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水英
在這十多年的教壇生涯中,除了使我認識到了語文教學的魅力主要是體現在教師的基本功(即:教師應做到基本功扎實、全面,盡量成為多面手,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華來感染學生,打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之外,也使我認識到,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封閉式的,它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不能也不允許學生偏離教材及教師的意愿來表現自己,有意無意地強迫學生認同一些既定的觀點。這種強迫性學習活動,既扼殺了學生的天性,也沒給予學生思維的空間(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時間、條件和機會)。因此,為了讓學生積極地思考,更有興趣地學,學得更活、更充實,我們應該在質疑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
怎樣才能在語文學習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呢?首先是調動學生的感性思維。對語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學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作家的思想感情應該要讓學生憑著自己的經驗去感知、去解悟、去把握。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自己思考,不必急于把知識強“喂”給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除了要借鑒別人好的教學方法外,還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有敢于創新的精神。例如,在講授《社戲》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快速默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中“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等幾個精彩片斷。先讓學生全班齊讀、自由輕聲品讀這幾個片斷,然后是聽錄音朗讀這些片斷,最后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以圖畫的形式描繪這幾個片斷的美麗景象,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創造出美的形象。這樣一來,便很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課文中傳情達意的詞句,讓學生輕聲細讀品嘗。例如,“朦朧”一詞,我讓學生讀了幾遍后,便啟發大家想象月色在水鄉的夜色中和水汽混合的獨特意境,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調動學生的感性思維。
除了調動學生的感性思維外,還應對學生進行充分的思維訓練。讓學生的思維得以訓練體現再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我們在課堂上往往見到的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眉飛色舞,而學生則無精打采,甚至昏昏欲睡。這是教師沒有引導好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求知的緣故。教師單方面的講授,像填鴨式那樣向學生硬灌硬塞知識,沒有重視學生的主動求知,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知道人的思維是一種精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常常是由產生疑問開始的,學生一旦發現了某種問題,便是他們對知識的學習和探討的開始。所以,教師必須重視質疑這一教學環節,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點撥,學生的問題即使是幼稚的,或是鉆牛角尖的,甚至是錯誤的,教師都應予以關注,認真傾聽,肯定其大膽行為。如,在講授《皇帝的新裝》一文時,說皇帝“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這時,學生中有人提出:皇帝一定是瘋子?問題一出,頓時哄堂大笑。但我卻肯定這個學生敢于提問,有膽識,然后指出問題雖不是文章的關鍵所在,但很有意思,可以展開討論。同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從時代背景方面、人物方面、生活方式等發問。課堂氣氛頓時變得激烈,一個個興致高昂。有的學生說皇帝明知光著身子為什么還敢在大街上游行呢?有的學生說騙子為什么會如此大膽戲弄皇帝呢?老百姓看不見這衣服,為什么還要不斷地贊美呢?小孩子為什么會說出真話?在這個過程提出問題的學生更是面露喜色,紛紛發言。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師生都充滿著歡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啟發學生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的空間。
學生能積極地思考,就能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發現”,學習的自覺性就更高,這樣對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發揮智力有著重要作用。我在教學《愚公移山》這一課時,在學習課文前先讓學生自己提出疑問,這樣一來,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有的說“想知道愚公為什么要移山。”有的說“想知道愚公是怎樣移山的?”有的說“想知道為什么愚公這么蠢,要去搬山?為什么一家不搬到別的地方去?”等問題。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又把問題還給學生,讓知道的學生幫助提問題的學生解決問題,于是,學生表現出高漲的學習熱情,都積極地提出問題,并且紛紛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對于學生豐富多彩的答案,我給予了肯定,這樣更加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大膽的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并從中獲取知識,發揮智力,提高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者單位 廣東省云浮市云安縣石城鎮石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