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沁陽快速崛起的道路上,產業集聚區是不可或缺的“驅動力”和“加速器”。如何在新一輪競爭中搶占先機,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發展?連續兩年被評為河南省“十強”產業集聚區的沁陽市不滿足現狀,大膽探索與實踐,努力打造產業集聚區發展升級版。
日前,記者驅車從長濟高速柏香出口下路,向北走約20分鐘車程,便進入沁陽市產業集聚區沁北園區。站在沁北園區,記者依山南望總投資38.6億元的晉煤天慶煤化工項目,但見塔吊林立,工房高聳。晉煤天慶總經理助理李強說:“目前,這個項目已完成近90%的工程量,工裝設備正在分批次安裝,全力為今年6月的聯動試車作好準備。”
晉煤天慶項目只是沁陽市產業集聚區項目建設的縮影。一路行駛,記者注意到,沁北園區屬于開放式園區,所有企業依照地勢由東向西分布在神農山腳下,中國化工、山西晉煤、北京金隅、河南神火、上海啟舜、內蒙古君正、廣東興發等全國500強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相繼入駐,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的已建好廠房投入生產,有的正在火熱建設中,有的剛剛破土動工。
沁陽市產業集聚區前身為沁陽市沁北產業集聚區,是河南省首批對外開放重點產業集聚區、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省信息化工業化融合試驗區、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優勢區域。2012年6月,經省發改委批準,沁陽市沁南產業園區與沁北產業集聚區合并,成立沁陽市產業集聚區,形成“一區(沁陽市產業集聚區)兩園(沁北產業園、沁南產業園)”優勢互補的空間布局。
作為全國煤化工龍頭企業之一,晉煤集團在沁陽設立全資子公司,意義何在?“總部是把這里當成煤化工園區來運營,是總部煤化工板塊的一個重要布局。”李強說,晉煤集團對該項目的要求是打造一個高端化、循環化、精細化、綠色化的園區,而對他們的要求則是建好一個項目,開拓一個市場,帶動一批人才,闖出一條路子。
說到投資沁陽的初衷,李強稱原因有三:這里土地平整,地價比較低廉;水資源比較豐富,有沁河、沮河、蟒河;交通優勢明顯,項目一期工程的西北邊就是焦枝鐵路。更主要的是,晉煤集團這個項目投資規模比較大,年產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5億立方米煤燃氣,而沁北園區是重型工業園區,5億立方米煤燃氣可供整個園區內的企業使用。同時,河南省又是個農業大省,這個項目生產的尿素既可就近消化,又可以尿素為產品再進行精細化工,研發氫和硝銨、苯胺工藝技術,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目前,沁陽市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達410家,安排就業5.4萬人,建成區面積19.03平方公里,規模以上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10億元,繳稅4.3億元。其中,現代化工、裝備制造、鋁精深加工、新能源四大主導產業年銷售收入分別達到285億元、22億元、58億元、38億元。三年來,集聚區累計新建、改造道路68.7公里,建成一座污水處理廠、10座垃圾處理場和97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敷設供排水、燃氣管網111.45公里。
集聚區一個個給力的數據,為沁陽強勢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下一步,集聚區將繼續圍繞能源化工、有色金屬及加工、光電信息、新能源四大主導產業,建設沁北六大產業園區,即現代煤化工、氧堿化工、氯氫化工、鋁及深加工、太陽能光伏材料、復合材料園區;建設沁南三大產業園區,即動力儲能、光電信息和太陽能光伏園區,還有科技孵化、現代物流、綜合服務等配套園區。預計到201 5年,集聚區營業收入將突破1000億元。”沁陽市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牛中英說。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成國內外客商投資“熱土”得益于光熱、氣候、地理等天然優勢和政策環境,近年來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成為國內外客商投資的“熱土”。記者從云南省農業廳獲悉,2013年云南農業行業引進國內投資項目514個,省外累計到位資金96.1億元,引進和利用國外資金3860萬美元。
據介紹,云南四季溫差小,光照條件好、工業污染少、空氣優良、水質清潔,糧食、蔬菜、甘蔗、蠶桑、茶葉、橡膠等特色作物品種豐富,“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4張高原特色農業“名片”已在國內外打響。
云南省農業廳廳長張玉明介紹,嘉士伯(香港)有限公司計劃投資35億元,啟動了100萬噸大理啤酒搬遷擴建項目:曲靖市沾益縣與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銀杏莊園項目,協議投資總額15億元。山地牧業也成為全省農業招商引資熱點,2013年引進省外資金達34億元,省內資金達到5.8億元。
此外,云南農業“走出去”成效顯著。據統計,2013年全年農產品出口額24.07億美元,超額完成20億美元的出口任務,蔬菜繼續保持全省農產品單項出口金額第一位,咖啡位列第三。
張玉明表示,今年云南將繼續加大高原特色農業招商引資力度,持續培育和拓展高原特色農產品國內外市場,并充分利用各種類型的電子商務平臺,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打造“永不閉幕”的農博會。
香港來皖招商引資近百家皖企參與
3月2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投資推廣署在合肥舉辦“善用香港優勢-開展海外市場”研討會,鼓勵皖企利用香港的營商優勢以及國家推動企業“走出去”的機遇,以香港為依托,出海淘金。
