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整個中國社會當下一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出版業正在經歷著行業變革過程中的矛盾與痛苦,機遇與幸運。一方面,新媒體不斷地分食著大眾的閱讀時間,各種流行文化內容擠占了有限的文化消費市場。出版業出現了質量、銷售和利潤下滑,品種和碼洋卻不斷上升的行業困境。另一方面,黨和國家確立了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支持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力度空前,應對文化產業融合而進行管理層面的署局合并,為傳統出版業在大文化產業的廣闊空間中找準定位,再度創新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
在轉型與喧囂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如何做大、做強、做好出版企業?在市場經濟為導向的商業社會中,如何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平衡?作為文化產業最為悠久和厚重的出版企業,必須要堅持做受人尊敬的出版者,摒棄那些可能帶來盈利但卻缺乏文化操守的內容產品生產,不遺余力地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這是整個行業面對文化發展機遇期必須堅守的職業精神和決策準則。
做受人尊敬的出版者,是一種理想的情懷和信念的堅守。
書籍是歷史的載體、文化的匯集、思想的傳遞。出版企業作為書籍的生產者,站到了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陣地,就肩負了成為時代文化脊梁的使命,沒有借口,更無從選擇。中華書局創始人陸費逵曾說過:“我們希望國家社會進步,不能不希望教育進步,不能不希望書業進步。我們書業雖然是較小的行業,但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卻比任何行業為大。” 出版業從大處講是傳播先進思想、影響社會、推動改革;從小處講是引領風尚、啟迪人生、娛樂生活。因此,出版者需要具有以家國使命為責任的理想情懷,需要保持對內容與文字的敬畏之心,需要有對抗利益誘惑而堅守信念的底線思維。唯其如此,企業與產品才能值得讀者尊敬,事業才能做得長久。
做受人尊敬的出版者,是一種品質的追求和細節的打磨。
目前,圖書市場不乏精品之作,但亦有大量同質化、低俗化的劣質圖書充斥市場。由于市場經濟的逐利效應,甚至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一些沒有經過充分的選題論證、嚴謹的編輯加工和精美的裝幀設計的短平快圖書,拉低了整體書業的文化水準,同時也傷害了讀者對書籍本身的閱讀熱情。出版企業品牌的核心和本質是圖書質量,品牌從創造、培育到發展的各個階段,都離不開對圖書質量的追求。一本優秀的圖書應該是值得讀者反復閱讀和把玩的。圖書只有內容精當、編校細致、裝幀美觀、價格合理才能真正吸引讀者。出版者只有長期保持高水平的圖書質量,通過對圖書品質的追求和細節的打磨,文化品牌才能得以樹立,文化內涵才能不斷沉淀,最終贏得讀者的尊敬。
做受人尊敬的出版者,是一種實干的精神和創意的執行。
出版業的文化理想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需要踐行的精神和富有時代感的創造。大到套系組稿,小到一書一頁一字,每個工作環節都需要有效率的執行力來保證最后精品的打造。出版企業的價值魅力源自于卓有成效的創造性勞動和質量管理工作。這些實際工作涉及選題策劃、審稿、編輯加工,圖書設計、裝訂、營銷服務和品牌提升等全過程,出版者要著重建立健全圖書的選題創新運行機制和圖書質量保證體系。只有圖書選題新穎、質量穩定、營銷到位,企業品牌才能健康發展,出版業通過圖書傳播先進理念來影響社會、推動社會前進的行業意義才能得以實現,這是這個行業受人尊敬的根本之源。
孟子有一句話,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畏文化,尊重讀者,奉獻無言,著作留聲,出版者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在企業經營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成就受人尊重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