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標簽:杜鵑花城、中國菊花之鄉
“麻城”之名始于東晉,因后趙部將麻秋在此筑城而得名。1986年撤縣設市,現轄19個鄉鎮辦事處和1個省級開發區,版圖面積3747平方公里,人口120萬。
麻城位于湖北省東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中段南麓,處于武漢,鄭州,合肥三大城市合圍的中心位置,版圖面積3747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科技開發區,716個行政村,7461個村民小組,人口近120萬。
地理交通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中段南麓,長江中游北岸。北與河南省商城縣、新縣以山脊為界,東北同安徽省金寨縣依界嶺分水,省內東鄰羅田縣,南接團風縣、武漢市新洲區,西與紅安縣毗連。地理方位:東經114°40'-115°28',北緯30°52'-31°36'。
麻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處華中,是武漢城市圈規劃的地區性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106國道貫穿全境,“三高(大廣高速、滬蓉高速、麻竹高速)三鐵(京九鐵路、滬漢蓉鐵路、漢麻鐵路)”在此聯接,尤其是縱跨南北的京九鐵路、大廣高速公路與橫貫東西的滬漢蓉快速鐵路、滬蓉高速公路四條國家高等級主干道在麻城呈“井”字型交匯。麻城擁有京九鐵路和滬漢蓉快速鐵路兩個二級火車站,是中部地區重要的交通節點城市。
自然氣候
麻城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江淮小氣候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熱同季為普遍現象。年均氣溫13.0-16.1℃,平均降水量1111.2-1688.7mm,日照2153h,年無霜期250-270天。
全境地處亞熱帶與溫帶的過渡地帶,兼南北的氣候特點,樹種繁多。據“七五”森林資源清查,全市已查明樹種有61科,299種,其中喬木樹種186種,灌木樹種93種,木質藤本20種。其中,板栗、茶葉、天麻、花生、蠶繭、菊花、桐子、木梓、柿子、百合、蜂蜜等都是大宗產品,可供系列深度開發:葛粉、菱藕、白花菜、香菇可開發為無公害食品。主要野生動物中,獸類有山風獾、猸、貍、狼、豺、狐、豹貓等多種:鳥類有山鷹、貓頭鷹、鷂鷹、斑鳩、大碓等多種:爬行類有菜花蛇、百節蛇等多種:水生類主要有青魚、草魚、白鰱等多種;昆蟲主要有九香蟲、白蠟蟲等多種。
歷史沿革
境內出土的諸多文物證明,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舉水流域生活。夏商時期境內屬于夏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國“舉國”,公元前11世紀以后,成為黃國的屬地。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地。秦統一全國,置36郡,以郢為南郡,麻城屬南郡轄地;后置衡山郡,郡治邾城(今黃岡禹王城),乃屬衡山郡。兩漢為“西陵轄地”,隸屬江夏郡。三國時先屬魏弋陽郡,后屬吳蘄春郡。晉屬弋陽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因恢復西陽王爵位,先后將弋陽郡的西陵、邾、蘄春等劃歸西陽國(都今河南光山)。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陽王因依附叛亂被殺,國除,于邾城附近僑置西陽郡、縣,遂屬西陽郡轄。后趙南侵,其部將麻秋在今縣城東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自此,始有麻城之名。南北朝時期,劉宋初,分西陽置建寧左郡(今縣城西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又于境內置長風(西北)、赤亭(西部)、陽城、彭城等縣,隸屬豫州西陽郡。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陽郡劃入、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建寧左郡降為左縣,合并赤亭、彭波、陽城三縣為陽城左縣,隸屬郢州西陽郡。南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置齊安郡,治齊安(今縣城西南)。又分西陽縣為建寧、陽城二縣,恢復建寧左郡,治建寧。永明四年(公元486年),改建寧左郡為建寧郡,劃屬(西)豫州。南梁分西陽設置信安縣,又于白沙關(今縣城西北)置沙州,轄建寧、齊安郡;于蒙龍城(今縣城東北)置定州(轄郡今屬河南),于鹿城關(今紅安地)置北江州,轄梁安、義陽(今紅安地)、齊昌等郡。又先后設置北西陽、岐亭、梁豐等縣,以及南郡、定城、陰平等郡。北齊天保年間,于境內設置衡州。陳廢。北周恢復衡州,改定州為亭州,以建寧、陽武兩縣(今麻城)隸州之北建寧郡。又于縣城東80里設置東義州。隋初罷諸郡為州,信安縣屬黃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信安為麻城,仍屬黃州。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廢州設郡,屬永安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麻城置陽城縣,同年在麻城置亭州轄麻城、陽城兩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亭州,并陽城,恢復麻城舊制,屬黃州都督府。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麻城并入黃岡縣。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恢復。五代時,建置如唐,先屬吳。后屬南唐。其時,南唐與后周劃江為界。