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炅妲
梳妝臺,最是那一抹低調的精巧
■ 撰文 炅妲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溫庭筠《菩薩蠻》
薄薄梳妝細掃眉。鬟鴉雙疊嶺云低。對人濃笑問歸期。荀令老來香已減,謝娘別後夢應迷。一番心事只春知。
——仇遠《浣溪沙》


首飾柜上通常紋有美麗精致的圖案,取悅著喜歡修飾容貌的女性
私心里一直鐘愛兩個畫面:對鏡貼花黃與憑欄遠眺君歸來。總覺得,這是最有傳統審美的一抹色彩——沒有纏綿的言語,也沒有太多喧囂的場面,就是那么安安靜靜的,便已勝過千言萬語。
在傳統的審美中,女人都是低調而含蓄的,容不得飛揚跋扈的姿態。即便是見了心儀的人兒,也不得直勾勾地望著對方,只好低眉淺笑。當然,意中人若見了這羞答答的表情,大概也懂得了伊人的情愫。
當時女孩子的心思哪里可以像今天這樣直截了當地述衷腸,但總有一些地方可以偷偷地釋放相思之情。而梳妝臺,自然便充當起了這樣的角色。
看似靜坐于古雅的梳妝臺,輕捋青絲,心中倒已奔騰起了或惆悵或思念或欣喜的思緒,空氣中暗涌著一股欲說還休的兒女情長。
梳妝臺古時稱“妝奩”,是古代婦女專用的梳妝盒或鏡臺。愛美的心,大抵是不分時代和地域的。尤其是在那個生活節奏緩慢的年代,婦女們或許沒有奢侈的化妝品,但她們同樣無比重視梳妝打扮,而且對梳妝用具亦十分講究。與當今女性梳妝臺上堆滿的瓶瓶罐罐不同,舊時女性的梳妝臺總少不了各式各樣雕刻精美的鏡子和梳妝匣。而那匣子簡直就是一個百寶箱,里面裝滿了各式頭飾和某些基本的梳妝工具,如簪子、金釵、木梳……這小小的梳妝臺變成了最風光的一處,也是最能寄托遐思的地方。
“女為悅己者容”,向來也是不分對象的。即便是歷史上野心勃勃,頗有女漢子風范 的慈禧太后,也曾在儲秀宮過著女人味十足的生活。在她的梳妝臺前,有著各式精致的美容化妝品,梳妝打扮也成了頭等大事。網上盛傳一句慈禧太后的話,“一個女人,沒有心腸打扮自己,那還活個什么勁兒?”雖難辨真假,但倒也不失道理。無數個古裝劇里都有著女性對鏡喃喃自語的場景,也不分皇室貴妃或平民少婦。那昏黃銅鏡中模模糊糊的映像倒也像極了身處深閨女性的親密伙伴。而那本漫不經心的一隅,最終竟也成了熠熠生輝的一抹風景。

很多首飾盒與梳妝盒通常合二為一

首飾盒是梳妝臺上明媚的一抹風景
古人男女均是長發,所以無論男女都需要盤發,因此對鏡梳妝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環節,銅鏡自然也是生活之必需品了。
對鏡貼花黃,或許看到的不僅僅只是一縷相思,也寄托了在三從四德束縛之下女孩子們對于生活的各種憧憬。腮紅、胭脂、金銀珠寶,走不出庭院深深,也只好把玩這些小物件以慰深鎖高院的心。
我們看到的是對鏡貼花黃的婀娜多姿,而那鏡中人大抵又是窺探到鏡外不一樣的大千世界吧,一種想象之外的瑰麗世界。
事實上,梳妝臺不僅僅是一種扮靚人的家具,某種意義而言,它本身也是裝飾的一種,其獨特的造型和工藝,往往為室內增添風光不少。
一般來說,民間的梳妝臺大多簡約樸素,但皇室貴族或富貴人家則不同了。有史料記載,唐代的工匠曾為當時的皇后制作了這樣的一個梳妝臺:“中立鏡臺,臺下兩層,皆有門戶。”據說,當皇后打開鏡奩時,竟有一個婦女形象的木偶手拿面巾、眉黛等物緩緩走出,這巧妙的工藝倒真是符合了皇后那雍容華貴的范兒。
明式家具中,紅木梳妝臺一直都是一種實用美的典范。這類梳妝臺一般采用講究的紅木,堅硬耐用。而那木材本身所有的素雅氣質與梳妝臺帶著的胭脂味交融而成一種動人的氣息。通常,這樣的梳妝臺鏡面周圍都有精美的雕刻,一如明式家具所慣有的精神——低調卻不失精致,總在細微末節之處透出些許的欲說還休。
一直很好奇,那些坐在鏡前的女子,心底到底在嘟囔著什么話?她們自言自語的對象又會是誰?是久未歸家的良人,還是街頭初見的少年郎?是懷揣惆悵,還是小鹿亂撞的心花綻放?大抵,也只有這幾尺梳妝臺還能記得清了。

