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
【摘 要】近年來,微信發展勢頭迅猛,成為網絡社交的寵兒。用戶可以通過微信,搭建屬于自己的媒介平臺。由于微信的使用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較少,只需通過智能手機即可完成操作,用戶的使用自由度較大。本文通過剖析微信用戶及其使用習慣,以加深人們對微信的認知。
【關鍵詞】微信 使用習慣 使用與滿足
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繼續保持穩定增長。①根據艾瑞咨詢研究顯示,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僅第一季度出貨量就達到7800萬臺,同比增長117%。智能手機迅速普及,手機應用程序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智能手機的即時通訊應用軟件不僅保留了即時通訊的功能,還融合社交、GPS定位等功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微信是騰訊推出的一款手機終端即時通訊應用軟件。在三年時間內,使用者數量迅速突破3億,在新興的手機終端即時通訊應用中,微信被IT業界譽為2013年最具有價值的互聯網產品,是繼新浪微博崛起之后又一大互聯網革命。
一、微信概述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形式上更加豐富的類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聯系。2012年4月,微信ios客戶端4.0版本正式發布,并推出移動社交功能朋友圈,同時加入相冊功能,使其從單純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序轉變成社交工具。目前支持智能手機的Android、ios、Windows Phone、BlackBerry和Symbian系統平臺。
微信基于中國大陸地區的龐大人口基數和10億的QQ使用者,使得微信用戶數量在短期迅速飆升。2011年,中國大陸地區發展最快的互聯網產品是新浪微博。新浪微博成立于2009年8月28日,到2012年5月15日使用者數突破3億,共計991天。而微信使用者數突破3億則用了789天。IT評論人洪波曾經表示:“微信可能是迄今為止增速最快的在線通信工具”。②
二、微信的傳播模式
微信的瞬間崛起是有其深層次原因的,本文將從傳播學經典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來探討微信是通過哪些功能來吸引和滿足它的受眾的。
首先,微信使得人們的社交網絡從原有的“弱鏈接”向基于手機通訊錄“強鏈接”的轉變。
目前,騰訊QQ軟件已經是用戶在互聯網和他人進行即時通訊的首選工具,具有國內任何其他社交網絡無法比擬的穩定性,微信用戶在使用時可以直接用QQ號登錄,可謂是“一號通天下”。如此巨大的用戶基數和便捷的使用方式,為微信提供了水到渠成的便利。無論是家人、同學、朋友、同事等,甚至是互聯網上的陌生人,只要打開QQ,好友數量都在增加,從陌生到熟悉,都會添加到聯系人當中。但是,QQ并不能取代基于手機通訊錄的“強鏈接”關系網。這并不是由于軟件的功能性所導致的,而是由不同社交網絡關系而決定的。也就是說QQ與微信的本質區別在于,其好友處于兩個不同級別的社交圈子,微信上的聯系人,大部分是互相持有對方的手機號碼,只有關系較為親密的人才可以加為微信好友。
其次,微信改變了傳統的通訊方式。微博出現后,傳統的通訊方式就有所改變,當需要與他人聯系時,一些微博用戶開始習慣通過微博平臺發送私信,這樣一來,從客觀上勢必減少了手機短信的發送數量。而微信具有語音功能,在不十分緊急的情況下,人們利用微信發送一條語音消息,或許是一個更加便捷的選擇。這種情況的出現,客觀上減少了手機通話時長。微信相對于微博來說門檻更低。通過微信,可以將個人日常生活、思想進行人性化的記錄和表達,以文字、圖片、語音等方式傳輸給最想溝通交流的朋友。相對于短信來說,微信又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語音功能,能直接使溝通雙方傳遞情緒,顯得親切自然,又更加私密。相對于電子郵件和QQ信息,又具有不可代替的到達性。
第三,QQ離線消息、QQ郵件提醒將PC終端與移動終端合并,溝通起來較為方便。移動終端的優勢在于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用戶在選擇微信時,考慮到其方便的功能,即使離開了電腦終端也可以實現提醒,而且還可以寫、發郵件,不會遺漏重要的信息。
第四,微信是記錄生活和表達情感的平臺。Twitter作為微博的鼻祖,其英文含義就是喋喋不休、嘰嘰喳喳的鳥鳴聲,生動的表現了個人對日常生活漫不經心的記錄與表達。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與微博有些類似,在一定字符范圍內,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如所見所聞或對生活的種種感悟,讓朋友們了解自己的動態,一句話,一張照片,隨時隨地記錄生活。
