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樂樂
父母作為第一任“老師”,其教養方式對子女的人格發展及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響。以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進修的真實案例為背景,闡述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層面的負面影響。因此,提高父母自身素質和修養,是培養子女良好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
父母教養方式心理素質人格發展影響一個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應該是從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嬰兒從呱呱墜地時起,面對的第一個“世界”就是家庭,在父母身邊開始接受哺養和學習各種生存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的人格偏離、焦慮和神經質等方面的特點與父母教養方式呈顯著相關。
一、案例回顧
(一)學生廖某,20歲,男,急性精神障礙。與該病人進行了四次心理治療,了解到,病人的父母親從小對其管教很嚴,因為害怕同學傷害他,不允許廖某與同學過多的接觸,并過度保護病人,如病人今年20歲,每次出門,外公還要檢查他的錢包,害怕遺失銀行卡等,由于病人家庭錯誤的教育方式,限制病人的能力發展,不了解青春期男女生情感的正常發展,雖有反抗父母的主觀愿望,但缺少勇氣,不能與父母很好地溝通,并且在父母長期的嚴格教育下,病人對自我的要求很苛刻,近乎完美,產生了自我認知、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初步診斷為急性精神障礙,在心理治療方面,在與病人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的基礎上,安排家庭治療。
(二)鄒某,男,31歲,離異,初步診斷為抑郁癥。從與病人的三次咨詢中,了解到病人的父母對病人非常之疼愛,在病人的離婚——再婚——試婚——分手的過程中,父母一直很支持病人的決定,父母對于病人的要求就是只要你好好地工作,家里什么事情都不要你操心,因為病人從小學習成績非常優異,病人父母非常以此自豪,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優秀,不是一般女性與之相配的,病人在家中連自己的襪子都是母親幫著洗,當問其母親對此事的想法時,其母親覺得這是應該的。
(三)雷某,女,34歲,教師,已婚,因睡眠差,情緒低落,興趣下降,伴自殺觀念和行為一年余入院,對于服用安定類藥物很擔心,擔心因此造成藥物依賴。診斷為抑郁癥。通過六次心理治療,了解到引發此次失眠的原因是其四姐要求把其二兒子放入病人家中,病人感到壓力大,從病人的自述中得知,病人認為:母親從小對其管教嚴格,一直不喜歡她,當雷某與母親產生意見分歧時,自己必須服從母親,否則母親會為一件事情一直哭鬧,直至病人同意其意見。從小到大只要她與四姐產生矛盾,都是她的錯誤。雖然為母親做了很多,但不知母親為何不喜歡她。感到病人與母親的關系不融洽,很少溝通,母親為了家庭的穩定,用一種傳統的認知方式,壓制著雷某。使病人形成一種內向敏感的性格特征,習慣用一種絕對化消極的方式看待問題,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重點在于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并且學會用語言與家人進行溝通。
(四)劉某,女,32歲,未婚,初步診斷為抑郁癥。根據病人自述,了解到病人在家中與父母交流甚少,父母對病人從小要求嚴格,病人在二十六七歲的時候,當于父母意見不合時,父親還會采取打罵的方式進行教育,劉某感受不到父母對于她的愛,認為自己是不被父母喜歡的人。
(五)張某,29歲,女,未婚,急性精神障礙。在與病人接觸中,了解到病人與母親關系不和諧,認為母親過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比如,在服飾搭配方面,母親會按照自己的審美觀來要求自己的女兒穿什么,家中的物品也要按照母親的要求進行擺放,對于這些生活中的小事件,病人沒有辦法與母親交流。
二、不良教養方式的影響
從上面的案例中不難看出,父母的不良教養方式與子女產生神經癥、情緒障礙和精神障礙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進行心理治療中發現,以下幾種教養方式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一)溺愛型父母
案例二中的這類父母對孩子充滿了愛與期望,更多的關注子女的智力發展和學業成績,以子女優異的學業為自豪。為了子女免受外界干擾,提供無微不至的幫助和保護,但對孩子的人際關系能力、自理能力等社會化要求過少,甚至剝奪子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正常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中,子女很難真正長大成熟,往往依賴性較強而獨立性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際交往差,在處理事情時缺乏恒心和毅力。而案例一中的廖某雖然已經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溺愛并且想進行反抗,但是總是以失敗告終,久而久之,會引發子女的逆反心理,子女則會以撒謊等方式繼續扮演“好孩子”的形象,不利于子女與父母的有效溝通。
(二)冷漠型父母
像案例三中的雷某從小缺少父母關愛,提出的要求,總是被父母以各種理由拒絕,犯了錯誤,更多的是父母的訓斥、埋怨,甚至諷刺和挖苦。這些生活經歷讓病人從小產生了強烈的挫折感,在父母面前喪失了自尊,產生了無價值感,無能力感,也就是一種強烈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就像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樣,伴隨著雷某的成長,在她與別人相處時,沒有勇氣去要求平等,無意中夸大自己的無能,縮小自己的優勢,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時,只會選擇沉默忍受。
(三)專制型父母
