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怡
哈迪德說,單純追求建筑藝術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有社會任務就無法產生偉大的建筑藝術。造型前衛的廣州大劇院,成全了向來喜歡獵奇的廣州人,于礫石流水間聽音的新樂趣。
“她的建筑生涯既不傳統,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是2004年普里茲克獎給扎哈·哈迪德的頒獎詞。在傳統視建筑為男人一統天下的領域里,哈迪德這位英籍伊拉克中東血統的建筑師仿佛橫空出世。
廣州大劇院是哈迪德留給中國音樂迷的一份大禮,即使已經不是亞運時代,這座世界頂級設計師的作品,依然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建筑藝術。扎哈的作品喜歡運用曲線,她曾說過,“沒有曲線就沒有未來”。廣州大劇院的主體建筑如同一大一小的兩塊礫石,從外形上看有掙脫地心引力的空間感,但那些線條既優美又流暢。不過,這座如同“2012避世方舟”的奇特建筑,并不只是玩弄光線和酷炫的建筑材質,外墻的處理未經粉飾,未拋光的暗灰色水泥外飾面色調暗啞,內斂冷峻的體觀使得其看上去有種被河水長期沖刷、打磨后的質感,直接保留了水泥最樸實的本色和質感。哈迪德用這樣的設計元素與從大劇院旁邊流淌而過的珠江進行對話,讓人聯想到河水不斷沖刷礫石的動態效果。
不過,廣州大劇院并不止表現哈迪德離經叛道的氣質,相反,她說:“單純追求建筑藝術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有社會任務就無法產生偉大的建筑藝術”。哈迪德的“大礫石”劇院主大廳可容納1800人,觀眾席看臺采用全球首創的“雙手環抱”式,臺口可以左右、上下自由伸縮活動,提供多樣的舞臺效果,而今年的年度巨獻俄羅斯芭蕾舞團的《托天鵝湖》,觀眾即可在“動感”中觀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