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彩清
運用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等方法,對中小學心理健康課開設現狀展開調查,提出一些建議和方式方法,試圖為提升西部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安全、健康輔導提供一定的實踐借鑒。
心理健康課心理訓練新課改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應用心理學、教育學的有關理論,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課堂教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形式,幫助學生獲取自我調適心理健康的知識,從而喚起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知識,并對已經出現心理偏激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如何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代中小學教育迫在眉睫的問題,但是大部分地區都把此課擱淺,只抓課程教學改革,學生心理健康課有名無實,是個空設。
一、現狀與問題
1.心理健康課是虛設
中小學心理健康課在我們西部學校教學中只是個虛設。表面上看課表上有安排,實際上由于資源匱乏等原因,心理健康課名存實亡。課程排在體育老師的名下,但體育老師不代班,不熟悉學生,根本無法抓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也被占用。再加上教育評價的問題,學校只重視學生的語數成績,無人過問心理健康課的教學,心理健康課就成了一種擺設。社會上,人們也存在一個觀念問題,本來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非要說成是犯法,人們不清楚問題出在哪里?無人重視這堂課。家長從不過問學校有沒有開設心理健康課。在家長會上,不問孩子心里想什么?有什么想不開或不痛快的事?只是追問語文、數學、英語理化等課的成績,孩子的施暴、恐慌、壓力甚至失眠無人過問,再加上寄宿,20%的學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心理問題。
2.缺心理健康課教材
義務教育期間,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端正學生態度;疏導心理障礙;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與應試技能;糾正不良習慣等。目的是解決學生厭學,注意力分散,記憶力差、叛逆、欺霸、過激、考試焦慮等問題。特別是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是人生心理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在這期間會產生種種的矛盾心理,本來是一個進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時期,可我們的中小學只是有課程安排,卻無正規教材進行教學,條件好的學校,老師上網找教學資料,條件差的教師無教案,我對8所中小學老師的心理健康教案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內容五花八門,深淺不適,有的不適合該年齡段的學生。如三年級的健康教案中出現“性成熟心理早期教育”這顯然是安排過早了,而在八年級的健康教案中安排了“生活要自理”。也許老師準備的教案只是應付檢查的,上課根本不用。此實例說明,心理健康課缺標準的教材。
3.缺心理健康課老師
心理健康課是老師在心理學的原理上通過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訓練和心理調整的活動課。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學,是把訓練的內容放在心理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體驗、接受心理訓練。這就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授課,利用談話、活動等形式對學生的認知、情緒、情感方面進行調適、轉變、矯正。從而糾正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不良習慣,塑造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心理品質。老師在教學中會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的活動和各種心理健康自我意識的訓練,如“健全人格”“尋找自我”“頭腦風暴”“行為治療”“人際關系的調適”等方面訓練。讓學生受到心靈的感悟,不要“開錯了窗”。但沒經過專業訓練的老師沒辦法完成的,不會給學生帶來滿意的“心靈雞湯”。
二、方式與方法
1.給孩子上心理健康課
課改不能只管語文數學,學校要看到問題的嚴重性,重視健康課。和語數課一樣,有具體的安排。
2.重視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呼吁全社會人重視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管學業成績人生安全,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的安全。要意識到有些安全問題是心理不安全造成的。
3.把心理健康的教學納入學校工作的考核中
期末考試試卷中應該有一張心理健康課的答卷。
4.配備正規的教材
中小學健康教育課亟須配備正規的教材,讓老師上課有書可依。
5.培訓心理輔導老師
培訓具備專業水平的心理輔導老師上課。
6.心理咨詢室
中學應開設心理咨詢室,及時解決、調適、轉變、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
7.定期開展教研活動
心理健康課也要像語數課一樣定期開展教研活動,讓心理健康課和其他課程同步發展。
三、期待與關注
1.早抓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人們已認識到心理課的重要性。認識到這一時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關健期”和“最佳期”,也引起專家和老師的關注。但是這項教育“只打雷,不下雨”,只不過是會議上說一說,并沒有把工作做在實處。出了問題后由班主任處理,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事論事。找不到原因。毫無前瞻性。造成好多學生埋下“心理隱患”。如我校撤點并校后,在八年級的宿舍里發生了一起不安全事故。一個男孩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引起心理紊亂。用一把小剪刀捅傷平時欺霸他的幾個學生,自己打開窗戶要跳樓,幸虧老師及時制止,沒有釀成大禍。后來,從這個孩子壓在床下的日記中了解到他沒有傾訴的對象,沒人緩解他心中的焦慮與不滿,缺乏心理疏導,造成情緒偏激釀成的。這就是典型的心理健康課跟不上造成的。因此,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像預防流感那樣,提前打“預防針”,一但學生消極的挫折習慣化、穩固化,就難“醫治”了。所以對中小學生及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導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2.盡力消除教師的影響
由于工作的壓力職稱的問題,將近四成的老師都不同程度的帶有不健康的心態、不健康的情緒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工作中往往會造成對學生的心理困擾,老師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不能理智的對待遇到的各種問題,往往會對學生形成心理傷害。比如,這幾年雖然強調不準體罰學生,可常有老師體罰學生、傷害學生的身心的事發生,經調查都是由于老師心理不健康造成的。除此之外,不和諧的家庭和一些心理有疾病的家長也會對學生心理帶來傷害,如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嚴重,給孩子施加壓力,有的家長心情不順,暴虐毆打孩子,這些都造成孩子心理壓力過大。再加上電腦的普及,網絡成了一把“雙刃劍”,它在給孩子帶來快樂和信息的同時,也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恐慌和障礙。它很容易使青少年沉溺于網絡游戲,消磨意志,虛擬生活,給孩子的身心帶來嚴重的影響,他們變得性格孤僻,視力差,飲食無規律,抵抗力差產生癔癥。家長老師無力回天。要是心理教育課及時跟上,以上的問題還會發生嗎?所以,讓孩子帶者健康、安全、的心態生活,是我們老師、家長、社會首先要想到的。
總之,課程改革不能把學生心理健康課拋在一邊,為了使我們的孩子都有一個樂觀、向上、健康的心理品質,一定要抓住他們人生心理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完善、健全學生心理健康課。做到中學時期不可放松,小學階段不可忽視。只有抓住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最佳期”,才能盡早的幫助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走出心理的誤區,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