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寶祥
摘要:徐悲鴻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他既是美術界的領袖,也是美術教育界的引航人。他的藝術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并決定著中國美術的主體精神和發展方向。概括起來,徐悲鴻藝術思想主要有四點:一是推行以寫實為基礎的美術教學;二是倡導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三是主張兼收并蓄的學習態度;四是指出百花齊放的發展方向。徐悲鴻這些藝術思想在當代的體現價值為:求真揚善,關注現實,開拓視野和多元發展。本文試圖通過對徐悲鴻重要藝術思想的總結,來闡述其在當代的價值,并提出徐悲鴻思想不僅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且在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當代中國;徐悲鴻;藝術思想;價值;現實主義;藝術創作
中圖分類號:J0文獻標識碼:A
徐悲鴻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就蜚聲海內外,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藝術主張和藝術風格。新中國成立后,他又在美術界和美術教育界擔任要職:曾任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既是美術界的領袖,又是美術教育界的引航人。雖然,新中國成立后不久(1953年)便英年早逝,但他的藝術主張與追求,在新中國成立前已深入人心,并在新中國成立后一以貫之,他的后人又不斷地加以繼承和發揚。所以,他的藝術主張和藝術實踐對現代的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影響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推行以寫實為基礎的美術教學;二是倡導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三是主張兼收并蓄的學習態度;四是指出百花齊放的發展方向。時至今日,這四方面的影響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在美術教育方面,基礎教學中,寫實依然是主導。
徐悲鴻先生長期從事美術教育,早期的代課和兼職不算,僅從1918年的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到1950年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就長達32年。其間,歷經了南國藝術學院、北平大學藝術學院、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藝專。當然,其間有留學、出訪,但這對教學是有益的,是相輔相成的。徐悲鴻先生在美術教育方面的突出貢獻是力推以素描和寫生為基礎的寫實主義教育體系。他曾說:“研究繪畫的第一步功夫即為素描,素描是吾人基本學問,亦為繪畫表現唯一之法門。”①“研究科學,以數學為基礎;研究藝術,以素描為基礎。” ②特別是在中國畫的教學方面也提倡以素描為基礎的寫生教學,這對于中國畫可是顛覆性的。其間雖然有阻力,但一意孤行的徐悲鴻,終于在1935年任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后得以實施并逐步完善。后來的事實證明,徐悲鴻的寫實主義教育體系為中國的美術培養了很多的優秀人才,如蔣兆和、吳作人、李可染、周思聰以及仍然健在的一大批美術界的棟梁之才,他們為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至今,徐悲鴻的寫實教育體系在美術教育中仍然占有主導地位。就我所在的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前身為民國政府時期的中央大學藝術系)而言,素描課和寫生課是所有專業的必修課。而且,美術高考和碩士入學考試也都必考素描。在中國畫教學方面,無論人物還是山水、花鳥,素描課、寫生課均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這充分說明,素描和寫生在當今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這也被長期的教學實踐所證明。其實,從我們教師的學習和成長過程的親身經歷,也能證明這樣的教學是有所受益的,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大有必要的。
第二,在美術創作方面,現實主義依然是主流。
在美術創作方面,徐悲鴻倡導現實主義,他說:“美術應該是忠于現實,因離開現實則言之無物。”③徐悲鴻力倡現實主義,一方面是出于偏好,另一方面則更多的是出于使命感,即救畫、救國。正如他所言:“我個人對中國目前藝術之頹廢,覺得非力倡現實主義不可。”④“藝術家即革命家,救國不論用什么方式,茍能提高文化、改造社會,就充實國力了。”⑤“欲救文藝中興,配合國家復興大業,如何可致,此吾人為欲糾正國人對本國美術之觀念為任務之一。”⑥徐悲鴻先生是有識之士,是有時代擔當的藝術家。他的現實主義藝術主張是針對當時的美術現狀,結合自己出國留學、考察的切身體會,又根據當時的中國國情而提出的。我認為是既切合實際又高瞻遠矚,因為它完全符合當時的美術的實情和中國的國情,關于這點我曾有文章《再識悲鴻寫實主義》⑦作詳盡闡述,這里不再贅述。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在當時是最佳選擇,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后也是如此。現實主義的美術創作,給新中國美術帶來了全新的氣象。撇開“藝術報國”不說,單就美術本身而言,無論是國畫還是西畫都由此而煥然一新,顯示出空前的活力。現實主義精神和題材的創作空前繁榮,也涌現出大批這方面的優秀人才和優秀作品。在當今,任何大型美展,現實主義依然是主流。在經歷了“85思潮”和改革開放的洗禮后,在經歷了各種藝術思潮和流派的碰撞后,現實主義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這本身就說明了現實主義是時代的選擇,是時代的需求。由此可見,徐悲鴻所倡導的現實主義的美術創作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在當代也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學習其他藝術方面,兼收并蓄依然是必要的態度和方式。
