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微
(寧波江宸自動化裝備有限公司 技術中心,浙江 寧波 315324)
凸緣溝道與小內圈溝道中心之間的距離(溝心距)是第3代輪轂軸承關鍵的精度指標之一,對輪轂軸承單元裝配后的游隙值或負游隙值有著重要的影響。現有檢測儀器的局限性使得溝心距的檢測比較困難,裝配時一般不進行檢測,主要由機床精度或加工工藝保證,并通過試裝配保證軸承的游隙值或負游隙值。
采用傳統裝配方法的輪轂軸承單元的軸向游隙分散度較大,而且可靠性低。根據技術要求,進入主機廠進行配套的第3代輪轂軸承單元在裝配時必須進行溝心距的檢測。因此,設計了針對第3代輪轂軸承凸緣與小內圈溝心距的快速檢測裝置。
第3代輪轂軸承凸緣與小內圈組件如圖1所示,溝心距的檢測通常采用絕對測量法或相對比較測量法。絕對測量法采用高精度輪廓儀對溝心距進行絕對測量,主要用于計量室;相對比較測量法采用標準件校準精密量儀測筆的零位,測筆測值只是相對于標準件的偏差值,需通過計算得出溝心距的實際尺寸。
相對比較測量法主要用于裝配工序,其關鍵在于選定合適的測量基準及檢測裝置。
測量基準的選擇:(1)選擇輪轂軸承凸緣與小內圈組件的溝心圓弧Ri和凸緣的基準端面A,分別測出L1及L2,兩者之間的差值L即溝心距;(2)選擇凸緣與小內圈的溝心圓弧,直接測出溝心距L。根據輪轂軸承裝配技術要求,選擇第2種方案進行測量。

A—凸緣基準端面; D—溝心底徑;L—溝心距; L1—凸緣溝心到基準端面的距離;L2—小內圈溝心到基準端面的距離; Ri—溝心半徑
檢測裝置的選擇:(1)采用直線位移轉換,即將位置變化的位移量等值同向反映到指示表上,可以采用平行彈簧片結構或直線軸承結構,這種方法測量準確,但是結構較復雜,調整不太方便。(2)采用帶上、下2個鉗口的開合機構,鉗口作剪刀式開合運動,鉗口上的標準測量棒直接貼合在溝心圓弧的弧面上,鉗口間測筆的示值為被檢測件溝心距與標準件溝心距的差值,通過系統計算得出被檢測件的溝心距。第2種機構采用雙通道檢測,每通道1只精密測筆,數值準確可靠,且易于更換易損件及整體機構,將其作為測量檢測裝置。
根據上述檢測方案,設計檢測裝置的測量原理(圖2)為:將基準端面A放置在測量基座上,下測量棒貼合在凸緣溝道弧面上,通過開合氣缸使上測量棒貼合或離開小內圈溝道,固定板打開后的測筆示值即被測件溝心距與標準件溝心距的差值。

1—下測量棒;2—上測量棒;3—測筆;4—開合氣缸;5—上固定板;6—導向桿;7—下固定板;8—待測工件;9—測量基座
快速檢測的實現方法為:(1)測量基座及平移機構均固定于基準平臺上,測量機構固定于平移機構上,可水平方向移動;(2)上、下固定板上各有2個測量棒,2個測量棒內側距離比待測工件溝心底徑名義尺寸大0.1 mm左右;(3)下固定板的上下位置可以通過調節螺桿進行調節,以使下測量棒與凸緣溝道緊密貼合;(4)開合氣缸的缸體固定于上固定板上,缸桿固定于下固定板上,測量力由氣缸施加;(5)將待測工件置于測量基座上,推動平移機構將測量機構插入待測工件中,打開固定板可測量待測工件的溝心距,閉合固定板可快速退出測量機構。
設計的檢測裝置如圖3所示,具體調整和操作過程為:基準平臺置于檢測設備底板上,測量基座置于基準平臺上并放入標準件;各檢測部件裝于平移機構上,將平移機構前移,使測量機構插入標準件中,調整下測量棒的上下及水平位置;2個測量棒的上平面保證于同一水平面內,上下差值不超過2 μm;標準件校準測筆數值為0,循環放入待測工件進行檢測。

1—基準平臺;2—測量基座;3—待測工件;4—下固定板;5—精密量儀測筆;6—上固定板;7—導向桿;8—開合氣缸;9—調節螺桿;10—平移機構;11—上測量棒;12—下測量棒
采用上述測量裝置進行溝心距檢測時,影響測量精度的因素主要有:
(1)氣缸的氣壓。檢測機構通過氣缸將固定板打開,上、下測量棒與溝道貼合的緊密程度取決于氣缸拉力。拉力越大,貼合越緊密,測量值越接近于真實值;拉力越小,檢測值誤差越大。因此,氣壓對檢測數據的影響很大,對于合套后零件的游隙值及負游隙值有著重要影響,必須添加調壓機構,以保證氣壓穩定。
(2)凸緣溝心圓弧面相對于基準端面的跳動。當跳動誤差大于0.03 mm時,測筆檢測的數值誤差較大。
利用該檢測裝置檢測了5件產品,并在計量室用高精度輪廓儀進行對比鑒定,結果見表1。

表1 檢測計量結果對比 μm
由表1可知,該檢測裝置的測量偏差值較小,誤差在允許范圍之內。隨后進行了多次測量并重復驗證,重復精度見表2。結果表明,該溝心距檢測裝置合理,檢測方法有效,能夠滿足實際測量的需要。

表2 重復性檢測結果 μm
通過對第3代輪轂軸承凸緣與小內圈溝心距快速檢測裝置的方案分析、裝置設計和檢測結果對比,驗證了該檢測裝置的有效性,解決了第3代輪轂軸承合套前凸緣與小內圈溝心距的快速檢測問題,為組件分選機的研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