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術期刊在兼顧組織學術討論的同時,要以“貼近實際、貼近行業、貼近受眾”為原則,充分發揮輿論導向功能。文章運用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分析學術期刊發揮輿論導向的可行性,并總結其輿論導向功能缺位的現狀和癥結所在,提出重新定位編輯方針、主動設置議程、改良文風、加強與讀者的交流等應對策略。
【關鍵詞】學術期刊;輿論導向;議程設置;使用;滿足
【作者簡介】黃鴻業,百色學院。
【基金項目】百色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成果。
20世紀初,梁啟超提出報紙“監督政府,向導國民”的兩大天職說,這一理念在我國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得到驗證,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而在當時的語境下,報紙即等同于現在社會上的大眾媒介??梢姡斍叭魏我粋€新媒介的誕生,其天然都帶著輿論導向的內在屬性。
隨著科技的進度和社會的發展,如今大眾媒介的外延更為寬泛,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是分為報紙、廣播、電視、期刊(雜志)、電影、互聯網等形態。作為大眾媒介的組成部分,學術期刊相較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而言,其“大眾傳播”的特性沒有那么明顯,學術界對其輿論導向功能的研究則鳳毛麟角。但實際上,學術期刊具有的“小眾傳播”、受眾多為高級知識分子的傳播特性,決定了其輿論導向功能的特殊性。下面筆者探討學術期刊輿論導向功能的缺位,并提出應對之策。
一、相關概念內涵
學術期刊是相對非學術期刊而言的。學術期刊的文章以學術論文為主,非學術期刊的文章以新聞、評論、散文、詩歌等載體為主,即不以論文的形態出現。一本期刊是否是學術期刊,在于編輯部對期刊的定性,以及辦刊宗旨和編輯方針。
輿論即公眾的意見或言論,輿論的形成一是源于群眾自發,二是源于有目的的引導,主要由大眾媒介行使這一職能。輿論導向就是大眾媒介在反映輿論、評價輿論的過程中有選擇性地報道事實,引導人們的思考方向,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為,使他們按照一定的準則從事社會活動。而學術期刊的輿論導向不同于其他媒介,其影響人群主要是高級知識分子,制造的“輿論”也不是傳統意義上大眾對于社會某種事物的普遍看法,而是專家對其所在領域熱點進行研討和思考。即通過刊發反映當前熱點的學術論文,引導受眾對各自領域內的問題進行理解和反思,并與同行就此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吸收經驗和教訓,從而在工作和學習中有所感悟,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見解,指導日常實踐。因此,本文所指的“輿論”有其特定的指向和內涵,具有強烈的行業性,需要將其與傳統的“輿論”概念厘清。
二、學術期刊發揮輿論導向的可行性
從受眾分析看,學術期刊的受眾大體包括高校教師和碩士、博士研究生,科研部門人員,行業專家,各級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各類學術團體人員等,具有“小眾傳播”的特性,并且受眾的學歷程度較高。這部分受眾需要從學術期刊汲取知識,為學術研究提供創新視角,反思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的得與失,討論各自領域的熱點,并從中思考創新的方向。部分受眾身居各自領域的較高層次,他們擁有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決定權,更需要從學術期刊獲得豐富材料和充分建議。而這些受眾研讀學術期刊的最終目的,都是促進各自所在行業的良性發展,實現自我價值。
從內容分析上看,學術期刊刊發各研究人員在不同領域的創新經驗、學術見解,對工作的想法和實踐,以利于將嶄新、適用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成果往更大的范圍推廣,推動受眾汲取他人的寶貴經驗,以促進自身在日常工作中的效率。
可見,從受眾和內容兩方面分析,受眾有接受學術期刊引導的需求,而內容是實現其導向性的載體,學術期刊的受眾同時也是各自領域輿論形成的引導者。因此,學術期刊發揮輿論導向功能是可行的,也是必須的。
三、學術期刊輿論導向功能的缺位
1. 內容無創新,無法滿足受眾需要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個人需求和愿望,受眾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是有特定需求和動機并得到“滿足”的過程。學術期刊要滿足各類研究人員的使用需求,就必須研究重大現實問題,在自由討論中推動理論創新。但是,由于墨守成規,一些學術刊物往往求平求穩,較少刊發創新觀點,評論不痛不癢,文章索然無味。作者也只是應付論文數量,對文章質量不苛求,大多選題都是“炒舊飯”,毫無創新性,學術價值不大,起不到應有的輿論導向作用。
2. 文風呆板,吸引力不強
許多學術期刊刊發的論文是研究人員就工作總結修改而成,雖然文章邏輯性強,但缺乏生氣,不適合閱讀。部分作者往往只注重把政策和措施堆積在一篇文章里,缺乏深入淺出的闡釋,成為工作報告的翻版。學術期刊自身的評論則往往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以“指揮者”地位自居,通篇都是公文氣息。這些文章由于語言刻板,與民眾貼近性不強,無法得到受眾的廣泛關注,從而喪失其輿論導向的功能。
