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蒼
實施新課程改革后教材種類的增加,使我們認識到教材只是教與學的工具,已經不是教學中的唯一資源,要想把課堂教學融入生活,我們熟悉課本教材外,還要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對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案例進行大膽的變革與創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來自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來替換、改造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有效地把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不僅讓學生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而且將學到的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如何能行之有效地將生活地理融入地理教學,并將學到的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使學生智力、能力雙豐收呢?下面以具體的案例來加以說明。
例如,在農業生產活動教學中,由于我校學生都來自農村,對農業有著親身的體驗,他們對農業可以說非常熟悉。教師要是只講農業區位因素,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并降低學習地理的興趣。于是我就向學生布置調查“大通縣城關鎮的農業生產情況”的作業,十人一組,共分五組,選出小組長進行督促。先確定調查內容:
1.城關鎮的地形特征及耕地的分布
2.農業生產結構及農作物的分布特征
3.影響農作物分布的因素
4.家庭收入
5.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發展方向
一周后,由小組長收集整理調查資料,然后由教師匯總。學生從調查中了解到,大通縣城關鎮地形由西向東傾斜,山地、平地大體各占一半,總耕地面積為3732.9畝,其中川水地為1887.7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0.6%,人均耕地面積為1.78畝。農業結構單一,以種植業為主,農作物中95%是糧食作物,主要種植小麥、蠶豆、洋芋、油菜等,是大通縣糧油主產區。一些較陡的山地開墾為梯田,有大面積的農作物分布。近幾年來,農業上科技投入增大,如蔬菜種植中塑料大棚增多,地膜使用較為普遍,化肥農藥使用量大,但由于近幾年有些干旱,油菜產量有所下降。農業投入大,收入低,經濟效益不高。城關鎮屬于是一個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許多農民對發展農業生產信心不足,很多人出外打工或做些小生意來提高家庭收入。
通過調查,學生親自參與,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體驗,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了知識,說出他們的感受,并通過思考就會對農業的區位因素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例如,在講解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時,重點向學生講解了自然條件對城市及交通線路的影響。我以大通縣縣城的搬遷這一案例,讓學生理解了地形、氣候、水和礦產資源對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大通縣縣府1957年由城關鎮遷至橋頭鎮,從影響城市的各個因素考慮,橋頭鎮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橋頭鎮位于東峽河和北川河的交匯處,是大通縣人口分布較多的中心地區,離其他鄉鎮及省會西寧市較近??h城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橋頭發電廠、青海鋁廠、青海水泥廠等工廠,從而成為大通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通過此案例,學生已經掌握了影響城市具體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區位因素,而且一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同一個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城市的區位因素有所不同。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教學,應緊密聯系本地實際、典型的生活地理案例,開發、利用地方課程資源,使教學情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恰當地將生活地理融入地理教學中,不但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學內容更容易為學生理解、接受,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活化地理課堂教學、深化重難點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青海省大通縣第一完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