兼收并蓄就是吸收、借鑒古今中外的一切優秀藝術,包括藝術觀念和藝術形式。其原則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徐悲鴻先生所言:“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用者融之。”⑧綜觀當今的美術創作,和過去迥然有別,顯得更加豐富多彩。這和在美術創作中不斷吸收、借鑒其他藝術是分不開的。就中國畫而言,有融合民間藝術的,有融合明暗光影的,有融合表現主義的,有融合印象主義的,有融合裝飾藝術的,等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代表性的畫家也很多。特別是中國畫中的工筆畫,因為其可塑性強,通過廣泛借鑒,大膽吸收,更是出現了異彩紛呈的景象。或許有人會說,徐悲鴻先生是倡導寫實主義的,吸收其他藝術,特別是一些西方現代的藝術,是否和他的觀點相悖呢?其實不然,徐悲鴻提倡寫實主義,是以寫實主義為出發點,并非最終目的,關于這一點,下文會有專門闡述。徐悲鴻先生是主張吸收外來藝術的,正如他所說,“西方繪畫之可采用者融之”,至于什么是可采用者,什么是不可采用者,卻是見仁見智。對此的認識,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會存在局限性。但如果都能夠互相包容,各美其美,藝術就能百花盛開。或許又有人說,創新才是藝術發展的真正動力,這句話不錯。但真正完全的獨創幾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在繼承、借鑒、吸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換句話說,繼承、借鑒、吸收是創新的必要基礎,應該也是創新的一種方式。就說繼承,繼承也是一種兼收并蓄的一個方面,“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守之、改之、增之,究竟守什么?改什么?增什么?這里面學問很大。這依賴于作者的認識水平和綜合素養,還有所處時代的影響,這可能會是很主觀的選擇。其實,主觀的選擇過程也就是再創造的過程。而再創造何嘗不是一種創新。繼承如此,借鑒、融合同樣也如此。所以說,兼收并蓄也是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在資訊發達、交流廣泛的今天,借鑒、吸收其他的優秀藝術尤為重要。
第四,藝術上的百花齊放依然是當今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百花齊放”就是藝術創作要多元化,不同的藝術手法、藝術形式、藝術觀念并存。這似乎不符合徐悲鴻先生一貫的寫實主義主張,其實不然,這也是徐悲鴻先生最重要的藝術思想。下面引用其有關觀點:“美術應以寫實主義為主,雖然不一定為最后目的,但必須用寫實主義為出發點。”⑨ “余返自歐洲,標榜現實主義,以現實為方法,不以現實為目的。” ⑩“總而言之,寫實主義足以治療空洞浮泛之病,今已漸漸穩定,此風格再延長二十年,則新藝術基礎乃固,爾時將有各派挺起,大放燦爛之花。”B11“藝術之進步在變化,顧不知正亦無從知變化,故藝術之出發點,首在精密觀察一切物象,求得其正,此其首要也。”B12從上面文字中,可以看出,徐悲鴻先生竭力推行寫實主義,并不是以寫實主義為目的或為唯一目的,而是以寫實主義為出發點。出發點畢竟不是目的,出發點是夯實基礎,目的是“各派挺起,大放燦爛之花”,也就是先求其正,再求其變。徐悲鴻先生知道,“藝術之進步在于變化”,藝術的未來世界應該是百花齊放。一成不變,一枝獨秀是不行的。
2011年,我應邀為紀念徐悲鴻弟子黃養輝誕辰100周年寫篇紀念文章。為此,我認真閱讀了徐悲鴻曾為黃養輝畫集所作的序,序文開篇即曰:“縹渺空靈,藝術中超脫之境也,但掩蔽浮滑寒儉不才者附焉。于是實事求是者不厭規矩準繩,極意象物之工而求一當。其才者又轉求縹渺空靈。”文中大意分三層:一、超脫之境是高境界;二、不能以求超脫為名,掩浮滑之實;三、先不厭規矩準繩,再轉求超脫之境。這里的超脫之境可以理解為超脫常規,也就是追求個性,這個性不能脫離于作者學識修養、性格氣質以及藝術觀念和繪畫技巧。裝腔作勢、故弄玄虛是不行的。由此可以進一步證實,徐悲鴻先生是以寫實為基礎,而非目的。目的還是為了“各派挺起,大放燦爛之花”。所以,徐悲鴻先生并非是一個狹隘的寫實主義者,而是一位高瞻遠矚和具有博大胸懷的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人。綜觀當今藝術,徐悲鴻先生所期待的“各派挺起,大放燦爛之花”的局面已形成,而且這種局面還將繼續地保持。徐悲鴻藝術思想的形成,是基于他長期在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方面的思索與實踐,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嚴密性和科學性,因而才會被廣泛認同,并且影響至今。可以說,徐悲鴻的藝術思想不僅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在當代也具有重要的價值。(責任編輯:徐智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