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俊華 高俊喜
(河北省南宮市氣象局,河北 南宮 055750)
中國城市區域的霾日數有顯著增加,而霧日數有顯著的下降趨勢。一些學者還對霧霾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如何區分霧和霾等做過系統的分析研究,為霧霾的天氣預警及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利用1980-2013年河北省南宮氣象站34年的觀測資料。南宮站是國家基本站,國家基本站的地面氣象觀測資料是我國最全面最完整觀測資料,均經過了國家氣象中心氣象資料室的質量檢驗;南宮市位于河北東南部,西靠太行山,東面渤海,屬于華北平原的腹地,因此研究南宮的霧霾氣候變化特征對河北省的霧霾天氣代表性意義。
霾出現時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霧與霾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相對濕度超過100時,霾粒子吸附析出的液態水成為霧滴,相對濕度降低時,霧滴脫水后霾粒子又懸浮在大氣中。因此霧與霾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即使用相對濕度也很難將它們區別開來[1-2]。
本文規定霧霾的劃分以本站實際的天氣現象記錄為主要依據,即先按照觀測記錄訂正,只要在一天8 次定時觀測記錄中某1 個時次天氣現象記錄出現霧(輕霧)、霾統計為一個霧(輕霧)、霾日。在觀測記錄中一日內同時出現霧與霾,記為一個霾日。
圖1 是南宮市霧日數年際變化曲線,由圖1 可以看出,霧天年日數從80年代至今有明顯的減少趨勢,平均減少速率為1.62 天/年,近十年來維持在較低水平;霧日數年平均157 天,最多霧日出現在1985年,為235天,最少霧日出現在2013年僅有92 天;在80年代中后期是霧日高峰期。

圖1 南宮站1980-2013年霧日數年際變化

圖2 南宮站1980-2013年霾日數年際變化
圖2 是南宮市霾日數年際變化曲線,南宮在80、90年代出現霾的概率很小,可能與80年地面觀測規范調整有關。自1998年后呈逐波動性年增多趨勢,增多速率為7.77 天/10年。90年代后期至21 世紀初期為霧霾天增多趨勢,之后緩慢減少,2003年為谷值,以后開始增多,2008年達到最高峰為51 天,之后維持較增加的趨勢。
南宮市一年四季均有霧、霾出現,并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由表1 可知,秋季是全年霧天日數最多季節為31,夏、冬季次之、春季最少為15;春季相對濕度較小不利于霧滴的形成,所以春季霧少;夏季則相對濕度較大,多年平均達80,是一年中相對濕度最大的季節,水汽充分有利于霧滴的形成;溫度低,逆溫日數多,強度大是秋冬季節霧天所的主要因素。
圖3 是霧日數月變化情況。由圖3 看出,全年霧天日數最多月出現在8月份,多年平均值為19 天,最少月份是4月份為多年平均值為7 天。

表1 1980-2013年 南宮站各季霧、霾天氣現象日數

圖3 南宮站1980-2013年霧日數月變化

圖4 南宮站1980-2013年霾日數月變化
圖4 給出了南宮市霾日數月分布情況。由圖4 看出,南宮市霾日數個月差異較大,月霾日數呈單谷型分布,8月份未出現過霾天,5月、7月份各僅有2 天,12月份最多為69 天。由表1 還可以看出,冬季是全年霾日數最多的季節,占全年的49,秋季次之,占全年的36,春季為11,夏季為4,是全年最少的季節。統計結果還表明,冬春季霾日數在緩慢增多趨勢,而秋季有緩慢減少的趨勢。秋冬季逆溫日數多且強度強,阻礙了對流層中的大氣對流運動,使近地面的污染物宜聚集,這些條件利于霾的形成和維持[13];而春夏太陽輻射增強,近地面不穩定層結增多,大氣擴散條件好;降水量較多,強度大,由于污染物進入降水中經過兩個過程,云中淋洗和云下沖刷,當降水量較小是,污染物隨著降水被沖刷下來,當降水降水量較大時,由于稀釋作用,云下大氣顆粒物逐漸減少[14],則是夏季霾天出現少的主要原因。
南宮市霧霾天氣過程持續日數變化情況見圖5。圖可以看出,霧霾天氣過程持續次數似冪函數形式迅速遞減。統計結果表明,1980-2013年南宮區域共出現霧霾天氣過程2115 次,其中霧霾天氣過程持續1 天共出現1048 次,占49.6,持續2 天的霧霾天氣過程385 次,占18.0,持續1 ――5 天霧霾天氣過程1874 次,占88.6,持續天10 以上的霧霾天氣過程有73 次,占3.5,霧霾天氣過程持續時間最長達22 天,出現在1990年1月1日-22日和2001年1月6日-27日,持續時間較長的霧霾天氣過程集中在冬季。

