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軍
摘要: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人的生存、生活服務,使人的生活達到美好的境地。因此,這個目的為現代設計提出了兩個倫理尺度:設計的大眾化和設計的公平性;同時,設計師和設計主管必須知道自己的責任,這也就是設計師和設計主管的責任設計,即要做什么(目的)、如何做(手段)和他們行動的限制(約束條件)。
關鍵詞:設計藝術;現代設計;倫理尺度;設計師;責任設計
中圖分類號:J50文獻標識碼:A
一、設計的兩個倫理尺度
設計的倫理觀念最初是由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提出的,他認為設計的意義除了滿足形式目的和眼前的功能,更主要的是設計本身所具有能夠形成社會體系的因素。因此,我們關于設計的思考,必須關注社會的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等兩方面的內容。
只有通過與平民社會的對話,尤其是對那些促進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因素了解,設計的目的才能得到擴展和演變。向消費者介紹什么是“好”設計,讓消費者理解什么是“好”設計,是設計師與其所服務的市場進行對話的重要部分。這是一種動態的、社會性交流,旨在能夠制造出更好的產品:功能性更好、更可靠、使用安全、對環境安全,當然也包括獲利更多。因此,設計的目的為現代設計提出了兩個倫理尺度:設計的大眾化和設計的公平性。
(一)設計的大眾化
威廉·莫里斯認為,藝術不應該是一部分人的特權,它應該是普通大眾都能分享的。就像他說的那樣,藝術不僅應該“取之于民”,也應該“用之于民”。他認為,藝術的目的并不在藝術的自身,而在于尋求社會的進步和勞動者生存狀態的提高。其實,某種特定的“等第文化”就一直貫穿在中國的古代設計史之中。古代的日用品設計、服裝設計以及建筑設計等幾乎所有的設計門類中都能夠發現“等第觀念”的重要地位。在上世紀70年代維克多·巴巴納克在其著作《為真實世界的設計》中,明確地提出了設計的三個主要問題:一是設計不只是為少數富裕的人或國家服務,而是為廣大人民服務,特別是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務;二是設計必須考慮為殘障人服務,而不僅僅是為健康人服務;三是設計應該認真地考慮地球的資源問題,我們的設計應該保護和有效利用我們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資源。
設計的大眾化興起,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是社會變革的必然。設計不再是貴族們的特有物,而直接地進入了最大眾化的社會生活,產生了空前的設計效應,使設計作品的享用從少數人手中解放出來,在工業化精神、商業化意識和世俗化賞悅中獲得飛躍的發展。因此,設計大眾化包括三個特征:一是具有一種多元共生的包容精神,它主張自由、兼容,反對精英化、貴族化傾向;二是通過大規模生產方式和市場傳播,極大地占有大眾的生活空間;三是以市場化和商業化為其生存和發展的支配力量,刺激和促進設計產業的發展,從而在滿足消費者心理和精神欲望的同時,也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設計大眾化早已成為企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手段。
長期以來,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對話主要體現在顧客滿意度和業績報告之中。這些報告向產品制造商和未來消費者傳遞公正的信息。在國外有許多這樣的組織或團體獨立地對產品進行測試,并發布相關報告。在廣大社會特別是設計界內,關注環境問題的人在不斷增加。由于偏向購買有利于環境產品的消費者在不斷增加,設計師和制造商將在兩個重要方面贏得市場優勢。他們不僅要將顧客需要的產品投放到市場中,還要擁有相關信息和高可信度制定與環境因素有關的標準。
(二)設計的公平性
平等和人權問題與我們的設計和決策之間具有密切聯系。一些不發達地區和殘疾人、老年人等這些特殊群體的需求也應該得到設計的關注。為了在經濟學上更符合商業利潤的最大化規律,大部分的產品只為一般大眾的消費而生產,但是設計應該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試圖在創造平等機會和消除懸殊貧富中發揮作用,這是設計的責任和義務。誠如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所說: “設計應該為廣大人民服務,為第三世界的人服務”。我們的日用生活品的設計除了主要針對15-45歲的健康人群設計,還要包括老年人、兒童、孕婦以及殘障者等不同群體。日常生活中,這些人群比健康人更需要社會的關心,更希望能夠得到尊重和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無障礙設計這個概念是1974年由聯合國組織提出的設計新主張。