周世宗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后周占領南唐江淮之間的大片領土,麻城遂為后周轄縣。宋屬淮南西路黃州。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麻城為南宋北界。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避兵亂,縣城曾一度遷至什子山(今縣城東80里)。元初屬湖廣行省黃州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隨路改屬淮西道。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又隨路改屬河南江北行省。至元年間,縣治從什子山迂回古城畈。元朝末年,邑人姜銘等筑城于今地,后為縣城。明太祖甲辰年(公元1364年)屬湖廣行省黃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屬湖廣布政司,隨府劃屬河南。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還屬湖廣。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張獻忠率部攻占麻城,改麻城縣為長順州。七月,引兵入蜀,名復其舊。清代,麻城屬湖北布政司黃州府。
民國二年屬湖北省武漢黃德道,后更名鄂東道,又改為江漢道。二十一年,屬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二十七年七月二十日,日機轟炸縣城;八月,縣政府遷往龜頭河。三十二年,又從龜頭河遷往閻家河山水垸暇形地。三十四年,遷回麻城。
1949年3月11日人民解放軍解放麻城全境。3月29日,麻城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隸屬鄂、豫行政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麻城縣一直隸屬黃岡地區。1986年8月,麻城撤縣設市,1 996年黃岡撤地設市,麻城屬黃岡市管轄。
經濟發展
2011年是“十二五”時期的開局之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大別山試驗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堅持“五城同建”,開拓進取,取得了工業提質增效、園區加速擴張、旅游提升發展、民生持續改善、干部精神提振的新成績,全市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發展。
綜合
2011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56.67億元。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6%,高于全省增速1.8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增速6.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44.19億元,增長5%,高于全省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4,84億元,增長24.4%,高于全省6.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7.64億元,增長18.1%;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34.9:32.7:32.4調整為28.2:41.4:30.4,第二產業比重同比上升8.7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業增長19.2%,金融保險業增長17%,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1.4%,住宿和餐飲業增長13.8%,房地產業增長14.7%,其他服務業增長23.8%。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7,高于同期水平3.3個百分點,價格水平上漲7%。其中: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2.3%,衣著類價格上漲5.7%,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5.8%,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上漲3.4%,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下降0.3%,居住類價格上漲9.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月度同比為104.8,低于同期2.2個百分點。
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1.4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6%。農作物播種面積較上年略有增加,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5.68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06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7.8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07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7230公頃,減少770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5130公頃,增加1270公頃。糧食總產量536600噸,增加34995噸,增長6.9%,其中夏糧產量53182噸,下降3.2%,秋糧產量483418噸,增長8.2%;油料總產量98089噸,凈增4951噸,增長5.3%,其中花生產量46900噸,增長21.92%,油菜籽產量49096噸,下降4.3%;棉花產量12748噸,凈增2835噸,增長28.6%。
