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也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實質就是為民謀福利,實現農業現代化。只有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才能保證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和進步,才能擴大內需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構建和諧社會。
“三農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問題”是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富民強的根本問題。保證農業增效、農村穩定、農民增收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發展現代農業、改善農村面貌、培育新型農民是實現社會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的關鍵,也是深化改革和促進發展的重要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從理論和實踐上去解決這一問題,從而達到農村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一、深刻把握“三農問題”的基本內涵
農業是我國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全國13億人口中農民約占了2/3,是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與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在歷屆黨代會中都有重要的新舉措,并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下達。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并將其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長期奮斗目標,包括了發展新農業、建設新村鎮、構筑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特別是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以來,更是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解決好“三農問題”已成為實現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期穩定的重中之重。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達到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和諧社會建設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全面認識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是找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1.觀念認識不到位
大多數農民認為,新農村建設是政府的事情,與自己沒有多大的關系,搞好搞不好都是干部的事,造成對干部的工作不積極配合。一些鄉鎮或村干部對新農村建設的熱情不夠高,認為這不僅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同時因為沒有先進的經驗可供參考,干部們心中沒有一個準譜,怕搞不好會影響自己的政績。因此,工作積極性不高,散慢拖拉,行動遲緩。由于以上這些觀念的存在,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2.具體操作存在偏差
很多地方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村屯合并,蓋高樓,只是對原有的村容村貌進行整治,而沒有從根本上去解決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造成硬性拆遷、非法圈地等問題。有的高樓蓋起來了,路面也硬化好了,但管理設施和制度卻沒有跟上,造成農機、農具到處亂放,垃圾遍地存在等現象,一到下雨天,則污水任意淌,大街小巷亂糟糟,造成環境的臟亂差現象仍然突出。
3.農民增收幅度緩慢
雖然這幾年國家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但農產品市場價格一路走低,化肥、農藥、柴油等農資產品價格卻一路攀升,造成農民的收入增長緩慢。由于單戶的隨意種植,形成不了專業化、規模化生產,也是制約農民提高收入的關鍵。這就造成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中的留守人員多為老幼婦殘,嚴重影響了新農村的建設。
4.農業發展相對滯后
農業總體來看利潤水平較低,這既是由于多年以來農業支持工業政策的影響,也是由于農業生產者知識水平較低和技術能力不夠造成的。同時,農業成本的提高,也是造成農業整體利潤水平不高的一個不爭事實。另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農業發展的需求,灌溉、排水等基礎設施很不完善,農業“靠天吃飯”這一現象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近年來由于氣候的變化,自然災害頻發,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廣大農民仍持有“手中有糧食,辦事不慌”的思想,雖然糧食購銷政策有了很大變化,但很多農民不愿把手中的余糧賣出,造成了農產品流通渠道不夠通暢。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一具有長遠眼光和戰略性的方針,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村建設的重視,也體現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在以后的歷屆會議中都非常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惠農富農強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人民安居樂業的保證。沒有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和進步;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全面的現代化。解決好“三農問題”,達到社會的均衡發展是保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質就是解決“三農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舉措
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實現共同富裕,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體現。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齊步走,也不是讓先富起來的地區或人原地踏步走等著后富的人。而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
從而達到共同富裕,這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思想。“共同”是給所有人一個共同發展的機會,共享發展的成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給予所有農民平等發展的機會,平等發展的能力,平等享受發展成果的可能,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別,實現共同富裕。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發展經濟的重要途徑
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全國農民約有9億人,只有農民收入增加了,才能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為了發展經濟,促進農民穩定、持續增收,讓農民過上富裕的生活,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為社會創造更多的需求,從而推動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物質基礎。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問題,讓農民少有所學、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居有所安,并穩步提高收入。而新農村建設就是要貫徹好中央制定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通過提高種糧農民的補貼等收入,降低農民生產生活中的風險,增強農民的主體意識,保證農村的穩定,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從而構建和諧社會。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小項目,而是一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充分調動好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同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進工作作風,完善工作機制,解放思想,銳意進取也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必要因素。
1.發展才是硬道理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于促進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使農民得到更多實惠。“三農問題”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要找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采取有力措施,落實好發展的方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是解決這一問題,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富民強國的有效道路。
2.務實才能有效果
政策的落實是工作成敗的關鍵,求真務實是我們黨的優良工作作風,也是取得工作實效的思想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千頭萬緒、縱橫交錯,需要我們理清思維,穩步推進。努力實現“三通”、達到“三化”,“三通”即“水通、電通、路通”,實現城鄉一體化,科學規劃,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化”即“農業的產業化、農民的非農化、農村的城鎮化”,從而解決“三農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工作思路要清晰、工作態度要端正、工作作風要務實,從而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全面現代化的重大任務,“三農問題”關系到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國富民強。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也體現了黨對廣大農民的重視,真正做到了為民謀福利、為民辦實事的工作策略。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積極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李然.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并重——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J].經營管理者,2011,(15).
[2]趙夫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農業思想及當代實踐[D].蘭州商學院,2011.
[3]趙海斌,陳琛.淺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三農”問題的現狀和解決思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