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藝
摘 要:當今社會是一個人際交往廣泛的社會,良好的人際交往是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徑。而中學生大多數都不會主動地與別人交往,溝通有障礙。怎樣幫助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越來越值得關注。
關鍵詞:中學生;人際關系;家庭;學校
作家蕭伯納曾經比喻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人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人就有兩種思想。”這種思想的交流需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可以說,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我們走向成功。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腦熱”“手機熱”持續升溫,不少學生不愿意與周圍人交往。這不僅使我感到有些傷心,我們在利用現代文明的同時,卻忽視了學生的人際關系,應該做些什么才能改善這種狀況呢?由此引發以下幾點思考。
一、家庭中努力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現在大部分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同齡的伙伴,再加上大多數家長都對孩子的控制性很強,總希望孩子學習好,為了學習放棄一切。有的父母還用自己的競爭意識、嫉妒心理、防范意識等一些狹隘的因素教育孩子,這就使孩子產生了高傲、自私、自以為是等思想,還有的因優越感產生了不易容忍、脆弱、敏感、孤獨等思想,使學生陷入交往困境。我認為父母應關愛孩子,不能以成人的擇友觀念影響孩子選擇朋友。善于運用教育方法,為孩子的人際關系創建好的環境。父母還應做到以下兩點:
1.父母應多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
許多孩子的人際關系都受到了父母與孩子溝通不暢的影響,不愿與父母交流。父母應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多進行心理的溝通,使他們愿意與父母說心里話,養成善于與別人進行溝通交往的習慣,促進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2.給孩子一些耐心
孩子在心情不好時,要宣泄不良的情緒,家長往往沒有耐心幫助孩子排解,這就使得孩子的不良情緒得不到宣泄,性格孤僻,影響其人際關系。父母應多耐心地給予孩子宣泄的機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此外,還應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緩解孩子的壓力,使得孩子愿意與別人交往。
二、學校中營造融洽的人際關系
學校是學生建立人際關系的重要場所。在學校,每個學生都是學校群體的一員,學生個體心理的發展與學習活動,都是通過學校群體在一定人際關系中進行的。學校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
現在的中學生常會有這樣的感覺:有什么事一定要瞞住教師,這說明中學生與教師溝通中存在著障礙,隨著中學生的獨立意識不斷增強,學習的壓力經常會讓他們透不過氣來。人際關系成為師生之間關注的話題。
(1)學生與教師應該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此,教師必須明確自己的責任,更新教育觀念,根據學生的時代共性和個性特征,改進教育方法,拓寬教育途徑,改善與學生的人際關系。
(2)要注重感情投入,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根據心理學研究,在人際關系中起主導作用的心理成分是情感。因而,教師在改善人際關系時,要真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心發現心。要有足夠的愛心和他們進行溝通。俗話說:“情不通則禮不達。”這就需要愛的情感,需要對學生的滿腔熱情,從而促進學生人際關系心理的健康發展。
2.生生之間的人際關系
進入中學階段,良好的人際關系開始成為影響中學生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一個人如果能生活在一個溫馨的人際關系中,與周圍的同學、老師建立起和諧的關系,他就會消除孤獨感,產生安全感,保持情緒的平靜和穩定,促進學習。否則,就會感到孤獨和壓抑,無形之中給學習帶來影響。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應該遵守理解、團結、互助的基本原則,鼓勵學生充滿自信、公平競爭、幫人所需、大度為懷,提倡學生間學習上的互幫互助、共同進步、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除此之外,與同學交往還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熱情交往
人際關系是互動的,不要總是消極地等待別人來主動關心自己,而要主動地與周圍的同學交往溝通,熱情是人際交往的有效潤滑劑。
(2)以誠相待
人與人的交往,最重要的是真誠和善意,這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口是心非,虛偽傲慢的人是難以有朋友的。
(3)理解尊重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氣質和性格特點,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習慣,所以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如果能相互理解尊重,大家的關系就會融洽,也會減少不必要的摩擦。
(4)寬容諒解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中學生處于成長的階段,處理問題會有很多不妥之處,在許多問題上同學間也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就要求能夠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相互諒解,這樣就不會導致敵意,與同學的關系會更融洽。
總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當代中學生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我們應該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完善學生的人格發展,引導學生做到“天時、地利、人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造堅實的交往平臺,為攜手共建和諧的人際關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申荷永.理解心理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2]申荷永,高嵐.心理教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3]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新區開發區第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