圖5 南宮站1980-2013年霧霾持續日數分布
在地面觀測業務中用相對濕度作為觀測霾和霧的識別標準,但相對濕度標準各站不同,南方等地還運用相對濕度識別霧與霾的概念模型[15],對于北方來說相對濕度定得太大了。圖5 利用南宮站1980年~2013年出現霾天時,將日均相對濕度分為7 段,統計每段霾天的出現頻率。由圖5 可知,隨著日均相對濕度的逐漸增大,南宮站霾天氣的出現頻率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變化趨勢,當日均相對濕度小于40% 時,霾發生幾率很小,僅占2.2%,隨著相對濕度逐漸增大,霾出現的頻率也在增大,當日均相對濕度增大至71~80 時,霾出現頻達到峰值,為30.2%,之后霾出現頻率隨日均相對濕度增大呈下降趨勢。按照南方識別霧霾的概念模型,南宮站出現的霾天中,還有6.9%屬于霧(日均相對濕度大于90%),干霾占93.1%(相對濕度小于80%),濕霾或霧霾混合物占6.2%(相對濕度在80%~90%之間). 由此也驗證了出現霾天時區域位置越偏北,相對濕度下限會相應減小這一結論[16]。

圖6 南宮站1980-2013年霾日數在相對濕度各段的百分比
由圖6 可以看出,南宮站月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變化趨勢呈“U”型分布特征,與霾月出現次數的單谷型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9月份月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多于霾日數,而10月份至次年1月份霾日數明顯多于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對二者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為0.6965,并通過0.01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圖7 南宮站1980-2013年月霾日數與月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
(1)南宮市霧天日數呈波動性減少趨勢,平均減少速率為1.62 天/年;近幾年快速減少;霾天日數自90年代后期開始增多趨勢顯著,增多速率為7.771 天/10年,2008年達到最高峰為51 天。
(2)霧霾天日數的季節變化特征是秋冬季是霧霾高發季節,夏季次之,春季最少。這是大氣污染物、近地面不穩定層結、逆溫層、相對濕度等綜合影響的結果。
(3)日均相對濕度的逐漸增大,霾天氣的出現頻率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變化趨勢,當日均相對濕度小于40%時,霾發生幾率很小,僅占2.2%,隨著相對濕度逐漸增大,霾出現的頻率也在增大,當日均相對濕度增大至71~80 時,霾出現頻達到峰值,為30.2%,之后霾出現頻率隨日均相對濕度增大呈下降趨勢。
(4)月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變化趨勢呈“U”型分布特征,與霾月出現次數的單谷型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對二者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為0.6965,并通過0.01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1]錢峻屏,黃菲,杜鵑,等.廣東省霧霾天氣能見度的時空分布分析[J].生態環境,2006,15(6):1324-1330.
[2]王珊,修天陽,孫揚,等.1960-2012年西安地區霧霾日數與氣象因素變化規律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14,34(1):19-26.
[3]潘本鋒,汪巍,李亮,等.我國大中型城市秋冬季節霧霾天氣污染特征分析[J].環境與持續發展,2013,1:33-36.
[4]胡亞旦,周自江.中國霾天氣的氣候特征分析[J].氣象,2009,35(7):33-36.
[5]吳兌,畢雪巖,鄧雪嬌,等.珠江三角洲大氣灰霾導致能見度下降問題研究[J].氣象學報,2006,64(4):510-517.
[6]QX/T113-2010,霾的觀測與預報等級[S].
[7]韋肖林,周慧僚,唐新.河池邊界層逆溫現象變化特征及影響[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33(1):30-34.
[8]關俊華,陳文輝,朱秀金,等.南宮市近年酸雨特征分析及其氣象影響因子[J].氣象科技,2012,39(6):1050-1055.
[9]吳兌.霧與的識別和資料分析處理[J].環境化學,2008,27(3):327-330.
[10]周寧芳,李峰,饒曉琴,等.2008、2006年冬半年我國霾天氣特征分析[J].氣象,34(6):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