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英+王曼+文昭普+崔長海+黃培新+岳曉杰
摘要: 在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姹紫嫣紅的苗期、光周期誘導期、綠蕾形成期和綠蕾期,分別用2、10、20、50 mg/L乙烯利(ETP)的水溶液對菊花進行葉面噴施,研究在不同時期噴施ETP對菊花姹紫嫣紅花期的影響。結果表明, 不同時期噴施ETP對菊花花期的調控效應不同,總體上隨ETP濃度的升高效應增強。在苗期、光周期誘導期、綠蕾形成期噴施ETP推遲了菊花花期,其中以在光周期誘導期處理效應最強,50 mg/L ETP處理菊花姹紫嫣紅初花時間比對照推遲了19 d;在綠蕾期噴施ETP提前了菊花姹紫嫣紅的花期,50 mg/L ETP處理初花時間比對照提前了6 d。
關鍵詞: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乙烯利(ETP);處理時期;花期
中圖分類號:S68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3-0590-03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是中國的傳統名花,也是國際切花市場主要品種之一,在花卉生產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前人圍繞菊花花期的化學調控開展了大量研究[1-3],以期能夠代替高成本的光周期處理手段[4,5],但至今尚未篩選出比較理想的化學調控措施。已有研究發現,在短日照下生長素類和多效唑(PP333)等生長調節劑對菊花有延緩開花的作用[1-3],目前有關乙烯利(ETP)對菊花花期影響的報道較少。ETP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其效應因植物品種、處理濃度和時期而異。ETP進入植物細胞后,經分解逐漸釋放出乙烯,能誘導或抑制植物的開花,促使植物多開雌花,催熟果實,加速衰老和脫離[6]。6~60 mg/L的ETP能夠抑制菊花花芽形成,推遲菊花花期[7,8]。然而目前有關不同時期噴施ETP對菊花花期影響的報道較少。為此,試驗結合河南省菊花生產特點, 研究在苗期、光周期誘導期、綠蕾形成期和綠蕾期4個時期噴施2~50 mg/L ETP對菊花花期的影響,以期為利用ETP對菊花花期進行栽培調控提供理論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選用菊花品種姹紫嫣紅為供試材料,試驗于2012年在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園地菊花圃進行。
1.2 方法
1.2.1 材料處理 菊花姹紫嫣紅于2012年5月22日定植。ETP處理設4個處理時期,各時期每3 d處理一次共5次,分別為苗期(6月21日至7月3日)、光周期誘導期(8月7日至8月19日)、綠蕾形成期(8月22日至9月3日)和綠蕾期(9月7日至9月19日),分別用2、10、20、50 mg/L ETP(ETP為40%乙烯利水劑,四川國光農化有限公司產品)的水溶液對菊花姹紫嫣紅進行葉面噴施,每種處理試劑中都加入0.5%吐溫-80(吐溫-80為表面活性劑,同時為增黏劑),每處理10株,以噴施只加入0.5%吐溫-80的去離子水為對照,分別以ETP2、ETP10、ETP20、ETP50和CK表示。
1.2.2 花期變化的觀察、記錄和統計分析 于2012年9月1日起,記錄綠蕾出現日期和初花日期,并計算綠蕾出現時間、初花時間和綠蕾發育時間。以每株半數以上分枝出現綠蕾的日期記為綠蕾出現日期,以每株半數以上分枝達到初花狀態(菊花外輪1~2輪花瓣伸出)的日期記為初花日期,以自定植之日起至綠蕾出現日期和初花日期之間的天數計為綠蕾出現時間和初花時間,以自綠蕾出現至初花狀態兩日期之間的天數計為綠蕾發育時間。每處理5次重復,測定結果取平均值。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 16.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苗期噴施ETP對菊花姹紫嫣紅花期的影響
