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 陳陽
【摘 要】隨著第四媒介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并逐漸壯大,受到巨大沖擊的傳統媒體也在采取措施打起了反擊戰。我國電視欄目在分眾化媒體時代,必須做到欄目定位突出才能在巨大的文化產品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中國電視訪談節目品牌化走向已逐漸明晰,本文根據《楊瀾訪談錄》近十年的經營發展淺析中國電視訪談節目的品牌化運作趨勢。
【關鍵詞】電視訪談節目 《楊瀾訪談錄》 品牌化
1997年,鳳凰衛視給楊瀾配了一編導、一統籌,還有兼職策劃的曹景行,與楊瀾本人,總共“三個半人”,創辦《楊瀾工作室》。在節目中,楊瀾不光是主持人,更是制片人?!叭税搿眻F隊硬生生將節目做起來,而且做成功了。1998年1月,《楊瀾工作室》在鳳凰衛視正式播出,成為鳳凰衛視當年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廣告收入接近整個臺廣告收入的1/10。“兩年的時間,一百期節目,‘三人半團隊”,這是《楊瀾工作室》的最初出發點。在這兩年中,楊瀾一共采訪了120多位名人,其中包括澳門特首何厚鏵、金融巨頭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著名學者季羨林、著名華語作家李敖、查良鏞、諾貝爾物理獎得者崔琦等等。
2001年《楊瀾訪談錄》也就是新版《楊瀾工作室》出現在觀眾面前。楊瀾通過自身的努力為這檔還不算成熟的節目組建了一支包括復旦大學蔣昌建和他的國政系團隊在內的新的“智囊團”。
此時,中國的訪談節目已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此類高端嚴肅節目以政企精英、文化名人為采訪對象,被訪者要么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人物,要么是在國際各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風云人物,或者是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的當事人。節目涉及的話題一般是大眾最關注的政治經濟相關領域的熱點。節目畫面十分簡單,沒有多余裝飾。主持人和嘉賓較為嚴肅,主持人準確把握訪問節奏,有快速的思考能力、敏銳的觀察力,并且能調動嘉賓情緒。
但是隨著自身的發展與其所處媒體環境的變遷,我國談話類節目逐漸顯現出一些問題。訪談類節目走向同質化,一個節目獲得認可之后,其他地方電視臺爭相模仿,而且只是簡單復制內容,缺乏個性和特色,討論的話題、邀請的嘉賓重復。競爭日益激烈,想獲得持久的高收視率以及觀眾的高忠誠度,節目的品牌經營不容忽視。節目的品牌化,首先要有創建標志性節目的理念,策劃和創作者要決心成為同類節目潮流的引領者。①
2005年12月,楊瀾的電子雜志《瀾LAN》上線了。這份只有三個人制作的雜志,剛剛上線就獲得了單期下載100萬冊的好成績。利用這種新的形式,《楊瀾訪談錄》得以在《瀾LAN》雜志中拓展,節目有了一個二次轉播的新平臺。②使《楊瀾訪談錄》樹立了堅實的品牌化運作的基點。
2007年,《楊瀾訪談錄》從外在到內在都來了一次大換血。在這一年中,《楊瀾訪談錄》的工作地點從上海轉移到了北京。北上的過渡期中,《楊瀾訪談錄》的北京團隊經歷了種種摸索和嘗試。而《楊瀾訪談錄》走過了曲折的6年,已成為一檔以“記錄一個人和他的時代”為創作理念、節目定位銳意求新,突出人文和國際化特色的高端節目。這檔欄目已經有了自身的定位、理念、制度、運行規律,更重要的是以主持人楊瀾為首的品牌形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電視談話節目作為一種蓬勃發展的電視節目形式,已經逐漸完善和壯大。“品牌化”成為談話節目不懈的追求。③品牌化其實是對某一類或一系列產品的認知標準化、宣傳標準化。
電視節目的品牌化運作日益成為傳媒現代化的趨向和贏得市場競爭的有力保證。電視業的發展走過的是從大眾傳播到分眾傳播再到品牌傳播的道路,已經由過去的質量競爭與服務競爭發展到全新的品牌競爭階段。④
品牌化發展戰略,是當今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電視媒體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特殊商品,更是如此。隨著電視媒介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和電視節目的工業化生產,其商品屬性會越發明顯,已經接近其他商品品牌。⑤
電視節目的品牌化經營勢在必行。傳播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打造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品牌欄目。這就必須使節目通過獨特的風格、精良的團隊制作來獲取高知名度、高收視率和高欣賞指數,最重要的是更多忠實的受眾。
