整個莊園的五處宅院均有南北通道和角門相連,形成整體布局。莊園整體采用八卦出進、五宅相連的建筑模式,前有上馬石,后有后花園,可見當年孫氏莊園的輝煌氣勢。
除卻家廟般的姓氏莊園,還有代表一姓文治繁盛的“孫苪太學生孝義坊”。 “孝義坊”本在柏廟村的東頭,距離孫氏祠堂不過百米處,過街面向東而立,高三丈許、寬五丈余,純青石雕刻,左右還各有四個青石雕琢的獅子,有雌雄之別,還有雌獅懷抱幼獅的修飾性雕琢。坊橫梁正面雕八仙過海圖,背刻二龍戲珠圖。上寫大字書“孫苪太學生孝義坊”,中上方一匾刻“圣旨”二字,其建造工藝十分精美,可惜的是在后來的時日中,已經被拆成了各個部件。雖然這樣,處于雜草叢生之地的各部分石雕反而更加將歷史剝離的純粹。
文字有時盡,總有無法表達的細膩,但在如同家廟的孫氏建筑里,柏廟村冰山一角背后的魅力才得以更加煥發。這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誘惑,也是千古流傳的真命瑰寶,只是在一種靜默中少了低姿態的商業鼓噪,不得不說,真正的瑰寶還是藏在了柏廟村這樣的地方,雖然可惜,卻是一種保留了精魂的中華遺珠。

居·現代
MODERN
綠色民居
》尋,綠色建筑的“中國芯”
現代建筑
》城市里的管風琴
——北京東方劇院
設計空間
》情感·空間
——深圳市“歡樂海岸”室內設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