這次活動吸引了近百家皖企參與。近年來,香港已經成為安徽省企業“走出去”發展的“練兵場”。去年以來,已有淮南礦業集團、合肥興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安徽信成投資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業入駐香港開展多種經營,凸顯出新一代皖企的國際化視野和創新能力。截至今年2月底,安徽省在香港共設立境外企業(機構)67家,協議對外投資3億美元,實際對外投資1.6億美元;投資領域涉及商品貿易、投資、服務等。其中,到1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安徽企業共11家,市值超過1511億港元。
據香港投資推廣署署長助理鄧仲敏介紹,截至2012年底,香港在安徽省投資企業3869家,合同金額150.5億美元,占全省合同利用外資的51.5%,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力、房地產開發、紡織服裝、電子電器、原材料加工等方面。
巴州區開展招商引資“百日攻堅”活動
近日,巴州區開展招商引資“百日攻堅”活動。
從3月10日起集中100天時間,開展以“走出去請進來、突破項目簽約、促進項目落地”為主題的招商引資“百日攻堅”活動,整個活動分為宣傳發動、集中攻堅、項目簽約、開工建設和總結表彰五個階段。
明確奮斗目標。開展小分隊招商90次,對接企業500家,深談項目200個,簽約項目40個,協議投資100億元,到位資金25億元以上。
突出工作重點。主攻成渝、珠三角、長三角、海西等五大區域,引進機械制造、現代中藥、食品飲料、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項目。依托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資源,引進央企、外企、民企龍頭企業及世界500強、國內100強、行業50強企業。
強化工作保障。對簽約項目實行“一個招商項目、一名責任領導、一個責任部門、一個服務團隊、一套促進辦法、五個一”跟蹤服務機制,保障各類生產要素,促進簽約項目早落地、早建設。實行每周一報告、每月一通報的督察機制,并納入招商任務單獨加分考核。
百色新山鋁產業示范園發展勢頭強勁
2013年,園區完成工業項目投資23億元,完成自治區下達全年20億元任務的109.52%:實現工業總產值15億元,工業增加值5.55億元,稅收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8.03%、53.25%和109.94%,為百色市加快推進“再造一個工業百色”步伐增添了強勁動力。這是日前筆者從百色新山鋁產業示范園區了解到的。
招商引資取得良好成效。全年新入園企業有廣西田元鋁業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高精度鋁合金板帶箔項目,百色百礦集團有限公司煤電鋁一體化項目,廣西亞龍鋁業、廣盈鋁業、揚力鋁業等8家鋁冶煉、鋁加工企業,總投資68億元。已落實規劃蘇源公司、百礦產能項目業主年產50萬噸鋁水直供、新增熱電裝機100萬千瓦,廣銀鋁業年產50萬噸鋁擠壓材加工、年產40萬噸鋁合金鑄造、年處理50萬噸鋁材表面處理,蘇源、百礦、田元等50萬噸壓延鋁板帶箔,中金金業公司年產20噸黃金、50噸白銀、陰極銅10萬噸、硫酸50萬噸項目,百色融達銅業年產10萬噸粗銅、1.63噸金、100噸白銀、硫酸42萬噸項目,鑫創年產30萬噸石油陶粒支撐劑及特種陶瓷細粉,永宏年產10萬噸阻燃材料,蘇源年產20萬噸碳酸鈣造紙,百盛農機年產50萬臺農用微耕機、中耕機制造等項目,對加快推進百色生態型鋁產業示范基地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入園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廣銀鋁業公司目前已有40條擠壓生產線、年處理50萬噸鋁材表面處理項目一條立式氧化和兩條立式噴涂生產線投產,全年預計完成工業產值8000萬元:中金金業公司年處理90萬噸復雜金精礦多元素綜合回收項目一期工程試生產運行良好,平均日處理金精礦200噸,平均月產硫酸4200噸,全年完成工業產值3.71億元;蘇源公司煤電鋁一體化項目進展順利,預計2014年上半年竣工投產:廣銀鋁業年產40萬噸鋁合金鑄造項目和年產4萬平方米擠壓廠房項目建設基本完成,預計2014年上半年投產。鑫創年產30萬噸石油陶粒支撐劑項目、永宏年產10萬噸阻燃劑材料項目、百盛年產50萬臺微耕機及農業機械基地等項目已完成場地平整,現已進入廠房建設階段。
配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全年完成投資2.8億元,園區一級路、緯一路、入園二路、截洪溝、入園大道二期、緯一路照明綠化工程等已通過驗收并投入使用;園區工業供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已完成工程量84.8%,累計完成投資近1.1億元,預計2014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園區廉租住房工程和行政辦公居住區建設并交付使用;園區配套供電網絡建設進展順利,220KV高旺變電站擴建工程和110KV塘新變電站已開工建設;廣銀鋁業公司配套燃氣站建設順利完成。同時,安置區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在有序推進中。
此外,園區積極做好項目引進、建設、運行每一個環節的跟蹤服務,確保企業正常生產;加快園區總體規劃調整和修編,將原來以鋁產業為主的單一產業調整為以鋁加工為代表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新材料、電力能源、農機裝備制造、商貿物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六大產業,使園區發展空間、產業承載力進一步擴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為園區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70個重點項目打造生態泉州
記者3月25日從福建省泉州市政府辦獲悉,為推進“生態泉州”建設,該市將實施370個重點項目,項目總投資4050.99億元,今年計劃投資583.18億元,精心打造15項重大工程和100個示范點。
