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丁
《中國貨幣史》于1958年11月第一次出版,作者的序言寫于1954年2月18日,上海。說明作者于1954年之前已經開始關注中國的貨幣發展史了。新中國成立后,大家忙于解放領土,1950年還在大規模剿匪,1951年還在解放西藏。1950到1953年抗美援朝,國內還在土地改革。1958年還出來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再晚些出了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等。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作者能夠很安靜地寫出《中國貨幣史》,而且結合多學科的知識,可見作者學識淵博。《中國貨幣史》開創了建國后史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并形成了新的局面。
《中國貨幣史》一書的目錄甚為詳細,算是我閱讀過的著作中最為詳細的一本。通過瀏覽目錄,便可以很清楚、很詳細地了解本書的行文邏輯,和主要講述的內容。線索明晰,條理清楚。本書沿用史學著作的通俗辦法,大體根據朝代來分階段。每一章都介紹了當朝的貨幣制度,貨幣的購買力,貨幣理論和信用機制等。當然除先秦例外。作者從貨幣的產生、殷周時代的貝物、春秋時期的貨幣形態,一直講述到了清朝。而且對于各個朝代的錢幣都配有相應的圖片。這樣有助于讀者理解和掌握中國錢幣的發展。
作者的整本書比較長,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更詳細地閱讀了明清時期的貨幣史。在此我就我看到的明代貨幣史談幾點感受。
彭先生的明代貨幣史,主要分為了四節,第一節談了貨幣制度。作者在文中所談的貨幣制度,可能是依據明史作為參考材料,和明史里頭的敘述幾乎沒有什么差別。在談及貨幣購買力時,作者分時段、分幣種地進行了分別論述,講述的比較詳細。而對于信用和信用機關的論述則相對簡單。
首先談談對明朝貨幣政策的感受。明代的貨幣政策主要體現在紙幣大明寶鈔和鑄幣銅錢的發行上。明中后期白銀雖然在民間市場上和國家稅收中廣泛使用,但明政府沒有鑄造過銀元反而加以發行控制。
彭先生在其文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歷代官吏所得是否和一般國民所得成一定比例”,我們不得而知。我覺得雖然具體的比例不能確切得出,但是其中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會激化社會矛盾。
為了維持文人的體面生活,官員只能將其進一步向下轉移到人民身上。這加劇了社會腐敗,必然影響百姓的社會生活。社會矛盾必然更加尖銳。
最后想談談明代的信用和信用機制。前面我說到作者對于明代的信用和信用機制這一節論述得相對簡單。我想大概與明代的信用和信用機制不是很發達有一定的關系。信用和信用機制的發展都是圍繞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興起的。在明朝雖然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會票,但是多為一些兼營兌換業務的商店開出來的,信用度往往不是很高,經常會出現壞賬、死賬現象。而真正專業性票號的出現至少要到清朝。最早的專業性票號為山西商人所開,在《晚清錢莊和票號研究》中提到了,具體出現的時間眾說紛紜,更為可靠的可能是陳其田的《山西票莊考略》。他認為票號在嘉慶時期到道光時期產生的,更確切地說是道光初年。據作者所推算,一家顏料點發展成為日升昌票號,這是最早的票號。《中國十大商幫》則認為在順治年間便已產生。
也有人認為是在乾隆年間產生的。早在明代,商人兼營會票的現象就已經出現,由于受到承匯能力和通匯地區的限制,遠遠不能適應埠際間的貨幣流通需要,山西票號由兼營推向專營。商品經濟決定信用和銀行的發展,由于晉邦經過明中葉以來的發展,到了清乾隆年間,可以說已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總之對于票號產生的時間說法很多。雖然不敢確定哪個更為真實,但至少所有說法都指向清朝,因此可以推論,明代時票號還沒有出現,借貸業還不夠發達。山西商人為山西票號的興起提供了經營存放匯業務的經驗。明萬歷年間,當鋪行業發達。當鋪行業為徽商所開,計江北河南共213家。
作者在文中提到《金瓶梅》中關于相關借條連還款日期都不具備,因此借貸業還不夠完善。
其指出中國古代的存款業務不發達的原因是由于社會亂的時候很多,而且幾千年沒有進步成一個法制國家,一個人的錢財在外面毫無保障。工商業不發達,由經營的途徑發財的比較少,發財多是由于貪污賄賂而來,這種人對于他的財產,更需要保守秘密。
以上便是我在讀《中國貨幣史》時聯想到的一些問題。體系比較亂,主要是根據自己閱讀時的感受所寫,所以比較隨意。
(作者單位 江西省上饒市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