第五,微信可以成為公共信息的發布源。雖然傳統的媒體以及門戶網站、論壇等都在發揮著傳遞公共信息的職能,但是,微信有著獨特的方便快捷的優勢。微信的朋友圈傳播的信息更加具有說服力,能夠實時、主動的進行信息的傳播;與此同時,人們能夠在這里獲得很多不一樣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比其他渠道的更快、更有個性或者更具體、更集中。所以,微信能夠滿足不同人的共同需求,以及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甚至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層次的需求。人們接觸它之后,因為需求得到滿足而成為它的固定用戶。
三、微信用戶的使用與滿足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著名的傳播學受眾傳播效果研究理論。這種研究把受眾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③。
1979年布盧姆勒曾經提出將通常觀察到的滿足分為三類:1、認知,為了信息的獲?。?、娛樂和從社會解脫;3、確立個人形象。本文將從這三點分析微信作為大眾媒介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通過哪些功能來吸引和滿足它的受眾的。
1、微信整合電腦與移動終端,滿足用戶認知需要
微信用戶可以通過關注公眾微信賬號,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資訊。微信是信息資訊傳播的有效平臺,可以做到細分受眾、信息精簡。例如,用戶曾習慣利用電腦終端瀏覽新聞,現在手機上可以安裝很多資訊的客戶端,不受任何時間地點的限制即可查詢信息。但面臨手機客戶端不斷推送所導致的流量增多,不少用戶開始精簡手機信息資訊類客戶端。只是通過微信推送的騰訊新聞資訊來獲取用戶想獲得的消息。這樣對手機流量的壓力不大,還能節省時間。
同時,微信可以滿足用戶信息共享的需要。通過電腦終端或者微信公眾賬號的分享功能,將自己喜歡的文章、圖片、音樂等轉發到微信朋友圈。也可以將這些信息轉發給某一特定聯系人,從而達到用戶之間信息共享、互通有無的目的。
再如,微信可接收QQ離線消息、QQ郵件提醒等功能,前文已表述,在此不再贅述。
2、微信方便簡單,滿足用戶情感需要
微信的聯系人整合了手機通訊錄,QQ好友及附近的人等,消除了距離的限制,使之成為感情溝通的重要紐帶。通過微信平臺,傳播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例如,微信中語音對話功能是微信用戶普遍喜歡的。使用語音進行交流使傳受雙方關系更為親密。而文字傳播相對于語音傳播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字的表現形式趨于理性,不能準確的表達傳播者的語氣及態度。因此,通過聲音交流來傳達情感,能更好地把握說話者的感受,在表達方面比單純的文字傳播更有優勢。
3、在相對私密空間內的傳播,滿足用戶的自我展示欲望
因為微信是基于“強鏈接”關系而發展起來的,微信用戶與其聯系人的關系更為密切,微信的傳受方以親戚、朋友、同事為主,這就決定了雙方通過微信傳遞信息與反饋更為私密。
從傳播方式的角度來看,微信傳播渠道具有相對私密性及半開放的特點。一方面,使用者之間的對話是點對點的傳播,信息停留在傳受雙方的移動終端上,只有聯系人雙方可看聽到,其他聯系人無法獲知。另一方面,“朋友圈”的功能也滿足了使用者自我展示的需要。這種“朋友圈”的分享展示相對微博來說更私密且具有針對性。微信因其強大的功能贏得了用戶的青睞,已然成為了個人社交網絡及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工具?!?/p>
參考文獻
①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三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
②蔡茂州,《芻議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及其發展趨勢》[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4)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59-60
(作者: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2012級碩士)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