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基于正外部性的文化產業政府扶持
王璐
(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文化產業的社會性使得它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而正外部性又是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之一,進而導致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不足.本文分別以節事活動和博物館為例,分析了文化產業的正外部性,提出政府應當從公共財政津貼角度和法律政策角度給予正外部性文化產業必要的扶持,從而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產業;正外部性;政府扶持
作為20世紀中后期剛剛崛起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并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和支柱產業.文化產業作為提升中國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支撐力量,在國內發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視.考慮到文化產業的雙重性——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以及這個產業在我國的特殊性,政府應當在其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有多種,其中基于文化產業的正外部性就是較為主要的方面之一.
正外部性也與文化的提供有關.供給曲線描繪的是提供者(文化產品或服務的發出方)在不同價格下愿意生產的不同數量的各種組合.對于每個組合,提供者都考慮到勞動力、原材料以及其他相關的成本.微觀經濟學中隱含的一個假設是:單個經濟體從其經濟行為中產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被看成等于該行為帶來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但在實際經濟中,這個假定往往不能夠成立,在很多時候,某個生產者或消費者的一項經濟活動給社會上其他成員帶來好處,但他自己卻不能由此得到補償,此時,這個經濟單位從其經濟活動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該活動帶來的社會利益,這種性質的外部性被稱為所謂的外部經濟,即正外部性.
1.1 節事活動的正外部性分析
1.1.1 節事活動的正外部性
節日和特殊事件組合在一起簡稱為“節事”.節事包括節日、慶典、交易會、博覽會、運動會及各種會議活動,目前我國每年舉辦的大小節事5000多個.節事活動是為紀念某一種文化而誕生的,通過它我們能夠認識并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有些是以拉動當地旅游業來帶動經濟為主的,比如我國舉辦的各種文化旅游節;有的雖然不能直接帶動經濟發展,但是在舉辦的過程中,節事成為區域文化的傳播載體,舉辦地的文化與自然風景得到弘揚和彰顯.節事活動的快速發展,已逐步演化為節事經濟,演化為促進國家、城市經濟發展的節事產業,成為國家、地區招商引資,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節事活動的發展,不僅張揚了城市的個性,而且繁榮了城市經濟、文化生活.但也應當看到,目前,我國城市節事活動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政府進一步引導和規范管理.
1.1.2 節事活動的發展現狀
總體來說,目前為止節事活動的供給還是不足的.比起節事活動本身帶來的地區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極強的正外部性,其供應量仍需增加.因為節事活動的舉辦方所獲得的私人受益小于社會收益,舉辦方在制作節事活動時是以私人邊際收益當作支出的預算約束線,因此其“產量”低于其本應享受的社會福利的最佳產量,如圖1所示.

圖1 節事活動的正外部性成本和收益
圖1中,MEB是節事活動外部邊際效益曲線;MSB、MPB是指某節事活動所帶來的社會收益和該節事活動的發出方私人邊際收益;MSC是社會邊際成本.當S和DP在a點達到局部均衡的時候,MPB 1.2 我國博物館的正外部性分析 我國博物館隸屬于文化事業單位,具有很強的公益屬性.因此需按照“保護為主”的原則進行開發.近幾年來,我國一些博物館從自己實際出發,在博物館產業化的道路中,尋求創新,獲得了良好的成績,為我國博物館產業化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目前國內外許多博物館都成為城市著名的旅游景點,并且帶動了地方的娛樂休閑產業.博物館的產業化發展必須結合當地實際,與其他產業結合發展,生產更多的文化服務,提高消費者的文化消費水平.將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比如剪紙、皮影等,讓消費者參與到體驗消費當中,為游客帶來更多的文化體驗.目前來看,我國消費者渴望得到更多的文化體驗,而博物館具有社會和經濟兩重屬性,如何豐富博物館產業,帶動消費者的興趣成為重中之重.因此我國博物館必須重視其產業化發展,重點結合相關產業鏈,比如旅游,餐飲以及其他休閑娛樂業.博物館關注社會發展中的歷史與文化因素,而展覽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因此博物館具有社會化收益的正外部性. 