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渡茳
雕刻,詩意了生活
撰文/渡茳
明朝的一個午后,東陽木工匠人,經過片刻小憩后,又開始了一陣敲敲打打鋸鋸刨刨。之余,他們還在一截上乘的木料上雕雕琢琢刻刻劃劃。他們專注的神色,使這一個普通的下午開始生動起來,其富有創意的雕刻技法,粗糙的生活透露著精細,平常的日子產生了詩意。
其實,這種沿襲千年的雕刻技藝,一直是東陽人的驕傲。隨便走進這里的一個宅院,你就會發現,無論是廳堂陳設,還是壁掛臺屏,甚至是佛具佛像等,都有著精美的雕刻裝飾。
我對老宅一直懷有探幽的心情,對歷史總是充滿了無限的追溯感。面對盧宅這片浩瀚的明清建筑群,內心感受到了一次不小的洗禮。在江浙一帶的宅第中,如小橋流水一般的園林景觀不勝枚舉。然而說到木雕、磚雕、堆塑和彩繪的集大成者,就要首推東陽的盧宅了,盧宅那鬼斧神工的精雕細琢實在是讓人留連忘返。
也因此,但凡去東陽尋找盧宅的人,都有邂逅雕刻的私心,畢竟盧宅集江南民居之精華,融東陽木雕、石雕、磚雕、堆塑和彩繪等藝術于一體的經典建筑群,其驚人程度,令人咂舌!

門上木雕局部圖

惇裕堂內的木雕藝術品

不了解盧宅的人,總感覺它似乎有點不易親近。無論是牌坊林立的阻隔,還是甬道的曲徑回旋,總讓人疏遠了距離。但當你走進大門,便仿佛穿越在歷史的天空,多彩的故事、精美的木雕、清幽的環境,除了讓你獲得感觀上的享受外,更能讓你的內心變得豐盈起來。
比起規劃嚴謹氣勢恢弘的云南大理董家大院、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等大型古建筑群的規模,盧宅似乎是小巫見大巫了。但若論建筑群的華貴典雅,建筑構件的精美雕刻,則任何一個建筑群落也難與號稱“百工之鄉”的盧宅相比。
聞名遐邇的盧宅,并不是單純的一幢老宅子,它簡直是一個完整的雕刻藝術建筑群落。其木雕,就是鑲嵌在這一建筑群落之上的璀燦明珠和精巧花邊。與華貴典雅的建筑群相比,建筑構件的雕刻則更是精美絕倫了。
盧宅之中,無論是視角所能觸及到的建筑構件如:斗、拱、梁、枋、檁、牛腿、雀替、門、窗,還是家具的設計和制造工藝,均巧鐫細鏤,體現著“木雕之鄉”的神采。
在反反復復的隔扇、裙板和絳環板上,《八仙過海》、《水滸》、《百壽圖》、《姜子牙遇文王》……這一些透雕浮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鳥魚蟲,無不雕工精細、形態傳神,實在使人叫絕。特別是那牛腿上的多層雕刻,更是栩栩如生,只見那人物神態自然,花鳥活潑動人,祥獸栩栩如生,留神看去,恍若神品。
東陽木雕,自商周發軔,形成于唐,明清逐漸擴展至建筑裝飾、佛教造像、家具裝飾和文人用具、小件擺設等諸多領域。彼時,中國傳統工藝迎來了第一個鼎盛時期。而憑借爐火純青的雕藝,東陽木雕也迎來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
隨后在康乾盛世,許多中國木雕工藝作坊開始從民間走向官辦,整個中國木雕行業也開始迎來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最終形成浙江東陽木雕、浙江樂清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和廣東潮州金漆木雕“四大木雕”。
此后幾百年,以東陽木雕為首的四大木雕經過時間洗禮,大多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據說,清代中期僅浙江東陽和嵊縣就有400多名木雕藝人去北京紫禁城從事雕刻,可見東陽木雕的聞名。
對于盧宅來說,它不僅是各種雕刻藝術品難得的珍藏庫,而且還見證了東陽木雕的興衰與變遷。明代以前,冶金技術有限,雕刻作品的形象多嚴謹生動,線條粗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發展,刀具就達300余種,而且開始分鑿翁型和鉆條型。鉆條型工具最大的有5厘米寬,而最小的小針鑿只有發絲般粗細。而且從清初開始,木雕的彩繪技術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二者充分結合,使盧宅的木雕開始呈現出華麗、精致,更富藝術感染力的最佳狀態。除此之外,盧宅的石雕、磚雕和堆塑也達到了很高的造詣。