劉某的父母是軍人出生,在家庭生活中往往表現出主觀、武斷,任何事情在他們面前都沒有絲毫商量的余地,他們說一不二,不允許別人對他們反抗。類似于劉某的家長往往從自己的主觀意志出發,用權利和強制性的訓練使子女聽命,從不考慮子女的感受,代替子女思考,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意志和認識,強迫子女按父母的意愿辦事,而且用懲罰來強制執行。不許子女有差錯或失誤,否則就打罵或其他懲罰。對子女干涉和限制都很多,缺少寬容。這種教養方式使子女處于緊張的家庭氛圍中,缺少安全感和歸屬感,情緒容易激惹,害怕失敗而退縮,意志力差,與他人交往時,自卑感強,并逐漸形成粗暴、敵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執拗、逃避和神經質的性格。
不良的教養方式帶來的不良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父母如何提高自身素質,在子女成長的不同時期形成正確、民主的教養方式尤為重要,
三、子女不同成長時期父母民主的教養方式
艾利克森發現并指出,人的一生有8個不同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有相應的發展任務。作為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施行民主的教養方式。
兒童早期(0~6歲),子女對于父母的依賴性是最強的,他們會總是非常密切地注意著父母,他對你會有什么感覺、如何行動和會作出什么反應是十分敏感的。當年幼的子女在場時,父母要特別注意與他人的交往方式,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明智地應付各種不利的處境,真誠、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以說謊掩飾你的感情和行為,不要否認孩子所知道的事實。在兒童早期,父母需要專注地、全心全意地進入子女的世界,注意子女的一切舉動,了解他是否快樂,了解在什么時候該對他多加注意,幫助子女盡可能地體會到一個安全而快樂的世界。
兒童中期(6~13歲),作為父母要保持和子女有效的、不間斷的對話,無論何時,都要做個積極的聽眾,而且只要可能,不要給予任何評價。一方面,這樣可以幫助子女發展語言溝通的技巧;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子女正確看待自己的行為及其情感。由于生活范圍的擴大,給子女一定程度的自由,通過在學校、朋友、家務等方面出現錯誤或者過失,發現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從錯誤和不幸中吸取教訓。
青春期(13~20歲),子女在此發展過程中充滿了矛盾和沖突,本身經歷了許多生理與心理的變化,而父母也正在經歷許多變化。這一時期,多數青少年的父母年齡處于45歲左右,母親往往處于更年期。青春期遭遇更年期,從而使教養方式與親子關系變得很微妙。這一時期的一個主要矛盾,是青少年在情感上對于父母的依賴性。一方面,青少年開始熱衷于自己的思想,總是渴望不再受父母的控制,希望能獲得個人自由;另一方面,他們依然想要并且需要父母如同以前一樣愛他們。青春期的另一個主要矛盾是,在青少年的頭腦中,理性和非理性的沖突非常激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其內心似乎有兩種勢均力敵的力量糾纏在一起,并控制他的所有言行舉止,但任何一種力量都沒能一直占據決定性地位,這兩種力量既有序又混亂。青春期的第三個主要矛盾是,青少年從不成熟的兒童走向逐漸成熟的成人的速度是不定的。這種不定性表現在不同孩子之間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個孩子身上不同特征的發展速度是不同步的。面對這一時期的子女,首先,父母要意識到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將面臨更多情感上的困難,從合適的角度來看待孩子所面臨的每個困境。只要可能,請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其次,父母應盡可能使教養孩子的模式保持平靜、連續,尤其在面臨親子沖突的困境時不能讓談話式的協商蛻化為激烈的爭論甚至爭吵,更要小心,不能把個人的焦慮和挫折感借此發泄在子女身上。最后,應學會和子女適當分享新的、更具成人取向的興趣和活動,允許子女以一種不同以往的、較少孩子氣的方式和你及家人交往,只有父母子女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種更成熟且相互獨立的親子關系。
青年期(20~35歲左右),進入青年期,各種心理活動都有了更大的發展,不同于兒時需要外力的監督與約束。人格逐漸成熟,自我意識也趨于成熟,同時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初步形成,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加強,有人說青年是急躁的理想主義者,思維活躍,想象豐富,但是當理想與現實脫節,個人需要一時不能滿足時,容易對現實不滿,并且在情緒情感方面沒有中老年人的老練與豁達,容易感情用事。因此,作為父母,首先,要正確的引導他們,客觀的評價自己,鼓勵青年人社會交往,盡量為他們創造社交機會,幫助他們擴大知識面,豐富生活經驗,在社交活動中,幫助他們學會有效的調控情緒,更加成熟。其次,由于青年期對性的好奇與敏感;性沖動的困擾加上我國性教育比較封閉落后,因此作為父母應加強其性健康知識和倫理道德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和意志力,平穩情緒,正確對待各種心理失衡,建立正確的異性交往關系,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家長的教養方式無論是溺愛型、冷漠型,還是專制型,對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作為家長,積極提高自身素質,了解教養方式與子女心理健康的關系,轉變教育態度和觀念,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尊重兒童的獨立性發展,調整對子女的期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子女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王敏,張振松.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心理素質的影響. 教育研究文教資料,2006,(02).
[2]羅苑,齊平.家庭教養方式與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綜述.宜春學院學報.
[3]彭文濤.父母教養方式研究概述[J]陰山學刊,2008,(02):69+7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