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杰
摘 要:有這樣一句話:“將一車獵物送給初中生,比不上將一把獵槍送給初中生。”歷史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當中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學科。主要圍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對初中生歷史學習進行指導展開探討。
關鍵詞:基礎;歷史;初中生
一、對初中生歷史學習主動性進行指導
歷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初中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為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給學生充分的信任與尊重,使每個學生都能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尊嚴。(2)有效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并及時對學生每一次取得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肯定,在初中生遇到學習困難時應當及時給予幫助,幫助學生渡過難關。(3)對學習歷史的意義、目的進一步明確,初一學生剛入學,筆者在歷史第一堂課就讓學生思考“什么是歷史”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談談自己關于這一問題的認識與理解,接下來筆者從人類社會、人類個體、哲學等方面對學習歷史的意義與目的進行了介紹。日常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聯系時事熱點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這主要是由于時事熱點不僅是公眾十分關注的問題,初中生對時事,也充滿興趣,讓學生了解時事要點,與歷史知識相結合,有利于加深初中生對學習意義的深刻理解,這樣初中生就會很容易明白時事熱點的產生一定有其發生的歷史必然性,與某些歷史事件存在聯系,對時事熱點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有效提升了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再以學習文化知識內容為例,與初中語文課學過的相關作品聯系,使初中生理解掌握一定的歷史背景是實現對文學作品內涵真正理解的必要條件,對于音樂、美術等方面藝術作品的理解也要與作者個人經歷、所處的環境相結合,這樣才能對其思想內涵做到深入的把握。
二、加強初中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獨立性
對初中生來說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十分關鍵。筆者在教學過程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概念比較適合學生自學,作為歷史教師應當對學生在這方面進行指導。歷史教材中有很多圖片、斜體字、評論等,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閱讀能力看說都是很好的資料。教師應當在教學中積極發揮這些資料的作用,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以《鴉片戰爭》這部分教學為例,筆者對學生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假設沒有發生反吸煙運動,是否還會爆發鴉片戰爭?假設皇帝非常厲害,戊戌變法是不是就會取得成功?如果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這部分知識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學生很難對歷史事件的重要性做到有效的重視與理解。所以,筆者在教學進行中結合地圖對學生展開指導,增進了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情況的了解。
實踐已經證明:其教學過程中靈活采用多種方法,在教學效果上與滿堂灌比較要高出很多。通過實踐,初中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有利于學生獲得人格情感體驗,進而為學生健全的人格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初中生對實踐活動十分喜愛,教師要進行科學的指導,這樣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這樣才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自學能力。
三、引導初中生對歷史知識展開縱橫向聯系,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事件分析比較能力
具有嚴密的系統性是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很多歷史事件之間都存在一定的聯系。因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將歷史事件進行前后聯系,進而對某些歷史事件等現象進行總結。以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這部分知識為例,筆者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從社會背景、環境、相關措施等方面對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成敗的原因進行思考,通過對比,初中生會對中日兩國發生的重大改革為什么有成有敗有了深刻的了解,這種縱向聯系的方法為學生今后歷史學習過程中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提供了指導。例如,可以讓學生對西漢的“七國之亂”、東晉的“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進行思考,探討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共性。通過這樣的聯系,一方面可以取得舉一反三的效果,同時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即不僅能夠對歷史知識進行前后聯系,還能夠古今貫通。
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現實問題觀察分析
讓歷史為我們所用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最高目標。歷史中有很多人成敗得失的經歷,與現今的社會生活相聯系,發揮歷史對現實生活的借鑒作用,實現歷史和現實的統一。對學生加強引導,使學生學會對歷史現象做到全面有效的觀察:無論歷史發展到哪個朝代,經濟發展都與社會安定存在直接關系,使初中生進一步理解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再有,歷史上各朝各代在治國方式與采取的具體措施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漢文帝、漢景帝與唐太宗通過實施休養生息的寬舒政策實現了國家繁榮發展。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對一反一正史實的引用,加深初中生對具體史實所蘊含的原理的認識,即“得民心者得天下”。還有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唐朝全面開放政策和清朝閉關政策所產生的不一樣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學生理解了,唯有能夠取長補短,才能促進祖國實現更高的發展。
(作者單位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黑魚泡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