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亮 孫運海 趙康平 路 瑞 朱崗輝 劉偉江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北京 100012)
環境規劃是指為使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把“社會—經濟—環境”作為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依據社會經濟規律、生態規律和地學原理,對其發展變化趨勢進行研究而對人類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1]。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環境壓力持續增加,如果繼續沿襲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不僅環境保護目標難以實現,還將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以更高的層次、更寬的視野看待環境問題,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準確判斷環境形勢。城市環境總體規劃是應對當前環境保護面臨的巨大壓力、加強城鎮化進程環境保護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2],其核心是城市發展規模、結構與布局的優化調整,從城市環境、資源與生態約束條件角度為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提限制要求(環境、資源與生態紅線)[3]。目前,全國已啟動了24個城市的環境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其中劃定環境紅線是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4]。
水環境紅線是城市環境紅線劃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北海市環境總體規劃編制實踐,與流域控制單元有機結合,提出水環境紅線劃定技術路線,制定水環境系統分級管控對策,以期為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編制技術奠定基礎。
城市水環境紅線劃分體系是基于區域水環境自然屬性和功能,在空間范上劃定嚴格的最小保護范圍,并設置限制開發的緩沖地帶,引導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合理布局。對城市水環境系統進行紅線劃定,能有效降低水環境風險,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保證城市功能水體穩定達標,并可根據規劃要求和人民群眾意愿,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升城市水環境功能價值,維護水環境系統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確保人民群眾健康。
城市水環境紅線劃分體系堅持以水定陸的原則,實施分級管控,包括紅線區、黃線區和綠線區,各級分區不僅包含水域,還包含直接影響水環境的陸域范圍。
水環境紅線區是指維護水體自然生態服務功能,保障水體功能和水環境質量滿足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并為避免發生污染事件而需要嚴格保護的最小空間范圍。屬于嚴格保護的禁止開發區。
水環境黃線區是指根據流域范圍、污染源分布以及對飲用水水源水質影響程度,并為污染物進入紅線區(滿足相應濃度要求)而留有一定的緩沖空間,設置為黃線區。屬于需要警戒的限制開發區。
水環境綠線區是以確保紅線區和黃線區內水環境質量達標為目的,根據水系概化特征與行政區邊界,劃定覆蓋全市域的控制單元,并在此基礎上疊加紅線區和黃線區。該區域要求水域控制單元與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相結合,根據單元類別屬性的不同,設置相應的管理要求。屬于引導的可開發區域,即位于黃線區上游區的以保護為主,下游區的以治理為主。
水系概化是控制單元劃分的一個重要準備工作,應用ArcGIS 水文模塊,通過DEM 數據提取流域河網,河網數據賦存的信息包括河流流向、河流干支流、河流連接狀況、河流等級等,水系概化確定了水系匯水去向,為后續區縣排污去向確定及控制單元劃分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和依據。在制作水系概化圖的同時,還應標記監測斷面水質現狀以及城市建成區位置,評估城市水環境質量現狀。分析各水質斷面年際、年內的變化情況,分析河流水質沿程變化情況與趨勢,判斷超標斷面的污染成因。
通過污染源水陸對應關系以及水污染物排放的分類調查,建立污染源-水環境質量的輸入響應關系,依據河段的水文特征、入河排污口分布等因素,利用模型正向模擬,得到符合不同水域水質目標要求的水環境容量。分析各類污染源的排放強度與排污結構,實施水污染物容量總量控制,確保達到水環境功能區的水質目標,做為控制單元管控依據。

表1 城市水環境系統解析技術框架
受保護的地表水體包括飲用水水源地和其他特殊水體,其中飲用水水源地按供水規模和管網建設情況分為集中式和分散式;按水源地類型分為河流型、湖泊型、水庫型和地下水型。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對各類型水源地進行劃定。其他特殊水體則包括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具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其中重要漁業水體主要是指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對于上述兩項重要漁業水體保護區的劃定分別有農業部門和漁業部門劃定,在劃定水環境紅線時,以資料收集為主,將圖層矢量化疊加在底圖上。對于城市水環境功能區或水功能區,將Ⅰ類水和Ⅱ類水作為重要保護水體,結合《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功能紅線劃定技術指南(試行)》的要求,劃定最小陸域邊界。
統籌考慮水資源分區、行政分區與河流的對應關系劃定控制單元,控制單元作為水陸對應面狀區域,自然水系作為陸域劃分的基準,以水系與行政區結合實現流域綜合管理,以鄉鎮為最小單位,劃分水系控制單元。控制單元是控制區的進一步分解細化,其劃分目的是建立“水體—行政區—斷面”的對應關系,通過調整污染源布局保障水域自然生態健康,通過削減排污有效改善水質。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是根據地下水使用功能和污染現狀評估結果,得到保護區、防控區和治理區的一級區劃結果;再疊加地下水污染源荷載、脆弱性和功能價值的綜合評估結果分別得出保護區、防控區和治理區的二級區劃結果。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是基于地下水使用功能和污染現狀特征,結合地下水污染源荷載、脆弱性和功能價值等評估結果,是對地下水污染防治提出分區,其核心內容是確定不同地下水污染防治區的邊界和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優先等級,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城市水環境紅線體系統籌考慮了水域控制單元、水環境容量、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地表地下協同控制等因素,明確提出的各個控制單元防治類型。在最終劃定時,應結合土地利用開發現狀、城市發展戰略和產業調整政策,對黃線區和綠線區的建成區發展規模進行約束,對工業行業發展類型加以限制和引導。
城市水環境系統包括水源保護區、水(環境)功能區、水生生物動植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體等五類水域類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2013年)》等法律法規要求,將各級保護區進行分級,劃定紅線區、黃線區和綠線區。城市水環境系統分級方法見表2。

表2 城市水環境系統分級方法
建立城市水環境紅線劃分體系是編制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的重要技術環節。在對城市水環境系統進行解析的過程中,應同時完成水質評價、污染排放總量與結構分析、水環境容量分析等內容;并以“保護水體自然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在空間上提出的建成區適宜發展規模與布局、產業調整方向與布局,以適應城市從經濟約束型向環境約束型的轉變,為管理者在謀劃城市發展的同時考慮到環境自然稟賦的空間約束性和引導性,從而達到“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的新格局。
[1]郭懷成,尚金城,張天柱.環境規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1-45.
[2]董偉.準確把握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內涵[N].中國環境報,2013-10-15(2).
[3]曾維華.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實踐中的難題及建議分析[J].環境保護,2013(19):35-37.
[4]薛文博,吳舜澤,楊金田,等.城市環境總體規劃中大氣環境紅線內涵及劃定技術[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