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靈
【案例】
這是十二月份,天氣漸冷,在室外走動的人們起來越少,特別是夜晚,更少有人在陰冷的地方出入。一天,聽到單位門衛報告,某樓上的玻璃被人砸碎兩塊,據報案人推測是學生在雙休日不到校時進來砸的。具體情況不太清楚,當聽到碎玻璃聲時,人已跑得無影無蹤。經學校有關人員調查發現,是畢業班的學生所為。
事情發生后,學校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調查,從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學生為什么要做這樣一件離奇之事呢?
調查結果如下:
學生王某說:“這幾天我心里不高興,學習成績不好,在家沒人理我,又沒有學習的環境,星期六晚上,我去找吳某一起出去玩,走到學校操場,轉了幾圈,沒有見到人,很沒有意思,這時同學吳說,‘咱們今天玩個刺激的吧!于是我們就想起了砸玻璃比賽,看誰的手法好!剛砸碎一塊就聽到值班人員喊,于是我們就跑了。”
【案例分析】
針對這件事,我們展開了調查,通過班主任了解學生的自身情況。從學習到生活,從學校到家庭,通過耐心細致的了解,王某家庭父母離異,他跟隨母親,母親離婚后無工作,在家開了一個小服裝店,由于不成規模,生意很是冷清。由于心情不好,晚上就找一些人到家玩牌,有時到深夜。孩子到家后無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由于長期無學習和休息的環境,上課打瞌睡,學習跟不上,有時干脆睡覺,學習一落千丈,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晚上不上課又沒有休息環境(由于家里人多聲雜),就在社區到處溜達,尋找一些心理發泄的空間。
【方法】
分析王某的情況,在心理學上稱為“放任型”,家長既缺少愛心、耐心,也缺乏責任感,對孩子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心、自制力差、不負責任、情緒波動異常、待人處事具有攻擊性、易受誘惑,缺乏理想等心理傾向。基于這種情況,我們認為這是典型的家庭影響型心理障礙,可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和家長取得聯系,了解該生的家庭情況和表現,與家長溝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以便對癥下藥。
2.創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環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勵、表揚,少批評、責罵,合理對待孩子的需求,不挫傷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親情來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對立情緒。
3.教師要正確對待這類學生,避免直接批評,不要與他發生正面沖突,要注意保護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剛的教育方式。當他犯錯誤時,不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點他的名字,而是在與他個別交談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幫助他分清是非,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愿意主動地去改正,逐漸緩解緊張的師生關系。
4.給他講解一些偉人、科學家的成功事跡,使他明白,只有胸懷寬廣,能接受他人意見的人,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把注意力引到學習上,啟發、誘導他走出錯誤的心理誤區。
5.尋找自信心。讓他在生活、學習和活動中,尋找自己的最成功之處,進步之處,并發揚光大,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6.對這種“放任型”的教育模式,向家庭分析利害關系,讓家長與學校一起共同擔負起教育后代的責任。教育家長抽出時間做一些親子互動,親子間的良好溝通是教育子女最有利的途徑之一,對孩子的微小進步,父母都要表示喜歡、贊揚,使孩子得到激勵、快慰與愛的肯定。作為父母,不說、不做有傷孩子人格的話和事,當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與挫折,父母要耐心地鼓勵他消除他的苦惱,調動他的積極情感,使孩子感到父母理解他、相信他,是他的知音和精神支柱,從中獲得力量。
【效果】
通過對學生和家長的耐心輔導,孩子不僅主動承認錯誤,還自己下了保證,今后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做有益于社會的事,好好學習文化課,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遇事多思考,冷靜處理問題,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表示非常痛心和后悔,并主動把損壞的玻璃修補好!學習成績有所上升,與學生關系相處得很好,家庭關系向和諧型方向發展。
【反思】
中學生心理障礙是短暫的,會經常遇到,只要找出問題的根源,具體分析,采取適當的措施,加以正面的引導,用真心對待學生,讓他感受到關愛,所謂的“問題學生”,都不成問題。希望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能認真對待中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第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