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玲
【摘 要】網絡媒體通過專題報道、微博、微信等諸多平臺在災難報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也存在著新聞失真、娛樂化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如加強網絡新聞立法,對記者進行專項訓練等措施。
【關鍵詞】網絡媒體 災難報道 災難新聞
所謂災難新聞,是指對新近發生的災難事件及其發展、危害、抗災、救災等新聞事實的報道。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2008年中國南方雪災)、重大自然災害(如汶川大地震)、恐怖主義事件(如美國“9·11”事件)、意外安全事故(如2013年青島石油爆炸事故,今年馬來西亞航班失聯事件)、突發群體性事件(如云南昆明火車站砍人事件)等類型。它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生態環境破壞,給社會心理帶來巨大沖擊性,危及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從新聞學角度來看,災難性事件具有不可預見性、異常性、沖突性、刺激性等特征,因此短時間內會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成為大眾媒體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媒體的格局正在發生著變化,世界傳媒業已經進入了報紙、廣播、電視及互聯網等多媒體融合發展的階段。而互聯網已經成為發展勢頭最強勁的大眾傳媒。隨著現代傳媒的發展,各種重大突發事件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媒體進入人們的視野,網絡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的快捷渠道,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一、網絡媒體在災難報道中的優勢及問題
大眾傳媒肩負著環境監測、危機預警;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協調社會,溝通社會關系等功能。但有關災難新聞的報道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前一直存在著“報喜不報憂”的現象,這種思想導致受眾無法通過媒體了解災難事件的真相。其中比較典型的是關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報道。《人民日報》在地震發生三天后發了一個新聞通稿,內容更多提到的是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以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而有關唐山大地震傷亡人數根本沒有提及。這一時期的新聞報道雖然也是寫災難中的人,但更多的是從政治角度渲染黨的領導。正如學者王中概括的“災難不是新聞,抗震救災才是新聞。”
近年來,隨著新聞傳媒業的發展及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在災難報道中新聞媒體持開放的態度。這一改變在汶川地震時表現得尤為突出。汶川地震發生17分鐘后,新華網開始滾動發布受災信息。緊接著各大網站也在第一時間轉發這條信息。
這說明了網絡媒體在新聞報道時效上的優勢。網絡媒體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搜集、整合相關信息,并追蹤報道事件最新進展,同時利用豐富的數據資源和超鏈接功能為大眾提供背景資料和相關信息,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還原事件,與此同時網絡媒體還可以通過專家解析、網友評論等方式促進網民關注事件的最新進展。由此可見“與傳統媒體相比較,網絡傳播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如全球性、開放性、即時性、多媒體性、虛擬性、平民性、交互性等。①
然而,網絡媒體在災難報道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在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媒體報道時需謹慎,未經核實清楚的信息不能盲目進行轉載。比如在2014年3月馬航飛機失去聯系后,少數媒體轉載越南媒體、法新社等的報道,稱飛機已墜落、飛機已經找到等,最終都被辟謠。同時要警惕陷入速度的陷阱,為了搶占輿論陣地,放棄了消息的真實性和全面性。
其次,災難新聞報道中網絡媒體有泛娛樂化傾向。一些網絡媒體為了追求受眾的眼球奉行“娛樂至上”,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不顧受災群眾的感受,拍一些悲傷的圖片,或者為博眼球用詞不當。在災難報道中“加油”、“祈禱”、“挺住”之類心靈式的安慰從汶川地震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比如在馬航失聯后,人民日報微博發布的信息:再致MH370,又一個黎明來臨,此刻,你已經失蹤近54個小時。239個生命,154名同胞,快回來!所有人都在祈禱,全中國等你進港。今天,救援仍將繼續,我們還在守候。堅持,努力,說好不放棄。無論結果如何,我們在一起,等待奇跡!等你回家!在災難發生的初期,以此來安慰大眾的心靈可以理解,但越到后面越遭人反感。一是因為人們開始關注理性和邏輯,二是許多心靈雞湯式的安慰已經變成媒介營銷和推廣的工具。
二、網絡媒體如何做好災難報道
