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斌
傳統的歷史課堂往往給人以枯燥、死板的印象,經常是教師在臺上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學生在下面被動地“照單全收”,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可言,學生的興趣無法得到激發,阻礙了整體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就必須要推陳出新,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方式,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力爭從各個環節改善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率。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教學方法一、指導學生“讀”歷史
閱讀對于任何階段的學生而言,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對于任何學科而言,都十分受用。閱讀不只是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教材,將教師所要講授的內容提前瀏覽一遍,做到心中有數,還要求學生會讀、多讀。會讀是要求學生有目的地讀,要以問題為引導,順著問題來讀。我在教學中,經常會從教材中挖掘出一些學生沒有注意到但是又很重要的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仔細揣摩教材,帶著問題“讀”教材。一方面激發起了學生求知的欲望,讓學生產生了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動機,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另一方面,還有效避免了學生沒有目標而盲目閱讀所造成的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還有助于學生養成勤學多思的好習慣。例如,在講世界史《新航路開辟》這課時,我設問:“西歐人為什么要到東方來?”學生一時難以回答出來,我就讓他們仔細讀教材,從教材中總結答案。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進行了閱讀,從而找出了最佳答案。又如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十四世紀歐亞主要商路圖,讓學生找出了西歐與亞洲往來通商早已有的三條通道,這時我順勢提問:“為什么還要開辟新航路呢?”我讓他們通過自主閱讀進行獨立思考,從而得出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多讀就是要求學生要在課外之余廣泛涉獵,多閱讀一些教材之外的與歷史相關的書籍,最好是權威的帶有學術性質的,不建議學生把一些歷史小說當作正史來讀,以免混淆知識,得不償失。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讀一些課外書,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知識儲備。
二、優化課堂講解
初中歷史的課堂講解要突出一個“精”字,不能有如走馬觀花般一帶而過。因為有了第一步的“讀”,學生就對課上要講的內容通過課前的預習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教師完全可以進行課上的精講了。課堂精講要求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教學過程要“精”,要盡可能用精煉的語言、豐富的語匯把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講清楚、講明白,讓學生對一節課的內容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框架,不能有模棱兩可的知識“死角”存在;二是教學方法要精,教師應根據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能一直沿用一種教學模式,以免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感覺,覺得每節課都一樣,從而對歷史課就失去了期待。例如,在講述《秦漢時期的文化》時,學生對張衡的地動儀結構很感興趣,但是又對其原理難以理解,如果教師僅僅用干巴巴的語言進行描述,學生必然提不起興致。于是我適時地運用多媒體將它測定地震方位的過程演示了一遍,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當地動儀上小龍嘴里的一只銅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時,學生不禁拍手稱奇。在課堂上引入多媒體的這種教學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一種情景交融的狀態中,對歷史知識一目了然,無須再言。又如教師講故事的方法來說明地動儀的準確度,公元132年一天,地動儀朝西的龍嘴吐出銅球,三天后隴西快馬來報,那里發生地震,隴西在洛陽西500多公里,方向準確無誤。這種方法同樣能獲得學生的青睞,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對地動儀的認識,而且還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鼓勵課堂討論
在歷史教學中,討論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對于很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是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考慮的,沒必要將學生的思維緊緊地限制在一種標準答案上。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可以是同桌間的討論,可以是前后桌多人的討論,也可以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分組討論。討論能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愿意貢獻出自己的全部思維力量。這樣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做學習的真正主人,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求異思維,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尋找答案,也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讓學生能夠放開一切思想負擔全心地投入到問題的思考與解決中。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讓學生面對新問題時放開了討論,以克服他們的畏難心理,增強自信心,達到培養和提高各種能力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一個引導者和點撥者的身份把握整個課堂,不能冒然打斷學生的思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
四、精心選擇練習
學生在經過讀、講的過程后,獲得了新知識、新概念,為了鞏固這些知識,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練習題(包括課外練習題)。這些練習題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要求學生及時完成的,一般以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為宜。這種題型主要以檢驗基礎知識為主,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查漏補缺,對于遺漏的基本知識要及時熟記。另一類是一些具有典型性、示范性、開放性的例題,這類練習題主要是為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是更高一層的題目。通過這類題目,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克服求同思維定勢,突破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界限,創造出新辦法、新概念和新觀點。
除了上述這些策略,還有很多可行有效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去挖掘,我們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來進行大膽嘗試,以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鄭小麗.初中歷史教學方法初探[J].科學咨詢,2012,(3).
[2]李海英.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淺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9).
[3]齊會成.淺談初中歷史教學策略[J].閱讀與鑒賞,2011,(5).
[4]孫旭.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幾點措施[J].現代閱讀,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