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向鵬
【摘 要】走進基層,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應成為新聞工作的一種常態。作為一名“三門記者”,通過下基層掛職鍛煉,提升了應對復雜局面、服務群眾的能力,對基層、宣傳報道工作有了更為全面和清醒的認識。
【關鍵詞】采編人員 “走轉改” 掛職鍛煉
從2012年8月起,筆者作為廣東第二批新聞媒體下基層掛職鍛煉采編人員,掛任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具體負責街道信訪及文化產業方面工作,根據“一崗雙責”要求,先后掛點聯系南聯、同樂社區,定期參加街道總值班工作。
選派省主要新聞媒體采編人員到基層掛職鍛煉,是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廣東新聞宣傳隊伍建設的一項工作創新,是深入開展“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活動的重要舉措,是記者補上基層實踐的重要一課。
“身到心到,尋找差距,勤于思考,增長才干。”一年的深入接觸,讓我切身感受到基層工作的壓力與責任,更是對自己的歷練和對職業素養的提升。
一、多學多干:從忐忑不安到盡心盡責做好信訪工作
掛職前,我雖有過采訪市領導接訪活動的經歷,但作為一名從事信訪工作的“新兵”,要自己協調處理有關信訪問題,遇到越級上訪還要經常跑到區信訪大廳去接訪,一開始難免忐忑不安,倍感壓力。
要做好信訪工作,僅有真心和熱情遠遠不夠,必須通曉政策法規,必須學會做群眾工作。初來乍到,我一切從頭學起,通過學習相關政策法規,主動向經驗豐富的街道領導和同事請教,力爭用記者的眼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角色。
第一次當面與信訪人溝通,直接處理群眾信訪案件,是接訪一宗買地歷史遺留問題——信訪人張某早期花24萬元購買一塊地,因種種原因未能取得該地建房。為此,他向政府索要數百萬元的補償,甚至一天最多撥打28次電話給街道領導。在接訪中,張某還情緒激動,聲稱自己患冠心病,隨時可能復發,致使我們倍加小心。而一味按照信訪人的要求給予補償,又不符合相關政策。為此,我和街道相關人員與張某反復溝通,想盡辦法才解決該歷史遺留問題。
基層是保持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做好上訪人的思想疏導及穩控工作固然重要,但要協調社會矛盾,培育社會理性更必不可少,這一方面媒體更需發揮引導作用。
目前,一些信訪人不愿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而試圖采取越級上訪、纏訪鬧訪等方式來滿足其要求。在平常的新聞報道中,作為記者更多的是簡單地同情弱者,在信訪工作接觸中,我也發現部分上訪者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提出一些不符合法規的要求。
如我參與處理的一宗棘手信訪案件,某信訪人反映其兒子被打傷致殘等問題,解決方案包括要求解決其居民小組副組長待遇。事實上,居民小組副組長的職務,要按法定程序選舉。對于這樣的訴求,往往政府部門難以解決。
“致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也越來越感悟到信訪工作的重要性,從日常接訪勸訪、轉辦交辦,每一項具體工作,都努力做到盡心盡責,勤懇工作,不敢因一己之過、一時疏忽而影響上訪者、影響政府公信力、影響黨群關系。
下基層了解社情民意,體察國情市情,是當前利益、訴求多元化形勢下,新聞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功課。可以說,通過基層鍛煉,新聞采編人員了解社情民意,參與基層政府運作,主動換位思考,從思維上打破了對政府的某些認知隔閡,為日后更加客觀公正開展新聞報道打下良好基礎。
由此我也深刻體會到,每一個新聞工作者,在面對每一條新聞素材時,如何擺脫自身觀念與利益的局限?對于輿論監督、社會民生,什么樣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角色轉換”,讓我對媒體、對宣傳報道工作有了更為全面和清醒的認識。
二、發揮長處:助力基層文化產業發展
作為一名下基層掛職的新聞媒體采編人員,不能僅憑一時的沖動和激情來“走馬觀花”,不能浮光掠影地走上一遭,不能只當“走讀干部”,更重要的是發揮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優勢和創新意識,多為基層出謀獻策,多做實實在在的事。
掛職期間,我注重將新聞工作中的經驗和基層實際結合起來,妥善應對“南聯20億村官”等突發輿情熱點,用記者的敏銳性捕捉并采寫基層新聞、工作簡報,特別是市“三打兩建”專項行動簡報的刊發,龍崗街道發稿量居全市各街道之首,省“三打兩建專項行動”簡報和不少省、市媒體也刊發了街道誠信建設等方面信息、新聞,為街道發展營造了良好輿論環境。同時,參與組織策劃了龍崗龍舟賽、客家文化節、成立了龍興寺扶貧幫困志愿者協會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活動,為居民群眾開辟了休閑娛樂新平臺,豐富了居民的生活。