無障礙設計強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一切有關人類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間環境以及各類建筑設施、設備的規劃設計,都必須充分考慮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和正常活動能力衰退者的使用需求,通過配備能夠應答、滿足這些需求的服務功能與裝置,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切實保障人類安全、方便、舒適的現代生活環境。此外,還有許多組織也為設計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而努力。[1]例如,非政府組織、森林管理協會、公平貿易基金會、國際標簽組織等等,他們提出的“3E”,即環境的完整性、社會的平等性和經濟的可行性,是定義可持續性目標不可分割的三個部分。
二、設計師責任與責任設計
(一)設計師的責任
巴巴納克說:“設計者和策劃者幾乎對所有的產品和工具都負有一定的責任,因而也就應該對我們在環境上犯的錯誤負有一定的責任。他們不僅要對‘差的設計負責,還要對沒有履行責任負責:即要對由于放棄了責任,沒有發揮出他們的創造性才能負責;對‘沒參與或者‘敷衍了事,也要負責。”隨著環境和經濟的發展,設計責任的倫理道德代表了20世紀90年代設計管理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之一。因此,現在人們強烈質疑商業和在商業組織中服務人員的基本道德標準。事實上,對許多企業而言,商業道德是一個矛盾修飾詞。
責任還涉及到專業性問題。設計師和設計主管必須從專業角度履行他們的職責,他們必須履行與他們工作有關的義務,以及對社會、客戶、雇員和第三方的相互義務。有時,這些承諾是明晰易懂的,有時又是模糊,甚至是相互沖突的。對設計師和設計主管而言,專業化可以作為設計領域從業人員責任行為標準。也許,確定合適標準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探尋設計活動內在的價值,并在這些基本價值基礎上建立標準。盡管,對于設計中某些核心價值還存在分歧,但是大多數人會認同這樣的事實,即設計的核心價值之一是造福社會。設計本質上是一項任務,將服務社會置于自我利益之上。如果是這樣,那么根本的標準就是設計師和設計主管必須按照推動社會利益和社會福利的方式從事設計。反之,不能推動社會利益和社會福利的設計專業性行為本質上就不具有專業性。
因此可以認為,負責任的設計,或者說設計專業性的倫理就是確定知與做。它涉及理解設計的辯證性,即設計需要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將合適的手段與認同的目的聯系起來;它還要求,專業人員只能從事對社會有利的行為。當然,許多公司還是存在草率的非道德活動造成信任缺失的問題。
(二)責任設計
我們可以把負責任的設計簡稱為“責任設計”。為了理解責任設計的構成,需要重視設計本質的操作性定義,這樣才能確認與這項藝術有關的責任。美國設計教育計算中心主任和應用倫理學發展中心主任(這兩個中心都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普雷斯頓·科維博士一直認同一個可行的和具有深刻見解的定義,這個定義認識到設計作為一項創新和創造性藝術的現實性和倫理性。正如科維的精辟論述:設計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內,將手段和目的合理地聯系在一起的活動”。
手段、目的和約束條件是這個定義中的中心概念,它也確實將所有的設計和設計管理納入到其范圍之內。想想看,任何設計項目及其成功都必須依賴于這三個因素。設計師和設計主管必須知道要做什么(目的)、如何做(手段)和他們行動的限制(約束條件)。沒有理解這三個因素就等于是設計管理和設計項目本身的失敗。
責任設計的首要關注點在設計目的上。責任設計重視對設計項目的約束條件進行分析。責任設計涉及的范圍廣泛、層次多樣,因此責任設計所用的戰略也有多種。總之,責任設計不僅是一種技術層面的衡量,更重要的是一種觀念上的變革,要求設計師放棄那種強調產品外觀、顏色、包裝等的做法,滿足人類各種不同需要的同時,應該更突出人類對現代科技所引起的環境及社會問題的反思,以一種更負責任的態度進行設計創新。
三、結語
設計的主要目的即為人的生存、生活服務,使人的生活達到美好的境地。因此,這個目的為現代設計提出了兩個倫理尺度:設計的大眾化和設計的公平性。設計大眾化包括三個特征:多元共生的包容精神,大規模生產方式和市場傳播極大地占有大眾的生活空間,以及市場化和商業化刺激和促進設計產業的發展,在滿足消費者心理和精神欲望的同時,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設計的公平性則是突出無障礙設計的同時,還包括“3E”原則,即環境的完整性、社會的平等性和經濟的可行性。設計師和設計主管必須知道要做什么(目的)、如何做(手段)和他們行動的限制(約束條件),這也是設計師和設計主管的責任。責任設計是目的、手段和約束條件等關鍵因素所要求的必備條件得到滿足,這種三位一體的概念構成了一種動態的關系——責任設計的辯證關系。(責任編輯: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