屋檐下的雕刻裝飾

屋脊木雕

典型的牛腿雕刻

善慶堂內的房梁雕刻裝飾

當時,在那個特定的歷史和自然環境下,升官或者發財后,人們所能想到的就是營造宅院,并且開始有了小而精的打算。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投注于雕梁畫棟,通過豐富的鄉土語言,巧妙地組合出令人愉悅的形態和風貌,這在盧宅隨處都可以找到。
肅雍堂明間額枋下方金柱上的楓葉拱寓意為“烏紗帽的兩官翅”;撐拱上的牡丹花圖案則寓意為“榮華富貴”;在東西次間上有蓮花盤根交錯而枝、葉、花,茂盛的圖案表示“本固枝榮”寓意為“世代綿延家道昌盛”。
在捷報門前檐枋雕刻了“周初分封圖”,左側牛腿雕刻著“姜太公釣魚”。這些雕刻說明了盧氏家族紀念先祖,從不忘本的良好禮德。其中,在捷報門后檐枋雕刻有一副寓意深刻的“筆錠如意”圖,其與正對盧宅的筆架山遙相呼應,兩者一起寓含了希望子孫后代都能當大官,光耀門楣的美好愿望。
在善慶堂前檐牛腿雕的是四大金剛,琴枋雕的是封神演義故事,以紀念先祖姜子牙。大小梁用冬瓜梁、蝦脊背梁雕刻成龍頭吐水形狀以示鎮火。在一片片不起眼的隔扇、裙板和絳環板上還有水滸、百壽圖、姜子牙遇文王等多種透雕浮雕以及漁樵耕讀、福祿壽喜等小品人物。人物神態自然,花鳥活潑動人,祥獸栩栩如生,留神看去恍若神品。人們以這諸多的圖案刻畫出一幅幅生活的畫卷,反映了情趣盎然的民風民俗,寄托著心中美好的期望。
工匠們刀功嫻熟、線條流暢、氣勢連貫,在盧宅大顯身手運用多種技法創作了別具神采、美輪美奐的作品。可以說,盧宅建筑上的所有構圖均別開生面,雕鏤玲瓏剔透,可獨立成章,也可連續成篇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些雕飾不僅是成功的木雕藝術品,而且也寄托著盧氏主人的美好心愿。
當你走進嘉會堂的時候,絕對有驚訝出現。因為這里有一組長為2.4米,高為1.5米的“九獅戲球”三架梁的整木雕刻品,被譽為“中國一絕”。
據了解,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找到比這更大的整木雕刻品。它是由一整塊的香樟木雕刻而成,中間沒有經過任何的拼接。經過專家考證,這棵樹的樹齡大概有800—1000年,直徑最起碼在1.7米以上,而且用于雕刻的原材料還是香樟木,其繁復且尊貴,世間罕有。
我們都知道,300年以上的樟樹大部分都是空心的。在東陽有一句話,叫做“十樟九空”,就是說十棵樟樹里面有九棵都是空心的。因此,像這種800—1000年的實心古樟非常難找,就這塊樟木而言,就已經是價值連城了,更不用說上面的雕刻融匯了東陽深浮雕、透雕和圓雕等技法于一體,把獅子雕刻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實在是東陽傳統建筑木雕的登峰造極之作。
盧宅為了增加其建筑的美感,也會在不同的建筑上施以樸素、清雅、活潑的彩繪。不過總體來說盧宅建筑在用色上講究自然清淡。宅內大多數建筑物都取材料本色,于是粉白色的墻壁和黛青色的屋瓦構成了宅院的基本色調。而懸掛在大廳和門楣上的大紅燈籠,則打破了黑白兩色的沉悶素淡,既不失活潑也不失生氣。
彩繪,既可以起到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又能獲得顯著的審美效應,因而在木結構的古建筑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例如惇敘堂,它是非常典型的一座明代建筑,其裝飾風格非常簡單,以彩繪為主,木雕為輔。這與東陽的民俗民風有較大關系。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東陽居民以簡潔、素雅為時尚,不輕易遠行,不注重手工業,以耕種為生。這不僅體現在建筑裝飾上,也體現在日用、飲食、服飾、器具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講求線條美,線條流暢就可以了。即使在建筑裝飾的色彩處理上,強調本色,或黑色、白色,盡可能保持木質的原始特性。如捷報門木雕具有典型的明代木雕風格,線條簡潔古樸,以黑色調裝飾為主,大多為一些簡單的紋樣圖案,十分素雅。這與中國傳統木雕畫面的設計和傳統的中國畫構圖一脈相通,一個平面上可以展現出各種層次,圖案的裝飾性也很強,給人以琳瑯滿目、豐富駁雜的審美享受。
俗話說“細節決定一切”,只有有品位的人,才會特別注重細節。盧宅的細節在雕刻中便體現的淋漓盡致。其家源尊貴,風水考究,建筑規正,注重品味,在這樣一個愜意的家族棲居地,被建設的仿佛成了亂世中的桃花源。輕松的日子,愜意的生活,著實令人向往。

梁柱木雕
居·傳統
TRADI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