內容至上是樹立節目品牌的不二原則。有的從業者混淆了二者關系,讓訪談節目陷入狹隘的私人領域,消解了本應具有的大眾傳播功能和社會價值。當前,很多娛樂訪談節目主題不清,意義模糊,語言羅嗦貧乏的情況比較嚴重。⑥訪談類節目的重頭戲不在于包裝的精美與語言的粉飾,而是要讓觀眾獲得信息,引發觀眾思考,從而獲取社會效益與時代效益。
《楊瀾訪談錄》正是將每期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嘉賓還原成作為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讓觀眾了解到大人物不為人知的另外一面。現任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楊瀾面前脫下了政治外衣,只是一個女人、一個妻子和一位母親。當楊瀾說到返回美國的希拉里正好能趕上女兒29歲的生日時,希拉里的措辭一下子柔和了許多,她自豪的向楊瀾評價女兒綜合了自己和克林頓的優點,性格很好,工作努力,是個很有愛心的女孩。身為忙碌的職業女性,她很慶幸家中有一位90歲高齡,卻依舊精神矍爍的老母親幫助自己料理家務。從此次訪華的外交成果以及兩國在政治、經濟、能源等領域的合作,直至很私人的家庭話題,希拉里談興甚濃。當新聞官在她背后頻頻做著“抹脖子”的手勢示意時間已經到時,楊瀾又抓緊問了兩個問題。出人意料的是,希拉里對著著急的新聞官擺擺手,笑著說“不,我愿意回答這些問題?!被貧w本性是《楊瀾訪談錄》與大人物們打交道屢試不爽的高妙手法。
現場采訪告一段落,并不意味著節目的完成。在后期的編輯過程中,編導以“這個女人不簡單”為開卷語,一口氣插入了10多個短片,用恰到好處的背景資料片和楊瀾串場出鏡,將前后并無太大邏輯關系的一個個訪談問題串聯起來,展現了希拉里為夢想而奮斗的人生里程。得益于整個節目組前期后期的緊密配合,這期長達46分鐘的獨家專訪,既散發著新鮮的時效氣息,又具備了人物紀錄片的深度。⑦正是《楊瀾訪談錄》背后的強大團隊細致入微的精良制作使每一期節目都具有了時間與質量上的保證。endprint
節目主持人是整個節目的中心角色,是在串聯整個節目并與所有工作人員協調互動同時與觀眾溝通的具體實踐人,還要在現場駕馭節目隨機應變把握節目節奏。⑧《楊瀾工作室》的節目風格和楊瀾自己的性格是聯系在一起的。在“記錄一個人和他的時代”專業標準之下,是楊瀾對于自己記者身份的明確定位。楊瀾希望自己的節目真誠、樸實,同時能夠富有深度。在她看來,作為主持人,最基本要讓自己的節目言之有物,不能把風格放在內容之前。節目風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⑨楊瀾采訪貝聿銘那期的結尾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這是我在貝先生身上找到的一種特質,在他的身上,你既可以看到老子形容的那種沉靜平和的深層境界,又能找到美國人那種慣有的坦率直爽、不斷進取的個性。楊瀾的視角就是這樣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之處反復審視,尋找不同人在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方式里激發出的魅力。用辨證的眼光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髓,站在不同文化的交叉點上對比、融合,這就是楊瀾從業于電視的文化理念。⑩這也為《楊瀾訪談錄》樹立了較好的文化印象。
受到網絡媒介發展的沖擊之外,受眾收視情況的變化也成為電視節目不得不努力的動力。節目品牌化經營與制作是電視節目不可避免的發展路徑。業界也正在這一道路上進行著初步的摸索,并已有成功的范例。中國電視節目的品牌化經營是趨勢也是電視在未來發展道路上不得不選擇的路徑。品牌化運作要在形式的包裝和內容的充實上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①王博,《論電視談話類節目的品牌化》[J].《新聞傳播》,2010(7)
②⑧楊瀾、朱冰:《一問一世界》[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155、249
③陳羽潔,《淺談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品牌化戰略》[J].《現代企業教育》,2007(9)
④王云飛,《電視節目品牌化初探》[J].《新聞傳播》,2011(5)
⑤邢海珊、徐青青、石鳴,《節目主持人與電視節目品牌化構建》[J].《新聞傳播》,2010(10)
⑥⑦翁佳,《“存在即合理”和“存在中的不合理”——試析電視訪談節目發展中的諸種現象》[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3)
⑨濮端華,《人性的回歸——試析〈楊瀾工作室〉制作理念》[J].《視聽界》,2002(2)
⑩查遣,《楊瀾人物專訪系列中的文化價值體現》[J].《現代傳播》,2006(5)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