由表1可知,菊花姹紫嫣紅在自然生長條件下綠蕾出現日期在9月7日,初花日期在10月9日,綠蕾出現時間為108 d,初花時間為140 d,綠蕾發育時間為32 d。在苗期ETP處理下,菊花的綠蕾出現日期、綠蕾出現時間、初花日期和初花時間變化表現出推遲和延長的趨勢,且總體上ETP處理濃度越高效應越明顯;但綠蕾發育時間均較對照縮短,且以高濃度的ETP50處理最短。表明在苗期噴施2~50 mg/L ETP對菊花的綠蕾和初花狀態的出現均有明顯的推遲效應,但對菊花綠蕾發育均具有促進效應,且隨ETP濃度升高效應增強。
2.2 光周期誘導期噴施ETP對菊花姹紫嫣紅花期的影響
由表2可知,光周期誘導期在ETP處理下,菊花姹紫嫣紅的綠蕾出現日期、綠蕾出現時間、初花日期、初花時間和綠蕾發育時間的變化與苗期相似,不同之處在于其變化幅度比苗期的大。表明在光周期誘導期噴施2~50 mg/L ETP具有與苗期一致的對菊花綠蕾和初花狀態出現的推遲效應,以及對綠蕾發育的促進效應,而且其效應比苗期更強。
2.3 綠蕾形成期噴施ETP對菊花姹紫嫣紅花期的影響
由表3可知,綠蕾形成期在ETP處理下,菊花的綠蕾出現日期、綠蕾出現時間、初花日期、初花時間和綠蕾發育時間的變化與苗期和光周期誘導期相似,不同之處在于與苗期和光周期誘導期處理相比,其綠蕾出現日期和綠蕾出現時間介于二者之間,初花日期較早,初花時間和綠蕾發育時間較短。表明與苗期和光周期誘導期處理相比,綠蕾形成期2~50 mg/L ETP處理對綠蕾和初花狀態的推遲效應居中,但對綠蕾發育的促進效應最強。
2.4 綠蕾期噴施ETP對菊花姹紫嫣紅花期的影響
由表4可知,綠蕾期在ETP處理下,菊花的初花日期均早于對照,初花時間和綠蕾發育時間也短于對照,且ETP處理濃度越大變化幅度越大。表明綠蕾期噴施2~50 mg/L ETP具有提前菊花花期的效應,能夠加速綠蕾的發育,且具有劑量累加效應。
3 小結與討論
乙烯利能促進菠蘿等鳳梨科植物開花,如用乙烯利處理后菠蘿抽蕾率可達90%以上,并且開花提早,花期一致[9]。有研究指出,在50~200 mg/L濃度范圍內,苗期噴施ETP推遲甚至徹底抑制了菊花的成花進程。試驗所設ETP濃度范圍下調至2~50 mg/L,與對照相比,在菊花姹紫嫣紅苗期、光周期誘導期和綠蕾形成期ETP處理均表現出推遲其花期的效應,且隨ETP處理濃度升高效應增強,以光周期誘導期處理效應最強。在綠蕾期ETP處理則提早了菊花花期,其效應也隨ETP處理濃度的升高而增強。
不同時期噴施ETP對菊花姹紫嫣紅花期的調控效應是其對綠蕾出現時間和綠蕾發育時間調控效應的綜合反映,最終表現為初花日期的早晚和初花時間的長短。在苗期、光周期誘導期和綠蕾形成期3個處理時期中,按對綠蕾出現日期的推遲效應從強到弱排序為光周期誘導期、綠蕾形成期、苗期;按對綠蕾發育時間的縮短效應從強到弱排序為綠蕾形成期、光周期誘導期、苗期;按最終對初花日期的推遲效應從強到弱排序為光周期誘導期、苗期、綠蕾形成期。表明光周期誘導期ETP處理推遲菊花花期效應最強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對綠蕾出現強烈的阻抑效應和對綠蕾發育相對溫和的促進效應;苗期ETP處理對綠蕾形成和綠蕾發育的推遲效應均較弱,其對花期的推遲效應居中;綠蕾形成期ETP處理對綠蕾形成的阻抑相對溫和且對綠蕾發育的促進作用強烈,其對花期的推遲效應較弱。綠蕾期處理臨近開花,ETP發揮促進綠蕾發育效應的可調控時間段較短,其效應僅表現在綠蕾發育時間的縮短上,對綠蕾發育時間的縮短效應低于綠蕾形成期和光周期誘導期,與苗期效應一致,但由于該時期處理時菊花花蕾已經形成,不涉及ETP對綠蕾形成的阻抑作用,因此綠蕾期ETP處理的初花日期和初花時間均比對照提早和縮短。
在苗期、光周期誘導期和綠蕾形成期噴施2~50 mg/L ETP可以實現推遲菊花花期的目的,在光周期誘導期處理效果最佳;在綠蕾期噴施則可以獲得提前花期的效果。從取得較強調控效應角度考慮,可以適當選擇較高濃度的ETP處理,以噴施50 mg/L ETP處理效果最佳。但總的來說, 試驗中的外源物質處理方法與縮短或延長光照方法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在生產實踐中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黃章智.花卉的花期調節[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2] WILFRET G J. Comparative effects of foliar sprays of growth regulator on potted chrysanthemums[J]. Proceedings of the Florida State Horticultural Society,1990,103:197-201.