紫檀木、紅木等珍貴木材是古代梳妝臺常選用的木材
到了現代,梳妝打扮雖沒有過去那份詩情畫意,但仍是女人們每日的必修課。女人們倚在鏡前描眉畫唇的樣子,總是顯得撩人而深情。就像每個女人心中都有個寬敞而碩大的更衣室一樣,女人們也都期望擁有一個整潔而百寶箱似的梳妝臺。
更小一點的時候,便總是愛守著家里老式的梳妝臺自說自話。那是父母結婚時做的家具,不知道什么木料制成。鏡面上有磨砂的小花,還有被我貼得到處都是的卡通不干膠。我趴在鏡子前,學著母親的樣子偷偷涂著口紅,別上發夾,自己覺得美極了。外婆看見了,便忍俊不禁道,“真的是個臭美的孩子,長大了怎么辦才好?”長大了的自己,并沒有如外婆所猜測那樣一直臭美下去,相反,倒有了些“女漢子”的氣質。就算這樣,我還是在不大的房間里有個小小的梳妝臺,仍然如小時候一般喜歡坐在鏡子前自言自語,如同一個私人的儀式。
有姐妹是外企的小主管,平時如停不下來的陀螺一般瘋狂地忙碌。但無論多晚休息,她都會給自己一個短暫而舒適的自我對話時間。“我就那么坐在鏡前,一層一層地涂抹著我的護膚品,給自己一個舒緩的微笑。”那是她的儀式,一個好好愛自己的儀式,“平時太過辛苦,每天總要花五分鐘來對自己好一點。”
或許,每個女人對鏡子都有種與生俱來的依戀,問問魔鏡誰最美麗,大概也是每個女孩子曾經做過的傻事。
比起當年的銅鏡,現代的梳妝鏡顯得要明亮得多。現代設計的梳妝鏡一般都很大,有些會呈折面設計。這樣,愛美的人兒才可以沒有死角地看到自己的樣子。當然,在蝸居盛行的年代,梳妝臺還需要兼顧寫字臺、床頭柜或茶幾的功能。這類梳妝臺從外觀來看就像是一張桌子,鏡面就隱藏在桌面中。不用時將桌面合上,即可以當作床頭柜和書桌,而桌面打開,便是一個大方的梳妝臺,方便得很。
事實上,無論是風韻悠悠的古代造型,還是實用簡潔的現代風格,梳妝臺一直都是居室里動人的音符。總覺得,因為有它的存在,這房子里才多了些生機和溫情。
鏈接:古代梳妝的那些事兒
有些詞眼我們很熟悉,但并不了解。有些物件,我們總在各種宮廷劇中見到,卻不知道名字。有了它們,才有了梳妝臺的風雅氣韻。
鏡袱:古代因為鏡子貴重,所以外面要罩上軟布,這軟布便被成為“鏡袱”,也有人說,是因為怕人照鏡子多了,走了魂而要遮住。
花鈿: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制成花形,蔽于發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口紅:稱為口脂、唇脂。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唐書·百官志》中記載當時的人家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所占據的珍貴地位。
傅粉:傅粉即在臉上搽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
額黃:額黃,是在額間涂上黃色,也稱“鵝黃”、“鴉黃”、“約黃”、“貼黃”、“花黃”。因以黃色顏料染畫或粘貼于額間而得名。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
畫眉: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于戰國時期。“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


現代女性的梳妝臺上以瓶瓶罐罐的各類化妝品居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