龍崗街道轄區內的鶴湖新居是全國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但這一深圳乃至廣東客家歷史文化資源,其市場化運作和包裝宣傳仍然欠缺。如何把獨一無二的客家文化資源,融入全市文化事業大發展中?我和同事開展了國家3A旅游景區的申報工作,推進客家風情一條街建設,力爭實現文化產業發展與旅游資源開發的有機結合。
為加大鶴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館的宣傳推介力度,我和同事一起完成了《鶴湖新居》、《古韻新歌》、《深圳客家》三本書籍、畫冊的編印和《走進鶴湖》宣傳影碟的出版,組織策劃網壇名星揚科維奇到鶴湖新居拍攝宣傳片、深圳市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圖片展以及中秋、元宵節客家文化游園等一系列活動,鳳凰衛視、《香港商報》、《深圳特區報》等海內外媒體給予廣泛報道,進一步提升了鶴湖新居的影響力和知名度。2013年以來,到鶴湖新居參觀人數同比上升66%;“鶴湖懷古”更是高票當選2012年“新龍崗新八景”。
龍園是我國唯一以龍文化為主題的公園,針對當地賞石交易基地奇石產業發展存在的不足,我積極參與籌建龍崗奇石館,召開專家座談會,加強和全國各奇石產地的協會、商家等各界的聯系,將其成功申辦為第九屆文博會分會場。在文博會期間聯合中國收藏家協會、中國觀賞石協會等機構,合作舉辦奇石文化研討會、奇石市場分析展望論壇、大宗交易采購簽約會、鑒評大賽、組合石創意大賽等高端主題活動,成交額達12.6億元,高水準打造了一個不落幕的觀賞石展示及交易基地,做大做強龍園觀賞石文化產業品牌,得到了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趙少華等部委領導的充分肯定。endprint
三、提升能力:從“媒體人”向基層干部轉變
這次基層掛職,對我來講是全新的考驗。從業以來,多年與時政為伍,作為一名專跟深圳主要領導采訪的時政新聞“老記”,我接觸了新聞工作的眾多方面。但作為一名 “三門記者”——從“家門”到“校門”、從“校門”進“報社門”,長期打交道的是市委、市政府有關部門,缺乏基層工作經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記者與基層干部,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其職業內涵與行為特征大相徑庭。掛職期間,我經歷了從一個“媒體人”向基層干部轉變的過程,這是自我能力的提升。舉一些簡單例子:當面對一個信訪者反映訴求時,你是如何化解矛盾?當相關人員拿著一堆經費報銷單或請示件給你審批時,你是如何一一把關?當一個項目要開展招商運營時,你是如何開展工作……諸如此類,都是在報社從未遇到的。
在省、市一級層面單位工作的年輕干部也包括媒體記者,有明顯的優點和優勢,如知識層次高、思想活躍等,但也有一些不足,主要是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對基層了解不夠,對實情掌握不足。以前,一些媒體對基層干部常常進行“臉譜化”的報道,記者更是習慣于從批評的角度去看待基層行政行為,用挑刺的眼光去看待一些基層干部,這實際上是對他們缺乏感情溝通、實際了解。
我剛報到時,正遇上全區開展一場雷厲風行的火災隱患整治行動,我也到廢品收購站檢查安全生產。當記者十多年,我采訪過很多地方,但走進臭氣熏天的廢品收購站、破損殘舊的老屋村,還算是第一次。如果不是深入基層一線,走進尋常巷陌了解市情,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感,還不知道深圳 “城市化”近十年,原關外仍有這么多年久失修的建筑,偏遠社區的道路依然崎嶇窄小,個別舊村臟亂差的環境和隱患更是讓人觸目心驚。這也讓我深感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對市情、對基層的了解有多么重要。
正是通過這樣的掛職實踐,讓我能夠從自身所在的媒體本位中跳脫出來,看到了基層的另一面。在這里加班沒有工資,節假日不能安心休息,事情來了就得趕赴現場處置。輪到總值班,如果發生突發事故半小時趕不到現場,就得受追究責任。
隨著工作的深入,我也常反思: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既要胸懷大局,也要深刻體會基層工作的艱巨性,尤其是基層干部身上擔負的壓力與責任,要多說真話、多寫實情,多做聚共識、促和諧的建設性報道,為基層凝聚、提升正能量。
當前,新聞戰線正在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走進基層,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應成為新聞工作的一種常態。努力讀懂基層這本書,答好群眾工作這道“必答題”。這次掛職鍛煉,讓我有更多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接觸了許多平常文件看不到、會議聽不到的第一手材料、信息,接觸了群眾反映的各種信訪問題,增強了為群眾、為基層服務的意識,提升了獨立應對復雜局面的水平,同時也增進了作為新聞工作者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成為熟悉基層、通曉民情的新聞工作者。□
(作者:深圳特區報政治新聞部副主任,主任記者)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