在博物館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中,我國長期以來面臨的問題是資金不足.融資困難已成為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政府應當對有公益性的博物館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不僅在資金方面,當然政策性的支持也至關重要.政府應當鼓勵民間資本入駐博物館,并對其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促進其產業化發展.民營資本的入駐對于博物館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可以增強博物館的產業競爭力,充分發揮經營性文化產業的運營. 文化產業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比如其中文物古跡能夠見證與它相關的社會生活與文化背景,能夠讓消費者感受歷史的神奇;網絡媒體的正外部性則體現在更多的方面,例如網絡視頻、網絡購物等給消費者帶來額外的享受等.具有正外部性的市場活動的收益當中有一定的部分轉變成為社會收益,這必然使得私人生產的均衡點低于社會所需的均衡點,進而使得社會福利降低.從經濟學角度來講,為了排除正外部性導致的市場失靈,就要通過一定的經濟或者制度使得正外部性的發出方的外部效應內在化.如何內在化正外部性,經濟學中看法不盡相同,在這當中代表性的有兩種:一是庇古政府稅費規制法;二是科斯的通過重新劃分產權的市場解決法. 因為正外部性是市場活動發出方帶來的一種“自發的社會福利”,即經濟活動發出方經營決策以其主要的產品為獲利目標,但這過程當中對第三方來說產生公益品,無論第三方知道與否,都沒有買賣,因此對于經濟活動發出方來說交易成本太大.因此,這種經濟活動所產生的正外部性并不是每個都能通過市場的機制內在化.以自家院里種花為例,種花目的是美化自己的庭院和陶冶自我情操,這種美好的自然享受也可能被隔壁鄰居或者路人甲乙分享,由于種花者不能通過市場的機制向免費賞花者收費.因此,這種“單方面”的正外部性活動不會因別人侵權而產生交易的問題,因而就很難用明確界定產權或互相協商的市場方法來解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科斯的市場解決法是失靈的. 正外部性對第三方來說是公益品,如果政府能通過某種補貼激勵的政策措施來激勵該經濟活動的發出方的話,這樣一來,社會效益將會最大化.因此政府可以對正外部性活動的發出方進行補償性激勵,采取庇古主張的以政府補貼或者津貼的方法來內化和激勵正外部性經濟活動.對于文化產業來說,政府主導的門類較市場主導的多,又含有很強的社會公益性,因此使用“庇古法”來扶持文化產業發展,促使增加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是很有必要和切實可行的. 3.1 建立健全政府扶持文化產業的法律 在《文化產業促進法》的基礎上,應當盡健全政府稅收扶持文化產業的政策制定,運用政府公共財政扶持正外部性文化產業的發展.完善現行的稅收和津貼扶持政策,將文化產業稅收津貼扶持政策上升到法律形式的高度.根據文化產品及服務的特征實施差別稅制度,健全完善文化產業相關的差別稅率政策;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拓寬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降低投資進入的門檻,改善文化產業稅收優惠的方式和實行措施,鼓勵和增加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實行激勵文化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文化走出去的財政收稅政策體系. 3.2 政府扶持文化產業的地域差異和行業差異 對于地區差異性的文化產業,應當因地而異,例如對于具有發展文化產業潛力的,擁有相關資源稟賦但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政府應當加大扶持力度,適當多的投入公共財政來來促進文化產業欠發達地區提升文化軟實力,帶動地區綜合實力的增強.可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調整和完善文化產業的稅率標準,并且按照各自的分類和業態,制定相應的差別稅率. 3.3 完善其他稅收政策 探索解決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相關稅收政策問題.例如對于文化企業的資產評估、重組或者文化企業不良資產處理中的稅收稅率問題等等,完善文化企事業單位里面現在的不動產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以及城市建設維護稅等. 〔1〕王萬山,謝六英.正外部性激勵優化的經濟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2). 〔2〕王冰,楊虎濤.論證外部性內在化的途徑與績效——庇古和科斯的正外部性內在化理論比較[J].東南學術,2002(6). 〔3〕計國忠.文化產業的政府支持:正外部性角度的分析[J].新疆社會科學,2004(4). 〔4〕馬愛民.我國國有博物館產業化經營模式的思考[J].中國市場,2011(13). F123;G114 A 1673-260X(2014)07-0061-022 基于文化產業正外部性的政府激勵優化途徑
3 政府扶持文化產業正外部性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