四、學術期刊發揮輿論導向功能的對策
1. 重新定位編輯工作制度
首先,學術期刊要摒棄“純學術研究”的編輯方針。學術期刊要以辦好一本“雜志”而不是“純學術期刊”為宗旨,倡導欄目百花齊放,著力打造名牌特色欄目。學術期刊刊發的時評要針砭時弊,可以是編輯,甚至是總編親自“操刀”,也可以刊登作者來稿,話題要具有導向性,體現時代性。例如,期刊編輯部可以配合當前形勢策劃專題,如思政類學術期刊針對建黨紀念日,邀請黨建工作的相關研究人員撰文。稿件形式可以是一對一的對話專訪,也可以是編輯撰文配圖,形式要求活潑,區別于枯燥的文字堆積。
其次,引入評價機制,激勵編輯多編好稿。學術期刊編輯部由于絕大部分是事業單位性質,往往對編輯沒有嚴格的考核制度,最多只是規定編稿量。這些體制應該轉變,可以引入報紙的稿件評價體系,定稿前或樣刊出來后組織專家對稿件的內容進行評分,評定等級,評分與編輯的薪酬掛鉤。這樣可激勵編輯多下功夫關注熱點,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為“全知專家”。另外,在遇到推薦稿、關系稿時提倡“寬進嚴出”,即對待這類稿件可優先審稿,但要確保質量,質量不過關一定要耐心與作者溝通,督促作者修改。
2. 主動設置議程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媒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進而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以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從而影響人們的思考方向。學術期刊要合理設置議程,引導受眾接觸和思考熱點問題,發揮輿論導向的功能。例如,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編輯在組織每年三月至五月份稿件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多組約有關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學術論文,并集結成專題,向大學生傳遞學校和政府提供的就業服務政策,讓他們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獲取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引導大學生理性就業和創業。這就要求期刊編輯不僅要具備文字編輯的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這樣才能根據行業的研究趨勢設定選題,引領學術研究的風潮,體現自身的專業性。對此,有條件的期刊社應定期為編輯提供培訓機會,如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專題講座,講解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
3. 改良文風,注重貼近性
學術期刊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編輯可以撰寫言論和時評,或者刊登作者的小短文。編輯要以新聞專業來要求自己,撰寫的評論要針砭時弊,注重貼近性原則,不怕觸及敏感問題,甚至要主動去揭本行業的“瘡疤”,樹立學術期刊的品牌和風骨。行文風格要活潑,可以嬉笑怒罵,通過淺顯的敘述揭示深層次內涵,讓讀者從中學會思考和創新。對待作者的來稿,要鼓勵編輯允許觀點的自由討論和碰撞,允許非主流聲音的張揚,只要有創新、有對策,都可以有選擇性地刊登。而對于期刊社人員撰寫的涉及專業領域的稿件,總編輯必須親自把關,有必要的話還應將文章送至專家處進行二次把關,保證此類文章的專業性。
4. 注重與讀者的交流
一方面,學術期刊要積極架設普通讀者與專家溝通的橋梁,鼓勵讀者來信提出學業困惑,由編輯聯系行業專家進行解讀,編輯提取其中具有典型性、時代性的問題進行刊發。例如,期刊社可以開辟專家的個人專欄,邀請權威專家對專業領域的發展和存在的思辨性問題給予看法,引導受眾的思考方向,創造一種“學術爭鳴”的氛圍。同時在此基礎上歡迎更多專家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觀點闡述,逐步建立互動機制。在專家遴選的問題上,期刊社要慎重考慮,甚至要舉行論證會進行專題論證,并制定一套契合期刊社實際的聘任方案。因為所邀請專家及其在行業內的地位往往會從側面反映一本學術期刊的專業化程度,這對樹立或壯大期刊品牌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對于普通讀者,學術期刊同樣要給予與專家學者相同的重視程度,對于讀者在學術上遇到的問題,要及時答疑解惑。例如,開辟“讀者信箱”欄目,每期用2~4個版面刊發作者提問,并附上相關專家的回答。如果遇到沒有統一答案的提問,可以鼓勵自由討論,學術期刊可在當期刊發問題,在下期選登各方作者的回答。
總之,學術期刊要在兼顧組織學術討論的同時,以“貼近實際、貼近行業、貼近受眾”為原則,以引領行業發展浪潮的氣魄,充分發揮輿論導向功能,促進各領域科研成果的有效傳播。
[1]蔣湘蓮.試論學術期刊的正確輿論導向[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2]陳黔珍,普建中.人文學術期刊如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正確輿論導向[J]. 嶺南學刊,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