[3] FURUTANI S C, SAKAI W S. NAA-induced leaf epinasty in chrysanthemum[J]. Hortscience,1987,22(1):100-101.
[4] 穆 鼎.鮮切花周年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5] 何清正.花卉生產新技術[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6] 王三根.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施用方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7] 陳香玲,盧美英.乙烯利在植物成花方面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廣西農業科學,2005,36(2):110-112.
[8] 劉海英,崔長海,劉 偉,等.乙烯利對苗期葉片營養狀況和花期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4):877-879.
[9] 王寶山.植物生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 小結與討論
乙烯利能促進菠蘿等鳳梨科植物開花,如用乙烯利處理后菠蘿抽蕾率可達90%以上,并且開花提早,花期一致[9]。有研究指出,在50~200 mg/L濃度范圍內,苗期噴施ETP推遲甚至徹底抑制了菊花的成花進程。試驗所設ETP濃度范圍下調至2~50 mg/L,與對照相比,在菊花姹紫嫣紅苗期、光周期誘導期和綠蕾形成期ETP處理均表現出推遲其花期的效應,且隨ETP處理濃度升高效應增強,以光周期誘導期處理效應最強。在綠蕾期ETP處理則提早了菊花花期,其效應也隨ETP處理濃度的升高而增強。
不同時期噴施ETP對菊花姹紫嫣紅花期的調控效應是其對綠蕾出現時間和綠蕾發育時間調控效應的綜合反映,最終表現為初花日期的早晚和初花時間的長短。在苗期、光周期誘導期和綠蕾形成期3個處理時期中,按對綠蕾出現日期的推遲效應從強到弱排序為光周期誘導期、綠蕾形成期、苗期;按對綠蕾發育時間的縮短效應從強到弱排序為綠蕾形成期、光周期誘導期、苗期;按最終對初花日期的推遲效應從強到弱排序為光周期誘導期、苗期、綠蕾形成期。表明光周期誘導期ETP處理推遲菊花花期效應最強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對綠蕾出現強烈的阻抑效應和對綠蕾發育相對溫和的促進效應;苗期ETP處理對綠蕾形成和綠蕾發育的推遲效應均較弱,其對花期的推遲效應居中;綠蕾形成期ETP處理對綠蕾形成的阻抑相對溫和且對綠蕾發育的促進作用強烈,其對花期的推遲效應較弱。綠蕾期處理臨近開花,ETP發揮促進綠蕾發育效應的可調控時間段較短,其效應僅表現在綠蕾發育時間的縮短上,對綠蕾發育時間的縮短效應低于綠蕾形成期和光周期誘導期,與苗期效應一致,但由于該時期處理時菊花花蕾已經形成,不涉及ETP對綠蕾形成的阻抑作用,因此綠蕾期ETP處理的初花日期和初花時間均比對照提早和縮短。
在苗期、光周期誘導期和綠蕾形成期噴施2~50 mg/L ETP可以實現推遲菊花花期的目的,在光周期誘導期處理效果最佳;在綠蕾期噴施則可以獲得提前花期的效果。從取得較強調控效應角度考慮,可以適當選擇較高濃度的ETP處理,以噴施50 mg/L ETP處理效果最佳。但總的來說, 試驗中的外源物質處理方法與縮短或延長光照方法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在生產實踐中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黃章智.花卉的花期調節[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2] WILFRET G J. Comparative effects of foliar sprays of growth regulator on potted chrysanthemums[J]. Proceedings of the Florida State Horticultural Society,1990,103:197-201.