當年造林面積2.6萬畝,新增和改造油茶基地面積4萬畝,新增和改造板栗基地面積3.8萬畝,實現油茶籽產量6655噸,板栗產量26875噸,比去年增加3180噸;全市新增和改造桑茶藥基地面積2.5萬畝,新增和改造菊花基地1.6萬畝,實現蠶繭產量2003噸,茶葉產量1701噸,增長0.2%,藥材產量3207噸,增長46%,菊花產量2773.1噸,增長16.7%;蔬菜總產量達到646898噸,同比增長0.7%;全年生豬出欄達到88.15萬頭,同比增長6%,牛、羊出欄分別為16.33萬頭和16.81萬只,分別增長28.8%和15.2%:全年生豬存欄達到94.81萬頭,牛、羊存欄分別為25.22萬頭和18.11萬只:當年漁業放養面積9523公頃,同比減少475公頃,水產品產量23028噸,增長1.4%。
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工業生產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工業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3%,拉動GDP增長7.1個百分點。當年新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新增成長規模工業企業32家,規模工業企業個數達125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58.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1.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7.5%,同比提升8.65個百分點。
工業產業結構中,重工業比重仍占明顯優勢,達88.1%;民營經濟占比達到96.8%,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汽配、冶金機械、花崗石材、農產品加工、能源電力(及延伸產業)五大產業集群企業分別達到24、10、37、24、3家,實現產值20.48、39.7、20.8、18.9、29.1億元,分別增長51.18%、16.04%、72.01%、63.14%、39.52%,占規模工業的比重達到15%、29%、15%、14%、21%: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8家,完成工業產值44.2億元,比去年增長17.6%,占規模工業產值的比重達31.7%。工業企業效益繼續向好,全年實現主營收入126.1億元,同比增長30.5%,實現利潤30944萬元,比上年增長39.22%;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6.71%。
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5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30.5%。資質以內建筑企業10家,完成總產值12.76億元,比上年增長34.7%。建筑單位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3.87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80.13萬平方米。
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2.5億元,比上年增長29.6%,其中城鎮以上投資128.06億元,增長30.2%,房地產開發投資8.8億元,增長34.5%。全社會投資按經濟類型分,國有經濟投資35.12億元,占26.5%,集體經濟投資10.52億元,占7.9%,私營投資86.85億元,占65.6%。開發區當年施工項目14個,完成投資額42.37億元。
全年招商引資項目達174個,協議總投資105.86億元,到位資金42.21億元:新引進固定資產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招商項目50個,協議資金47.97億元,固定資產到位資金21.8億元。
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25.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1%,商品房銷售額5.39億元,同比增長71.1%。商品房空置面積0.7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0.82%。
城市建設
當年城建維護資金達到6263萬元,比上年凈增105萬元,增長1.7%;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4.52平方公里,同比凈增0.26平方公里:全年城市道路面積達到481.66萬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積2.86萬平方米,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當年完成投資7535萬元。
城市供水總量達到2718.66萬立方米,供氣總量351.54萬立方米;供水管道長度達到293.52公里,新增4.19公里:城市公共汽車運營車輛307輛,擁有出租汽車396輛,公共汽車客運總量653萬人次。
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984公頃,綠化覆蓋率達40.13%;園林綠地面積新增17公頃,達到860公頃;城市污水處理1307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61.71%;生活垃圾清運量9.64萬噸,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5.01%。