泉州市將推進工業園區生態化建設,把泉州開發區建成生態工業園區,石獅、晉江、南安各建成1個生態工業園區:推廣“丘陵山地綜合開發”“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循環農業模式,培育一批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示范基地;強化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設11個新建污水處理廠及284.99公里配套管網:推進已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向周邊鄉鎮、重點村延伸,年底前負荷率超70%。
泉州市今年安排減排項目1281個,其中,化學需氧量、氨氮項目各296個;二氧化硫項目343個;氮氧化物項目346個。預計今年全市排放的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為7350噸、865噸、14750噸、13500噸,比去年分別下降0.5%、0.5%、0.5%、1%。
國務院日前印發了《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福建省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確定的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福建將在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等多個方面開展先行先試。《意見》對福建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戰略定位涵蓋四個方面:國土空間科學開發先導區、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先行區、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示范區、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實驗區。
梧州統籌推進221項目投資逾200億
近段時間,梧州盡管陰雨天氣頻繁,但紅嶺路網各個標段的施工建設依然有序推進。截至3月初,紅嶺1號路(CB01標段)已通過竣工驗收;3號路東段可施工路段已完成瀝青路面及人行道的鋪設;17號(CB05標段)建設的頂管工程,包括雨污水頂管工程、部分水泥攪拌樁施工已基本完成;36號、37號路(CB08標段)土建工程已通過竣工驗收,其中37號路(CB11標段)大部分路段的綠化工程也已基本完成。
紅嶺路網是梧州市城市建設項目的重點之一。據了解,今年全市安排221個城建項目,年度計劃投資202.34億元,年內計劃完工項目55項。其中,市層面統籌推進城建項目54項,年度計劃投資41.44億元,包括續建項目34項,年度計劃投資34.18億元;新開工項目13項,年度計劃投資7.03億元;前期項目7個。縣(市、區)層面續建項目99項,年度計劃投資101.2億元;新開工項目66項,年度計劃投資59.67億元;前期項目2個。
除了加快紅嶺路網等城建項目的建設進度外,今年全市還將重點抓好梧州玫瑰湖景觀提升工程(二期)、西江三橋、西江四橋、市體育場等續建項目建設,爭取梧州富民北山水廠遷建、梧州舜帝大道建設項目、岑溪市波塘鎮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蒼梧佛玻公司配套生活區建設項目等項目按計劃開工建設。目前,紅嶺路網已建成道路25條,紅嶺新區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進入收官階段:西江三橋、西江四橋建設正在開展主橋基礎施工;市體育場項目的鋼結構吊裝施工已完成80%的進度,整體工程已完成80%的工程量:舜帝大道工程的建設規模、建設內容、資金方案已確定,待項目建議書審批通過后,將正式開工建設。
為進一步加快城建項目建設進度,市重點辦協調市城建項目指揮部及有關部門強化統籌安排,主動加強與業主和施工單位的溝通銜接,全力加快建設進度。與此同時,各部門緊密協調落實質量監管、環境保護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工作,多管齊下確保形成項目建設的良好效應。
吳江推出27個文化產業項目總投資98.54億元
2013中國吳江文化產業投資推介會在吳江區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推薦會圍繞“樂居吳江,創意無疆”主題,進行了項目推介和現場簽約。共推介文化產業項目27個,總投資達98.54億元。現場簽約1 6個文化產業投資項目,總投資達12.05億元。
近年來,吳江不斷擴大文化產業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和帶動作用,積極為文化產業企業發展創造優越的投融資環境。區政府每年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1500萬元,重點扶持創意設計業、文化旅游業、出版發行業、新聞傳媒業、數字內容和動漫業、會展廣告業、印刷復制業、工藝美術業、演藝娛樂業、影視制作業等十大行業的優勢文化產業項目、產品和文化產業集聚區(園區、基地)。為了更好的幫助有產品、有市場、有效益、有發展前景、有利于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文化產業企業和項目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還設立了1億元的文化產業擔保基金為文化產業企業進行融資擔保,極大的帶動了全區文化產業發展。2013年上半年,全區文化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1.48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45.37億元,文化產業實際投資額20.62億元,就業人數達到46038人。
據了解,吳江將繼續圍繞文化創意、文化旅游、廣播影視、動漫游戲、數字出版、軟件開發、文化制造等重點領域,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環境,推進文化產業規模擴大、占比提高、發展提速。力爭到規劃期末,文化產業增加值將占GDP的比重達7%,成為吳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