[3] FURUTANI S C, SAKAI W S. NAA-induced leaf epinasty in chrysanthemum[J]. Hortscience,1987,22(1):100-101.
[4] 穆 鼎.鮮切花周年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5] 何清正.花卉生產新技術[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6] 王三根.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施用方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7] 陳香玲,盧美英.乙烯利在植物成花方面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廣西農業科學,2005,36(2):110-112.
[8] 劉海英,崔長海,劉 偉,等.乙烯利對苗期葉片營養狀況和花期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4):877-879.
[9] 王寶山.植物生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 小結與討論
乙烯利能促進菠蘿等鳳梨科植物開花,如用乙烯利處理后菠蘿抽蕾率可達90%以上,并且開花提早,花期一致[9]。有研究指出,在50~200 mg/L濃度范圍內,苗期噴施ETP推遲甚至徹底抑制了菊花的成花進程。試驗所設ETP濃度范圍下調至2~50 mg/L,與對照相比,在菊花姹紫嫣紅苗期、光周期誘導期和綠蕾形成期ETP處理均表現出推遲其花期的效應,且隨ETP處理濃度升高效應增強,以光周期誘導期處理效應最強。在綠蕾期ETP處理則提早了菊花花期,其效應也隨ETP處理濃度的升高而增強。
不同時期噴施ETP對菊花姹紫嫣紅花期的調控效應是其對綠蕾出現時間和綠蕾發育時間調控效應的綜合反映,最終表現為初花日期的早晚和初花時間的長短。在苗期、光周期誘導期和綠蕾形成期3個處理時期中,按對綠蕾出現日期的推遲效應從強到弱排序為光周期誘導期、綠蕾形成期、苗期;按對綠蕾發育時間的縮短效應從強到弱排序為綠蕾形成期、光周期誘導期、苗期;按最終對初花日期的推遲效應從強到弱排序為光周期誘導期、苗期、綠蕾形成期。表明光周期誘導期ETP處理推遲菊花花期效應最強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對綠蕾出現強烈的阻抑效應和對綠蕾發育相對溫和的促進效應;苗期ETP處理對綠蕾形成和綠蕾發育的推遲效應均較弱,其對花期的推遲效應居中;綠蕾形成期ETP處理對綠蕾形成的阻抑相對溫和且對綠蕾發育的促進作用強烈,其對花期的推遲效應較弱。綠蕾期處理臨近開花,ETP發揮促進綠蕾發育效應的可調控時間段較短,其效應僅表現在綠蕾發育時間的縮短上,對綠蕾發育時間的縮短效應低于綠蕾形成期和光周期誘導期,與苗期效應一致,但由于該時期處理時菊花花蕾已經形成,不涉及ETP對綠蕾形成的阻抑作用,因此綠蕾期ETP處理的初花日期和初花時間均比對照提早和縮短。
在苗期、光周期誘導期和綠蕾形成期噴施2~50 mg/L ETP可以實現推遲菊花花期的目的,在光周期誘導期處理效果最佳;在綠蕾期噴施則可以獲得提前花期的效果。從取得較強調控效應角度考慮,可以適當選擇較高濃度的ETP處理,以噴施50 mg/L ETP處理效果最佳。但總的來說, 試驗中的外源物質處理方法與縮短或延長光照方法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在生產實踐中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黃章智.花卉的花期調節[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2] WILFRET G J. Comparative effects of foliar sprays of growth regulator on potted chrysanthemums[J]. Proceedings of the Florida State Horticultural Society,1990,103:197-201.
[3] FURUTANI S C, SAKAI W S. NAA-induced leaf epinasty in chrysanthemum[J]. Hortscience,1987,22(1):100-101.
[4] 穆 鼎.鮮切花周年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5] 何清正.花卉生產新技術[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6] 王三根.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施用方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7] 陳香玲,盧美英.乙烯利在植物成花方面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廣西農業科學,2005,36(2):110-112.
[8] 劉海英,崔長海,劉 偉,等.乙烯利對苗期葉片營養狀況和花期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4):877-879.
[9] 王寶山.植物生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