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雅平
摘要:作為一門學科的藝術管理,無論是受管理學發展的影響還是受西方當代藝術變化的影響,這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理論前提假設,那就是將整個藝術品產生的過程和環境確定為一種產業或工業的過程和環境。所以,從學科的層面上可以說,“文化工業”這一概念已經成為藝術管理學獨特的理論基礎之一。
關鍵詞:文化工業;藝術管理;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文化創意產業
中圖分類號:J0文獻標識碼:A
“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又被稱為“文化產業”,是西方20世紀文化研究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一概念最早應該是由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提出來的,兩人在其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中明確使用了“文化工業”這一概念。對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諾來說,這一概念與馬克思將藝術品的產生理解為一種生產活動的理論不盡相同,也與“大眾文化”的概念有所不同,而是指:“或多或少按照計劃而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這種產品是為大眾的消費而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消費的性質。”“文化工業”的概念不但成為法蘭克福學派批判大眾文化的工具,相對于藝術領域來說,也成為藝術管理最終走向一門學科的理論基礎之一。
一、“文化工業”的概念
隨著西方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批量化、標準化、大規模的生產也開始出現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工業正是大規模的批量化生產滲透進文化和藝術領域的結果,最早對文化工業進行研究和批判的應該是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成員中的本雅明,早在1936年就發表了關于藝術生產理論的核心論文《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在本文中,本雅明通過對機械復制的分析強調了藝術的物質性和技術性因素,把藝術評價的標準從道德與政治意義轉移到了藝術制作和藝術接受上來。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對藝術的沖擊,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藝術作品的光暈喪失。即便是最完美的復制品也總是缺少原作在即時即地形成的原真性,會喪失原作具有的那種光暈。在本雅明看來,這種機械復制的藝術具有雙重性:一方面,由于接受面廣,它具有發動群眾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它也會成為奴役、欺騙群眾的工具。本雅明以機械復制為核心的理論是最早出現的對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的理論探討之一,本雅明也是較早認識到藝術領域呈現出工業形態的優點的理論家之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認為,文化工業代表著啟蒙理性盲目發展的典型后果。兩人充分利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批判,深入分析了文化工業是如何通過標準化和圖式化、通過操縱消費者的心理結構來對消費者的思考能力施加影響,從而維護當前社會狀況的。首先,作為標準化的產品,文化工業的產品是按照嚴格的規范程序制造出來的,這種程式化的創作直接導致了文化工業產品的同質化。更嚴重的問題是,在這些標準、規范、程式之下,文化工業還潛藏著一種深層的運作模式,即圖式化,這是確保文化工業成功操縱消費者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它取消了人們對任何可能替代當前社會現狀的方案的思考。文化工業通過圖式化運作,力圖限制消費者思考或鼓勵他們不加思考地遵照媒體中所提供的類似方式去理解自己的體驗,從而促進消費者對當前流行的行為標準的順從,以確保個體不至于偏離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方式,確保人類行為始終維持在社會可接受的范圍內。此外,文化工業在造成一種標準化和統一化現象的同時,又滋生出各種各樣虛假的風格和個性,似乎每個接受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趣味、自己的個性去選擇。文化產品通過使用不同的商標或通過提高表面的差異如包裝等來創造出這種獨特性或新穎性的假象。在阿多諾看來,文化工業的這種偽個性化掩蓋了文化工業的壓迫性質,并給人以一種虛假的滿足感。在文化工業那里,文化成了娛樂,娛樂本身成了人們的理想。娛樂再造了幸福感,壓制了反思。本雅明和阿多諾分別代表著對待文化工業的兩種態度:一種態度將技術和藝術的“機械復制”視為進步的發展和解放的潛在媒介,另一種態度則認為,新的文化技術、如電影、廣播、錄制工業等,是由經濟動機和意識形態動機所左右的壓制性操縱體系的一部分。阿多諾指責說技術樂觀主義忽視了所有權的問題,低估了物質占有與意識形態利益之間的關系。阿多諾和本雅明之間的差異的深層原因在于,前者強調的是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總體性的結構變異對文化生產和消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而后者關注的則是技術發展對藝術作品的生產與再生產的方式的影響。盡管阿多諾和本雅明等人對文化工業的研究視角、所得結論都不盡相同,但是無疑都承認文化已經具備了一般的工業特征(大規模批量生產)這一事實,因此將一般的工業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文化領域就成為可能,對于藝術領域,這也就成為藝術管理的一般性理論前提。