國內外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75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5.2億元,比上年增長23.8%:零售業55.89億元,增長23.5%;住宿和餐飲業5.66億元,增長8.6%。年末個體工商戶26771戶,當年新發展3142戶,新增民營企業495家,達到1814家。
全市外貿出口企業6家,外貿出口總額203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0_7%,實際利用外資755萬美元。
投資環境
麻城交通優越、資源富集、產業強勁、文化厚重。地理條件好、投資環境優、發展空間大,投資成本低,是投資者的天堂,是創業者的樂園,是一座投資興業的理想之城。投資麻城具有以下六大優勢。
(一)交通區位優越。麻城位于武漢、鄭州、合肥三個省會城市的地理中心,是武漢城市圈規劃的地區性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106國道貫穿全境,“三高(大廣高速、滬蓉高速、麻竹高速)三鐵(京九鐵路、滬漢蓉鐵路、漢麻鐵路)”在此聯接。麻城擁有京九鐵路和滬漢蓉快速鐵路兩個二級火車站,擁有鐵路二類口岸和自營進出口權,即將開通集裝箱碼頭貨運站業務。從麻城上高速公路,到武漢市區、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武漢陽邏長江深水港均不超過1小時車程,麻城已經完全融入到武漢“一小時經濟圈”。從麻城上火車,到武漢只需半個小時,到南京只需2個小時,到上海只需4個小時,到北京只需12個小時,滬漢蓉快速鐵路全線開通之后到重慶只需8小時。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形成了強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帶來了無限的商機。
(二)投資平臺扎實。麻城擁有一家省級開發區,即麻城經濟開發區。開發區規劃面積50余平方公里,目前已經開發10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面積十分廣闊。開發區基礎設施完善,可以為項目落戶提供“六通一平”配套。麻城市還建立了6個鄉鎮工業集中區,總規劃面積2.86萬畝,目前已建成1萬余畝,可以為各類項目落戶提供良好的條件。
(三)勞力成本低廉。麻城120萬人口中,16歲至40歲的人口有55萬,其中農村富余勞動力達30萬,這部分人都有在外務工從業的經歷,具備熟練的技術和開闊的視野。麻城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當發達,每年新增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1萬余人。普通工人工資在1000元左右,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明顯。充足的人力資源可以為各類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提供充足的用工保證。
(四)水電供應充足。麻城城區現有2座水廠,日供水能力13萬噸,完全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用水和各類工業用水的發展需要。工業用水1.7元/立方米,生活用水1.46元/立方米。一期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大別山電廠已于2008年并網發電。麻城市內現有35KV變電站17座,110KV變電站2座,220KV變電站2座,城鄉電網均已完成改造,綜合電價0.5848元/千瓦時。在全國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水電供應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麻城從來沒有出現過拉閘限電、關閥控水的現象,并且水電價格較低,有利于降低投資和生產成本。
(五)投資政策優惠。土地供應方面,在武漢城市圈范圍內,麻城市地價最低。對在麻城經濟開發區內協議投資5000萬元至1億元(不合1億元)的工業項目按4萬元/畝的價格供地:協議投資1億元至2億元(不合2億元)的工業項目按3.5萬元/畝的價格供地。對于一次性固定資產投資達2億元以上的、由世界500強企業、國內100強企業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投資興建、年稅收達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實行“一事一議”,政策更加優惠。稅收方面,企業所得稅市本級留成部分前三年按100%、后兩年按50%給予獎勵。行政事業性收費方面,項目用地小于60畝(包括60畝)且經評審通過的在建和擴建工業項目,按總價10萬元的標準收取建設工程報建費,項目用地每增加1畝,總價增加1000元;中介機構(依托行政事業單位)服務性收費按照不超過物價、財政部門規定收費標準下限的20%繳納:其他有償服務性收費按照物價部門核定的最低成本價繳納。同時,對于提供投資信息、促使項目落戶麻城的中介人,還將給予經濟獎勵。
(六)服務環境優良。在推進招商引資的過程中,麻城高度重視優化服務環境,始終奉行“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的理念,努力打造親商富商的人文環境、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公開公正的法制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讓客商在麻城放心投資、舒心生活、安心賺錢。對落戶園區的項目,實行一名市級領導牽頭負責、一個專班服務、一個會議紀要管總,實行“一站式”辦證、“一費制”收費,在企業與農民之間、企業與市直部門之間建立“兩個隔離帶”,積極為客商提供“全程式”“保姆式”服務。