首先,網絡媒體在報道災難事件時不可能做到“有聞必錄”。學者喻國明認為:判斷一個報道是不是正面宣傳,關鍵是看這一報道是否真正起到鼓舞和啟迪人民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而奮斗的作用。而正面報道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或曰高級形式為典型報道,但典型報道也要注意不能盲目。災難發生后的48個小時內,記者需要負責的是事實、數據的搜集,以及潛在的危險是什么,而不是從災民身上得到動人的催淚彈,不能光憑“為民請命”的一腔熱情,也不能靠大無畏的精神,而要與時俱進,在災難報道的水平上有質的飛躍,這樣才能體現民意,體現民生情懷。②西方新聞界有這樣的聲音:災難來臨之時,正是新聞大興之時。③災難性事件出現時,人們安全需求受到威脅,大眾新聞欲望增強,社會輿論熱點與災難性新聞事件密切相關。社會輿論熱點中的質疑、謠言、憤怒、恐慌等多種形式,如果不能有效釋疑,可能導致社會的不安定,這就需要媒體進行客觀的解讀。災難性事件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自然災害中由于普通受眾不了解相關信息,媒體需要找相關的專家或權威機構進行解讀。對于人為災難性新聞,網絡媒體可以利用其優勢提供豐富的鏈接服務,對信息進行分流。在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贏得輿論的主導權,有效避免流言的傳播,以免造成社會恐慌。
不同的新聞媒體在新聞信息的取舍上會根據自身媒體的定位和新聞選擇的標準進行把關。在災難報道中,媒體極有可能出現對新聞事件的同題報道,同時媒體在搶占時效性時有時難以確認其真實性,特別是網絡存在根源的不穩定性,難免出現新聞失真的情況。因此網絡媒體要針對已經報道出來的新聞進行二次篩選,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首先要過濾掉趨同的信息,在保證新聞真實的同時選擇有價值的新聞角度進行整合報道。其次刪減不真實的信息,對報道的信息進行鑒別和分析,杜絕虛假新聞。最后根據網絡媒體自身的定位選擇相應的信息整合成專題進行報道。在最近幾年的災難報道中,各大網站如新浪、騰訊、鳳凰網等都進行過專題報道。災難報道中許多新聞事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的,網絡在新聞整合上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將不同的新聞如文字新聞、圖片新聞、新聞音頻、新聞視頻進行編排形成專題報道,如果能突出自己的獨家采訪會更好。endprint
其次,災難報道應遵循“減少傷害”的采訪原則。美國職業記者協會的《職業倫理規范》提到:“對那些可能因為新聞報道而受到負面影響的人們表示同情,尤其面對孩子和沒有經驗的消息來源或采訪對象時,要特別小心。當采訪受到悲傷事件影響的人們或使用其圖片時,記者要有同情心,謹慎使用圖片。要認識到采訪和報道可能會對采訪對象或公眾引起傷害和不安。自以為是地追逐新聞是不可取的。”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針對在災難報道發生時,如何處理好新聞媒體人的專業精神和倫理精神時,指出:媒體應該履行自己采訪的職責同時也應該恪守倫理,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還要靠媒體將受災者的聲音傳達出去。對于災難報道,國外媒體遵循的報道理念是:陳列事實,不予以評價,不引導受眾。而受眾關心的只有亮點:災難怎么會發生的,什么時候開始應對,這是災難報道的核心價值。④
第三,加強專業訓練,建立災難新聞應急報道機制。包括記者的人員安排、報道前系統的培訓、報道的策略、應急設備的完善等。這不僅有利于媒體對突發的災難做出迅速的反應,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顯示自己的優勢,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可以使記者的素養得以提高。網絡媒體可以制定災難新聞工作手冊。網絡新聞具有快捷性,但如何在災難報道中發出自己獨家聲音是制勝的法寶。可以制定針對災難報道的手冊,如記者平時需準備好哪些采訪工具,可以多帶幾種無線網卡,有條件的還可以帶上衛星電話或衛星發射設備。記者進入災區后的報道原則,如不能收好處費,不能分享災區群眾的食物,不能報道有血腥的鏡頭,在報道時不能過分夾雜自己的私人感情,報道范圍的界定等。同時可以對記者進行定期的培訓和防災訓練。在災難面前如何做到新聞客觀性和人文關懷的平衡;是嚴格遵守新聞的職業道德還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報道中,之間的界限如何劃定;在災難報道后進行反思與總結,每次災難報道完后,將所有的報道成冊,提出問題并尋找不足。
第四,加快相關立法,彌補法律空缺。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先后出臺了《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等條例,但至今仍沒有具體規范災難性新聞事件網絡媒體報道相關的政策出臺。我國立法機關必須聯合新聞管理部門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構建,明確網絡媒體的權、責、利,并對利用網絡散布虛假消息、影響社會秩序的行為進行懲處說明,在法律層面為網絡媒體報道災難性事件創造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①楊開,《網絡媒體:普通公民的“發聲筒”》[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3)
②張威:《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③南香紅:《巨災時代的媒體操作——南方都市報汶川地震報道全記錄》[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
④蔣瞰,《社交媒體時代國外災難報道的理念與機制》[J].《新聞實踐》,2013(6)
(作者單位:運城學院)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