二、作為學科的藝術管理
盡管藝術管理在中國能不能稱為是一個學科依然有爭議,然而從世界范圍來看,在近半個世紀的不斷實踐過程中,北美和歐洲分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術管理體系,同時藝術管理的學科化趨勢也愈加明顯。藝術管理作為學科的發展,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藝術組織的經驗。1966年,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托馬斯·雷蒙德和斯蒂芬·格雷瑟以及哈佛的一個藝術管理者道格拉斯·史沃比創建了藝術管理研究院,1970年,三人成立了哈佛藝術管理夏季學院。那些希望在藝術機構中工作的人們在這所著名的商學院受到訓練,他們深信藝術可以像其它貨物那樣生產和行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完全忽略了藝術的特殊性。許多人對此產生了擔憂,他們批評說,藝術管理課程根據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方法進行教學,任課教授對藝術世界特殊性的直接了解很少。其實,所有藝術組織和機構都面臨著管理、經濟、審美目標之間的互動關系。事實上,人們在藝術管理的學科命名上一直存在分歧,通常藝術管理在英文中是使用Arts Management這個詞,它主要是指藝術管理操作,強調管理的過程與程序,而近些年來,許多人都更愿意使用Arts Administration這個詞,因為當代的藝術管理更為注意管理的決策或者策略,從宏觀上來說是更為關注文化管理政策的研究。很難找出一個對藝術管理所作的明確定義,目前對藝術管理比較認可的定義是1998年版的《國際公共政策與管理百科全書》中作出的:藝術管理是5種傳統管理——計劃、組織、實施、監督和控制——,有助于表演或者視覺藝術作品并把藝術家的作品展示給觀眾。管理和促進創造性的過程并把它傳達給觀眾,通常包括公共的、非盈利性機構和私人的、商業的、以贏利為目的的藝術實體。以上定義實質上是給出了藝術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公共的、非盈利性機構和私人的、商業的、以贏利為目的的藝術實體”,即藝術管理的對象是“藝術實體”,非盈利性的如公共的博物館、美術館、廣播、劇團等,盈利性的有私人畫廊、民營美術館、博物館、拍賣行、電影、電視等。無論是公共的非盈利性機構還是私人的盈利性機構,其藝術管理的體系,都要受到至少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現代管理學的發展,另一方面是西方當代藝術的變化。管理學形成后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古典管理理論階段、現代管理理論階段和當代管理理論階段。
當代藝術管理在西方的發展,還與當代藝術的發展密切相關。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藝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藝術接受和管理的角度看,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藝術發展的焦點從藝術創作與文化生產轉移到文化消費上。這個轉變導致文化藝術的相關環節必須在管理上發揮創意并積極開拓文化藝術產品的受眾范圍。其次,新一代的藝術贊助者,通常在出資的時侯會非常謹慎地考慮自己的責任,以及這一投入的文化價值所在。他們力圖尋求更具社會多樣性的觀眾,他們提供補助款或贊助活動的目的,在于刺激新計劃的發展以吸引新的觀眾參與。再次,當觀眾結構由單一的文化群體向多元發展的時侯,作為一個藝術項目的策劃者或執行者,還必須重新考慮是把焦點放在自己最獨特的基點上,還是放在全球化的臺面上;是把焦點放在引人注目的通俗藝術,還是放在純藝術上。最后,受政府資助的藝術機構,在自身生存和完成組織使命之間,總是存在著一種緊張狀態。為了生存,接受資助的藝術機構必須把商業運作引進藝術運作當中,而為了完成組織的使命,藝術機構又必須持續推展為主流社會所普遍認可的所謂精英藝術。這兩者之間無論是價值取向還是操作方法,都是大不相同的,這種矛盾自然無法回避。這些變化,使得文化藝術領域中的分工越來越細化,文化藝術運作中的每一個個別環節的運作也顯得越來越重要,這就日益凸顯出藝術管理的重要性。藝術管理也隨著西方當代藝術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的發展完善。
三、結語
由此可以看出,作為一門學科的藝術管理,無論是受管理學發展的影響還是受西方當代藝術變化的影響,這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理論前提假設,那就是將整個藝術品產生的過程和環境確定為一種產業或工業的過程和環境。這也是考察藝術管理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功能和地位這一問題的基礎,因為,無論是關注藝術管理的應用,將其作為MBA學習的一個分支學科,還是將藝術管理視為一個與多種智性分析方法發生聯系的地帶,其默認或假設前提之一依然是藝術是一種工業形態。在具體問題的研究中,如藝術行銷與觀眾開發、籌資與募款、文化政策和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民營美術館等,無一不是按照產業管理的模式來進行制定策略作出決策的。所以,從學科的層面上可以說,“文化工業”這一概念已經成為藝術管理學獨特的理論基礎之一。(責任編輯: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