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洱玫
木結構復興之路
■ 撰文 洱玫
木結構建筑曾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主體,在歷史長河中占據不可取代的地位。到了現代,尤其是近幾十年發展迅速的建房運動,木結構建筑才漸漸被遺忘。而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木結構建筑仍在如火如荼地發展著。
關于木結構建筑,大多都停留在傳統而復古的年代,于是總有人覺得如今再談木結構建筑是不合時宜的。數千年之后,木結構建筑是否還能如往昔般綻放著迷人的色彩?如此傳統的建材,能否適應如此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關于木結構復興的疑問從來沒有停止過。而我對于木結構建筑的熱衷尚只在紙上談兵的緬懷,但總有一群人在為 木結構復興奔忙著。
在這群人眼中,技術和資源都不是目前木結構建筑在國內發展受阻的主要原因。對木結構建筑的不理解和困惑,才是木結構建筑漸漸離開國內公眾視野的癥結所在。

到了現代,尤其是近幾十年發展迅速的建房運動,木結構建筑才漸漸被遺忘。而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木結構建筑仍在如火如荼地發展著

一說到用木頭建房子,便會聽到很多聲音,其中“太不環保了”的觀點頗為主流。
事實上,目前國內基本不用木結構建筑主要是因為木材處理工藝和木材資源的稀少所造成的。過去一度大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木材資源一度萎縮,這對于后期使用木材進行建筑建設是極為不利的。
上個世紀50年代以后,受一些政策的影響,建筑產業并不支持木材的開發和使用,因此木材在木結構建筑里的使用相對較少。資源的減少,政策的不支持導致了產業發展受阻。而產業的發展不順暢,也導致了教育的滯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的有關建筑院校也幾乎不開設木結構建筑的相關課程,這同樣又會反作用影響產業的后續發展。
與國內對木結構建筑束之高閣相反,在美國、加拿大等其他國家卻將使用木材當做一個習慣。以美國為例,美國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使用頗有規劃,森林資源的產出量大于使用量。而在一些調查報告中也顯示,美國的民居95%以上都是木結構建筑。
新陳代謝是所有生物的屬性,木材作為可再生的材質,自然也是有更新換代的歷程——把那些超過生長期的木材進行科學處理,本身也是一種新陳代謝的過程。
在長達200年的木材使用和利用之后,美國的森林面積比原來反而有所增加。美國每年通過合理的使用防腐木,可以拯救2.26億棵樹木。
而在環保的層面,木材似乎比我們之前想象的、表現得更為優異。
真正的木結構建筑對環境是有益的,木材固碳的作用非常明顯,從而減少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減緩全球變暖趨勢。在琳瑯滿目的新型材料中,木材是現代建材中是唯一可以再生的,并且是環保的一種材質。


與國內對木結構建筑束之高閣相反,在美國、加拿大等其他國家對使用木材非常習慣

如今仍在使用中的木結構橋梁
木結構建筑的安全性長期以來也是飽受爭議的。
眾所周知,木材怕蟲。而在傳統的觀念和傳統技術中,木材都是依靠涂抹一些物質來達到殺蟲的目的。那么,這些都能殺死蛀蟲的技術,對人體似乎有著更大的影響。
在過去或許如此,但在現代技術里,木材防蟲并不是依靠噴灑有毒的“殺蟲劑”,而是通過現代技術對木材中的一些成分進行置換,使木材不再提供微生物所需的養分,切斷其食物鏈,以此達到防蟲的目的。
這樣的技術比傳統的“滅蟲”技術更充滿人性化,對人體也是無害的。
盡管古代的一些木結構建筑可以存留千年,但現代的一些木結構建筑不到十年便出現垮塌,于是解決木材的牢固性也成為了木結構建筑是否能繼續矗立時空中的關鍵。
在中國古代,木材從選材、砍伐、運輸到使用的周期非常長,通常有10~15年的時間。這個周期也是一個防腐、防蟲的過程,因此用這些木材修筑而成的建筑通常都能夠擁有較長的生命力。過去的建筑考慮到木材本身的防腐性,采用合適的施工工藝,并結合當地的自然氣候等條件,因此,很多建筑能夠存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而現在,之所以會出現早年間杭州吳山廣場河坊街上一座五六米高的磚木結構牌坊突然倒塌和西湖集賢亭倒塌等事件,沒有使用經過完全處理的防腐木材,加之施工工藝的不合理等,是造成這些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把沒有做好防腐處理的木材放到一個鋼構的構件里,鋼板的腐蝕加上木材的腐爛造成了這些事故。
古代那些以時間沉淀出的牢固在這個速食社會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了。于是有很多使用者在木材處理的時間和工藝流程上馬虎了事,便有了公眾對于木材“易腐爛”的印象。
其實,有效的藥劑及含量和合理的固化時間是保持木結構建筑耐久性的一個基礎。現在的防腐工藝以高壓浸注為主,將木材中的水分置換出來,并用金屬離子填充中間的空隙,再進行高壓固化,以此達到防腐的效果。通過一定標準量的藥劑浸泡和固化時間,木結構建筑的堅固程度是有保障的。
對于中國古代的建筑來說,防火成為最頭痛的問題之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通過一些技術處理,木材的防火性能已經遠遠超過了普通的鋼結構或者混凝土建筑。在全球范圍內,木材的防火和耐久性的技術已經早被解決了,對于木結構建筑的生存和發展并不是一個主要的問題。

在一些調查報告中顯示,美國的民居95%以上都是木結構建筑
比起技術上的發展來說,任何一個事物在推廣和發展的進程中,觀念的革新都更為重要。
木結構建筑在中國市場之所以走得比較緩慢,一方面是由于過去國家制度上的不支持,另一方面則是觀念上需要轉變。通過很多渠道讓公眾了解木結構,讓業界放心木結構。現在已經有足夠的技術手段和材料資源來滿足國內的人居使用和消費,因此要讓木結構建筑在國內復興,首先要解決的便是一個觀念的問題。
通過多年來森林的持續保護和培養,中國的木材儲蓄量已經達到可以支持木結構建筑生產和發展的水平,如果一些木材得不到及時合理的砍伐,反而會對環境造成副作用。隨著對木結構建筑觀念的逐漸轉變,中國木結構建筑的市場會持續擴大。
在愈演愈烈的建房運動中,所謂木結構建筑的復興之路并非單純地將建筑形式回到緩慢而久遠的年代,又再把斗拱、榫卯溫習一遍。這條路要走得好,需要的是從業者的回歸,慢下來,靜下來。木材,作為環境友好型材料,不應該被這一代人所遺忘。
(重慶中諾木業發展有限公司任重遠先生對本文亦有貢獻)

木材,作為環境友好型材料,不應該被這一代人所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