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杰
【摘 要】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當下新聞傳播的主渠道。在新聞信息的傳播流中,黨報等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渠道功能減弱,而內容生產者的身份被加強。在網絡信息傳遞中,黨報內容常常難逃被“二次編輯”的命運。黨報內容的政治隱喻被不斷強化,黨報也經歷了從大眾媒體到“政治代言人”的“他者化”過程。這一改變對我們思考黨報內容改革,應對時代挑戰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黨報 內容改革 他者化 政治隱喻
由互聯網發展引發的新一輪報業改革在中國呈現出非常不同的情景。在以各級黨報為核心成立的報業集團中,中國的各級黨報發行靠攤派、盈利靠子報,因此在面對“報紙消亡論”時,它們恐怕并未在經營上有多大的危機感。但讀報人數的減少、自身公信力的下降,網絡時代的信息渠道轉換確實給黨報帶來了內容生產上的巨大壓力。作為各級黨委的機關報,黨報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都不會面臨停辦、倒閉的危險,但面對網絡時代的新特點,黨報究竟應該如何重新定位?應該向何處發展?如何進行內容上的改革應對挑戰?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他者”作為一個哲學概念由法國哲學家拉康明確提出,他在“鏡像階段”理論中研究了嬰兒的自我意識形成問題,進而提出主體觀念的確立需要借助想象的“他者”而誕生,依賴“他者”而存在。①拉康的“他者”理論實際上是一個把哲學的研究對象(人)對象化的過程。馬克思指出,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對象性的存在物要進行對象性的活動,這是人的本質規定性。那么這一對象化過程也就是“認識你自己”的必經之路。
“他者”的哲學理論不僅為本文提供了一個描述性的概念,更提供了一個研究視角。黨報改革的研究既要以黨報自身為研究對象,從其內部出發尋找改革路徑,同時也需要在考察其主要“對手”(網絡),在對象化的過程中確立自我。
一、被建構為“他者”的黨報
網絡作為一種通信技術,對各類信息具有極大的吸附和整合能力。網站作為一個信息平臺,日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雖然博客、微博等自媒體的信息傳遞功能大大增強,但人們顯然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傳統媒體提供的內容,尤其是以公共性為主要特征的時政新聞。因此,網站編發的時政新聞也大多是來自傳統媒體。
本文通過考察當下各大網站對各級黨報的轉載情況,認為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常常出現黨報被建構成“他者”的現象,成了“發聲的主體”?!八摺被^程是一個媒介定型的過程,是一個貼標簽的過程,是對黨報“權威性”、“宣傳性”簡單化解讀的過程。網站通過編輯標題、添加導讀等方式來強調內容的權威來源,說明“黨報”在輿論場中仍然具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在3月份昆明發生因PX項目爆發的群體性事件后,《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系列有關PX項目的新聞和評論。騰訊網在轉載時會在標題中添加“黨報”字眼,并選取文中部分內容重新制作標題。例如,5月8日騰訊網將《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用什么終結“一鬧就?!崩Ь帧返臉祟}改為“黨報評民眾抵制PX項目:公眾權利未被尊重”,弱化了原文解決“困局”的初衷,而把黨報當作了一種權力意志的象征,來支持和保護公眾權利。
這種作法顯示了黨報在輿論場中的重要地位,但無疑也是對黨報內容過度解讀的產物。黨報上的內容多元,來源多樣,其中既有中央意志的體現,也有可以商榷探討的意見。網站的“他者”化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黨報的“刻板印象”,抹去了黨報的現代新聞業特點,消解了內容的可信度和合法性,是導致黨報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現代新聞業以提供真實、準確、客觀的信息服務來定位自己的身份,在政治上采取保守的策略以規避風險,尋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媒體在塑造自身品牌的同時,竭力避免提供內容時成為新聞的“主角”,介入事件紛爭的泥潭。即便是美國新聞界的“社會責任理論”在談到媒體的社會責任時,也僅限于提供負責任的信息。這是新聞專業主義的主要內容,也已經成為國內許多市場化經營報紙的主導理念。
