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摘 要:掌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讓語文課伴隨著學生的思維而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guān)鍵詞:學生;語文;思維
著名教育家錢夢龍說過:教語文是“戴著鐐銬跳舞”。很悲壯,可是我們真的就不能把“鐐銬”打破,“隨著節(jié)拍跳舞”嗎?
我一直在為此而努力。那么節(jié)拍是什么呢?就是學生的思維。一堂課如果能隨著學生的思維節(jié)拍而跳動,哪怕是只解決掉學生思維中的一個誤區(qū),那也是成功的。眾所周知,語文與數(shù)學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只能無限地接近“參考答案”而永遠不會跟答案一模一樣。能不能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去解決語文的問題呢?對此,我做了一些嘗試,收效甚好。
一、讓學生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思維軌跡,大膽暴露思維偏差或誤區(qū)
例如,《鴻門宴》中有“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一句。如果按照我們的習慣就應(yīng)該翻譯為“沛公第二天跟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但是“從”在句中作謂語,它所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沛公”直接發(fā)出的,而是主語間接地使賓語“百余騎”發(fā)出的。那么譯文改為“第二天一早,沛公使百余騎跟從著自己到鴻門見項羽”。這樣一個問題又來了——不符合現(xiàn)在的語言習慣,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從”翻譯為“帶領(lǐng)”或“率領(lǐng)”,這樣就突出了一軍統(tǒng)帥外出時百騎跟隨的威勢,應(yīng)該說既符合歷史事實,又符合課文原意。
二、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思維軌跡整理出來進行整合
例如,講解“下定義”這一概念,我先讓學生思考了兩個問題:屬于哪一類屬,在該類屬中,下定義概念的獨特性是什么。比如,給“香蕉”下定義,就應(yīng)該判斷香蕉的類屬是水果,而其獨特性在于“多年生草本”“果實長有棱”“果皮黃色”“果肉白色”“味道香甜”等。據(jù)此就可以按照“香蕉是……的水果”的格式得出香蕉的定義。方法講清楚以后,接著以2012年安徽卷中擬寫“年畫”定義為例做了跟蹤練習。學生的思維軌跡是:年畫屬于什么類屬?屬于圖畫;它和同類屬的圖畫有什么本質(zhì)的不同?年畫是春節(jié)時張貼的,含有吉祥喜慶意義,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沿此軌跡讓學生把這些本質(zhì)特征轉(zhuǎn)化為賓語的定語,即可完成年畫的定義。
總之,讓整堂語文課伴隨著學生的思維而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還會不喜歡語文課堂嗎?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自由地跳舞。
(作者單位 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