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輝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與其生存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解決這一矛盾的共識,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成為未來建筑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自然;建筑;人;可持續發展
1 人與自然環境
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歷經數千年不輟的發展,形成了內涵豐富、成就輝煌、風格獨具的體系。“順天應物,天人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之一,表達了中國人基本的自然哲學觀,與西方文化強調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不相融的哲學觀不同,“天人合一”思想盡管有其消極的一面,但它在客觀上告訴我們,不可違背自然規律,超越自然規律,無度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只能在順應和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利用自然,讓人與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共存共榮。
2 建筑學歷史使命
建筑學是研究建筑及其環境的科學,建筑的產生源于人類的生活、進化史、各時代、各地區的建筑一直被歷史學家用來作為衡量文明程度的依據,可以說建筑是人類發展狀況的外在表現。
工業革命以前相當一段時間內,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采用天然材料,結合當地自然氣候狀況的建筑,城市形態,是人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面對強大的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類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希臘建筑,羅馬建筑,哥特建筑,中國獨特的木構建筑等建筑形式,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
然而伴隨工業革命,特別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后,新技術,新材料廣泛應用,鋼筋混凝土,鋼結構建筑拔地而起,一段時間內對工業技術的盲目樂觀,使人們不再關注建筑節能,環境等問題,因為可以依靠人工技術來彌補建筑設計中的缺陷。例如,玻璃幕墻的使用,盡管有保溫隔熱的問題,但可以通過大量消耗能源,采用空調來調節氣溫,沒有采光的房間,可以通過人工照明來解決。同時由于城市規模的無序擴大,私人小汽車大量發展,大片的寶貴耕地被用來建寸草不生的停車場,城市產生的垃圾堆積如山。
今天的繁榮是以犧牲地球資源,破壞自身的生存環境為代價的。因此更新建筑師,規劃師的知識觀念,走可持續發展的建筑之路是順應時代潮流,維持人類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3 建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1 認識過程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
1981年,國際建筑師協會第14次大會,主題“建筑,人,環境”。把人和環境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大會通過《華沙宣言》,提出了經濟發展不平衡,自然資源及能源危機等問題,要擴大建筑師的職業責任。
198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內羅畢宣言》。
1993年,國際建協第18次大會,主題“處于十字路口的建筑--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吹響了可持續發展的號角。
1999年,國際建協第20次大會,通過《北京憲章》,提出從傳統建筑學走向建筑,園林,城市相融合的廣義建筑學。
從以上國際建筑師協會的幾次重要會議可以看出,80年代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現代建筑運動存在的問題,可持續發展,注重人,建筑,環境和諧發展的建筑未來之路逐漸展現在我們面前。
3.2 實踐過程
1912年,美國社會學家林凱斯提出使用風力和水力作為動力維持一個自給自足,靜態持續發展的社會形態。
1974年,建筑師西姆.潘泰采設計了全美第一座循環自給型城市住宅,使用太陽能供熱,廢棄物回收利用,并自產糧食,自給自足。
1996年,英國建筑師格雷姆肖開始設計伊甸園工程,該工程由布置在精心設計的園林景觀中的相互連接,氣候可調的多個透明生物穹隆組成,可以向公眾開放,展示全球生物多樣性和人類對植物的依賴。整個系統計劃采用太陽能光電板提供能量,并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作為一種能量源泉。
還有許多建筑師如印度的柯利亞,新加坡的楊經文,英國的羅杰斯,福斯特等都根據本國的經濟﹑氣候狀況,或采用傳統技術﹑傳統材料,或采用高技術﹑新材料做出了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建筑設計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目前的可持續發展建筑主要基于以下幾種思想:能量循環的生態設計,側重于節能技術的低能耗設計,把生命類比于生命體的有機建筑,以及來自于傳統和地方性的“覆土建筑”或鄉土建筑。
4 可持續發展建筑的基本原則及特征
4.1 基本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是以人類社會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綱領為指導的設計,是對與地球環境直接相關的能源問題﹑資源問題做出解答的設計,同時也是從生態學角度對人類生活模式進行重新構建的設計,是以人、自然、環境共生的方法進行的設計。
4.2 綜合諸多學者對可持續發展建筑的論述,可以粗略歸納出其應具備以下特征
4.2.1 建筑設計應該以當地環境為出發點,設計結果應來自于環境本身,就地取材。
首先要尊重當地的氣候環境。其次,當地的自然資源應當被最大限度的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另外,要尊重地方文化傳統。
4.2.2 節約地球資源,充分利用天然能源。有數據統計,建筑耗能占世界總耗能的40%左右,因此如何在建筑中進行節能設計,發展節能節地﹑有利于生態平衡的新建筑,成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的一個重要標志。建筑物耗能可分為三個階段,既材料與構配件的生產耗能階段,現場建設耗能階段和使用耗能階段。其中,使用耗能是建筑節能應抓住的主要一環,在建筑設計中,為達到保溫隔熱的目的應采用適宜的建筑材料,充分發揮建筑物自身的節能特性,并且盡可能多的利用太陽能。我國水資源極度匱乏,建造物廣泛采用中水系統,循環利用水,對我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另外,天然能源尤其是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的能源寶庫,在建筑中應該充分利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它來照明以節約電能,另一方面,用它采暖以節約煤炭石油等有限的資源。天然資源中,地熱,風力,等都可以用于建筑能耗,在這方面有些建筑師正在進行有益的探索。
4.2.3 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考慮建筑在其完成之后,成為環境循環系統的一部分,有效地促進生態環境系統的循環。應當挖掘本土材料與資源進行建筑創造。
4.2.4 動態的﹑開放的建筑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建筑體系已經不再是傳統的﹑較封閉的﹑單純考慮建筑形象的體系,它應當廣泛涉及生態學,社會學,材料科學等領域,不斷汲取其他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豐富自身內容。同時,建筑設計也不應該成為建筑師的專利,還要適當強調公眾參與,包括參與設計與意見反饋。
4.2.5 整體的設計觀。樹立生態系統的整體觀念,可持續發展的建筑體系應該是整合了建筑﹑社會等方面協調統一的體系。建筑師在建筑設計﹑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該著眼于整體﹑全局,著眼于大的生態環境及區域社會經濟,從人類長遠利益出發。
5 結束語
在我國走可持續發展的建筑之路,如同大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一樣,倡導的人多,實際去做的人少。這一方面與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另一方面也于人們的認識水平有關,在人們的印象中,一提到可持續發展,就認為必須采用高科技,新材料,就必須多花錢,其實不然,許多傳統技術﹑傳統方法都可以達到使建筑節能降耗的目的,發展﹑采用適應國情的中間技術將有廣闊的前景。不積簣步,何以至千里,相信經過人們的不恤努力,美好的未來必將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參考文獻
[1]金元浦.中國文化概論[M].
[2]吳良鏞.建筑學的未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