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萍
略讀是要求讀者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可跳過某些細節,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從而加快閱讀速度,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快速、準確地把握主旨、明確重點。“略讀”作為一種學習常態,它承擔了更為廣泛的任務,學生不只是在略讀實踐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實現方法的遷移,向課外完全獨立閱讀進行過渡。
略讀泛讀粗讀掃讀跳讀猜讀略讀,是快速閱讀文章以了解其內容大意的閱讀方法。換句話說,略讀是要求讀者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可跳過某些細節,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從而加快閱讀速度,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快速、準確地把握主旨、明確重點。它是相對精讀而言的。精讀就是對閱讀材料做全面、精細、深入的理解,具有“纖屑不留”的特點。而略讀就是運用已經形成的精讀能力“提綱挈領”地把握閱讀材料的基本內容、主要思想和技法,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但粗知并非少知,更不是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相對精讀,略讀少了識字、學詞、學句等能力訓練的過程。葉圣陶在《略讀指導舉隅》前言中這樣說: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容易出現重精讀,輕略讀的現象,這是應該避免的,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說:“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課標中把這三者并舉,說明這三者同等重要,不過是“準備”與“應用”的區別與先后順序而已。相反,現代信息時代,略讀更能迅速、便捷地獲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讀比精讀應用更為廣泛。
“略讀”作為一種閱讀方法,重在“掌握文章的大意”這個層面上,而“略讀”作為一種學習常態,它承擔了更為廣泛的任務,學生不只是在略讀實踐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實現方法的遷移,向課外完全獨立閱讀進行過渡。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瀏覽性的泛讀
要想增加閱讀量,擴大視野,瀏覽是一種很好的略讀方法。對大部分淺顯易懂的書或閱讀價值不高的書籍報刊,可采取瀏覽法,即“隨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瀏覽的主要任務是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為準確地對這些信息進行提煉和概括做準備。瀏覽的優勢是,用較少的時間獲取較多的信息。瀏覽時指導學生注意文中的一些關鍵位置:一是篇名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集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內容。通過研究題目,可以對文章或書籍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如《黃河頌》,是著名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的歌詞,同時也可當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來讀。這首歌詞寫得明快雄健,節奏鮮明,音節洪亮。以短句為主,兼以長句。長短結合,自由奔放并且錯落整齊。看了題目一眼,就能讓讀者知道,這首詩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黃河的形象,語言和抒情方式淺顯易懂,情緒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級學生接受詩歌教育、領略新詩藝術的好材料。文章開頭、結尾以及中間各段的中心句。將這些關鍵部分瀏覽完畢后,會對文章或書籍形成總的印象。
二、探尋式的粗讀
當我們不清楚手邊的一本書是否值得細心閱讀時(經常發生這種情況),粗讀就是一種好方法,粗讀過后,就會很清楚了。一般來說,就算想要仔細閱讀的書也要先粗讀一下,從基本架構上找到一些想法。下面是粗讀一本書的作法:
先看書名,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過去。在完成這個步驟之前,你對這本書的主題已經有概念了。然后再看目錄頁,了解這本書的基本結構。目錄相當于整本書的結構,了解了結構才能找出重點。最后一步,把書打開來,從目錄中,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或者你感興趣的內容來看。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兩三頁,有結束語的看一遍結束語,對全書的內容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出自己的看法。
用粗讀的方式來閱讀一本書,就像是一個打谷的過程,能幫助你從糙糠中過濾出真正有營養的谷核。這樣粗讀過后,就能了解書的大致內容,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確定是否深入去讀或精讀哪些內容。
三、掃讀法
掃讀法是指對文章內容一目數行、一目十行地掃瞄,以大容量獲取信息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掃讀法最顯著的特點是目光先橫后豎的快速移動,只掃描最關鍵的詞語。不但不影響人們的理解程度,而且閱讀的速度也很快。高爾基就是運用這種縱閱橫覽的掃讀法,每翻一頁就像下臺階似的從上到下的垂直看,讀完了多得驚人的書籍。
掃讀法閱讀的速度非常快,但要熟練掌握這種方法必須經常專門訓練,比如經常做一些視力擴展訓練,在平時閱讀時要注意克服逐字逐句閱讀的習慣,有意識地擴大每次眼停留的視野范圍。
四、跳讀法
跳讀法是指跳過一些無關緊要的部分,而直接選取讀物的關鍵性內容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
跳讀與掃讀不同,掃讀是逐頁掃視,而跳讀則是有所取舍地跳躍式前進,只停留在那些最有價值的內容上閱讀,其它次要內容則大段大段甚至整頁整頁地略過。所以,教學生善于運用跳讀法閱讀,不但可以提高閱讀速度,而且能夠很快抓住關鍵,把握文章要旨。
跳讀的具體方法有多種:可以抓住標題、小標題、黑體字等關鍵處跳讀,這些往往都是文中主要內容、中心題旨所在;可以根據關鍵詞語的提示閱讀,有關鍵詞語的地方大都是和學生所關心的內容或問題聯系最密切的;可以重點在篇章的開頭、結尾,文中段落的首句或尾句跳讀,這些常常是議論性文體的主要觀點或論據要點的所在;可以沿著情節發展線索跳讀,在記敘文體中情節之外的純景物、人物的大段靜態描寫可直接略過。如“由此看來”“總之”等就可提示學生,很快找到關鍵性的總結句。
五、猜讀法
猜讀法是指在讀書讀文章時,以所了解的題目或已看的前文作為前提,對后面的內容作猜想,然后將其與后文實際內容進行印證比較的一種閱讀方法。
猜讀法,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為作者設身處地地考慮作品內容的安排,這就使閱讀活動始終處于高度活躍的積極思維狀態,如《丑小鴨》一課中在讀到“我要飛向他們,飛向這些高貴的鳥兒!可是他們會把我弄死的,因為我是這樣丑,居然敢接近他們。不過這沒有什么關系!這比被人們打死被鴨子咬,被雞群啄,被看管養鴨場的那個女傭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于是他飛到水里,向這些美麗的天鵝游去。這些動物看到他,馬上就豎起羽毛向他游來。“請你們弄死我吧!”這只可憐的小鴨說。他把頭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著一死。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丑小鴨為什么拼死也要飛向高貴的天鵝?最后結局會是如何?其他類型的作品,也可用猜讀法閱讀。
總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略讀的方法,教師就能更加放手,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