麻城重點發展汽車配件、冶金機械、花崗石材、電力能源、農產品加工、旅游、商貿物流等七大主導產業。
汽車配件:已形成七大類別400多個品種、9個知名品牌,目前麻城已有汽配生產企業80多家,其中規模企業50多家,產業工人1萬余人,年產總值21億多,是湖北省重點扶持的成長性產業集群之一。馬勒三環氣門股份公司是亞洲最大的氣門生產企業,麻城汽配商貿物流城是中國汽車零部件定點采購市場、全國重點培育市場。下一步將依托“麻城汽配城”,充分發揮我市汽車零部件品種齊全,產品覆蓋面大的優勢,著力打造汽配主機市場、維修市場,在做大做強上下功夫,完善汽配產業集群,提高我市汽配產業核心競爭力。
冶金機械:形成了以廢鋼加工配送、鋼鐵、泥泡缸、液壓元件為主的加工企業,興業爐料、福田液壓、新葉液壓、鑫鎳鑫材料等公司有較強的市場占有率,韓國浦項集團即將來麻城投資建廠。興業爐料公司年分選、加工、配送廢鋼鐵100多萬噸、廢鐵8000余噸。下一步將依托冶金機械產業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建設農用機械生產項目,進一步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條。
花崗石材:花崗石資源豐富,品種優良。以“麻城白”“浪淘沙”“幻彩麻”為主要代表。“麻城白”礦區位于市區東南部的白鴨山,儲量達50億立方米;“浪淘沙”礦區位于夫子河鎮,儲量5億立方米;“幻彩麻”位于鹽田河鎮,儲量1億立方米;“紅麻”位于木子店鎮,儲量6000萬立方米,此外還有近20多個可供開采的品種。目前,全市已有各類石材加工企業66家,規模以上石材加工企業34家,已形成開采荒料200萬立方米,生產各類花崗石板材2500萬平方米的產業規模,且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已在上海、重慶、成都、昆明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了100多個銷售網點,是中部最大的板材生產基地。下一步將依托麻城花崗石材產業資源優勢,利用石渣、石粉新建新型建筑材料,建設中國中部地區石材加工集散中心與麻城花崗石異型材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項目,根據中國石材協會“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把麻城打造成長江中西段銷售收入過百億元以上更高水平的石材集散地。
電力能源: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發電資源富集。中電國際一期投資50億元人民幣、裝機120萬千瓦的大別山電廠2008年已并網發電,亞太生物質發電項目正在進行土地平整,中廣核集團投資的風力發電項目前期測風工作已經完成,數據十分理想,有望今年簽約。亞太生物質發電項目年發電量為1.9億度,主要原料為秸桿,年需秸桿30萬噸。下一步將依托麻城豐富電力能源優勢,建成具有先進水平的電力能源配套設備產業園,引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生產企業。
農產品加工:麻城是“中國菊花之鄉”,2011年全市菊花面積4萬畝,產菊花3650噸,產值2.24億元。“麻城福白菊”在2003年通過了全國首批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2010年又被國家工商總局正式核準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麻城是“中國板栗之鄉”,目前全市板栗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產量3萬噸,系列產值達1.5億元。麻城是“中國油茶之鄉”,全市油茶總面積達到35.2萬畝(投產面積18.7萬畝),年產量7920噸,已成功爭創“湖北現代林業麻城木本糧油科技產業園”。蔬菜、畜牧、桑茶藥等三業齊頭并進。蔬菜常年種植面積13萬畝,2011年全市商品蔬菜產量27.34萬噸。麻城已成為黃岡市第一畜牧大縣(市),尤其是牛羊發展速度較快,特別是黑山羊已向全國10多個省份推廣,全市2011年出欄肉羊16.8萬只、肉牛16.5萬頭。桑茶藥總種植面積發展到25萬畝,其中桑園11萬畝,藥材8萬畝,茶園6萬畝,實現系列產值6億元。下一步將依托麻城農業資源優勢,加強農產品深加工項目的引進,把農產品加工產業做大做強。
旅游:全市形成了“三山”:龜峰山——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五腦山——國家3A級旅游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九龍山——國家地質公園;“一村”——杏花村,國家3A級旅游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旅游名村:“一線”——紅色旅游線路;“一大片”——鄉村農家樂六大旅游板塊。生態游、人文游、紅色游享譽華夏。下一步將依托杏花村的歷史文化,孝感鄉的移民文化,建設麻城杏花村旅游綜合開發建設項目與麻城孝感鄉文化旅游街建設項目,使麻城的生態游、紅色游、人文游進一步得到開發。
商貿物流:麻城以老城區改造為先機,有效加快了城區中心商圈建設,全面推進西城新區開發,各類新型業態快速發展,高檔次、多功能、強輻射的市場體系正在發展壯大。建成了總投資2億元的鄂東地區最早的大型商貿步行街——麻城商貿步行街;建設了黃商集團外埠連鎖投資最大的項目——黃商麻城購物中心;擁有由武漢中百集團投資6000萬元興建的麻城中百倉儲購物廣場:開發建設了總投資4.5億元的集居住、休閑娛樂、時尚購物、餐飲為一體的大型綜合社區——融輝·第一城:總投資5億元的中國中部最大的汽摩配商貿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開業:擁有三星級、四星級酒店各一座。下一步將依托麻城市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區位優越等優勢,建設中國中部現代物流產業園開發項目,提高麻城城市品位、促進區域性產業結構調整和帶動經濟發展。
(編輯:聞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