提供時政新聞的網站雖然并不以新聞業自居,但它與市場化媒體同樣是靠提供信息來盈利,因此在運營理念上兩者更為接近。同時,國家對網站的管理也不像報紙那樣嚴格,網站的形成過程還存在網民的互動參與,網站比市場化媒體擁有更加自由的編輯權,更平民化的話語體系。
相比之下,黨報從提供信息的“幕后”被迫來到發言發聲的“臺前”。6月24日,《人民日報》再次刊發《“PX”正在被妖魔化——揭開PX的神秘面紗》,通過調查采訪提供更多關于“PX”的知識。搜狐網在轉載時將標題改為“黨報稱PX項目致癌性與咖啡同級”②,騰訊網則改為“黨報稱PX在中國被妖魔化:在國外是尋?;て贰薄T谶@里,“黨報”一詞的加入并未為內容的權威性加分,反而遭到對抗性解讀。
二、“內容”何以“為王”
在媒介技術發展的歷史上,報紙曾遭遇廣播、電視的沖擊,出現了消亡的危機和重新定位的過程。但在中國的新聞事業發展史上,報紙的那場“遭遇戰”一來并未受到市場經營的影響,二來也沒有與電視出現理念之爭,甚至一段時間內,研究“黨報”思想中就天然地包括了對廣播電視的指導思想。但報紙與網絡媒體的“遭遇戰”,顯然已經是另一番情形。
網站“他者”化黨報的過程,既是為了迎合人們的先驗判斷,也是為了標榜自我的不同,塑造自身的媒體品牌和形象。從另一個方面講,這種被強調的差別也激發我們思考黨報內容在網絡傳播中的現狀和特點,為創新黨報內容改革提供靈感。
基于目前大部分商業網站不能自行采寫新聞的政策規定,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是網絡時政新聞最主要的內容提供者,業界和研究者通常將“內容為王”當作傳統媒體應對網絡媒體的“撒手锏”。但面對web2.0時代用戶自創內容的大量涌入,專門的新聞博客、新聞微博的興起,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內容”究竟何以“為王”,卻少有系統的描述。
在我國,“采訪權”是一個尚未經法律明文規定的權利,基于雙方自愿的“采訪”過程并不違反任何法律條款。因此,“內容為王”并不能依賴對采訪權的壟斷。就報紙而言,其內容的優勢在“精”而不在“多”,在“深”而不在“快”,在“準”而不在“全”,在“權威”而不在“平衡”,在“闡明意義”而不在“報道事實”。endprint
“精”是指精選。網站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獲得相當大的空間來刊載內容,報紙的版面卻成本更高且空間有限。不過報紙卻無需為此大肆擴張版面,國內都市報紛紛退出“厚報”行列也說明了這一點。
“深”是指深度。報紙顯然無法在速度上與網站相抗衡,但其已經在深入采訪上取得了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良好的傳統,有一定的人才儲備。
“準”是指準確。網絡通常提供了新聞事件的第一手資料,但網絡并沒有形成一個主動求證和負責任的發言習慣。更多人期望新聞自動“浮出水面”。報紙等傳統媒體卻是專業的求證者,也掌握著比普通人更多的權威資源可供咨詢。
“權威”是指黨報的賦權功能。黨報在某些方面被建構為“權力意志的象征”,也就是說黨報會賦予所刊登內容一定的地位。它不同于西方新聞理論對媒體賦予地位功能的一般解釋,黨報的賦權功能只有在一定的話語領域才能發揮作用,而這一領域通常是涉及政治的。雖然“平衡”是新聞寫作中的一項原則,但在網絡信息中,“黨報”一詞更多的是某種“權威”的象征。
“闡明意義”是指通過解釋性報道,挖掘新聞背后的意義。報紙在“闡明意義”方面,仍然有可為空間。
三、思考與啟示
網絡技術帶來的是信息傳播渠道的根本性變化。在報紙訂閱量不斷下降、電視開機率不斷降低的發展趨勢下,新聞被高度聚合于網絡上。信道的變化改變了傳統媒體在信息傳遞中的位置,以及在輿論場中的角色和身份。
在信息渠道向網絡聚合的過程中,廣告商的流失給報業生存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西方國家的市場化媒體或是轉型依靠訂閱收費支撐運營,或是放棄紙質出版實行在線付費的經營模式。我國的報業也在面臨著虧損的巨大困境,而網絡仍然可以輕而易舉地并且幾乎免費地獲取報紙上的信息?,F行的版權制度使得報紙成為免費的“辛迪加”,但這顯然不可能持久。
黨報在這一浪潮中的焦慮不是來自經營,甚至也不應該來自能否保留其紙質版,而在于能否進行內容上的改革和創新,繼續履行它的使命?!?/p>
參考文獻
①黃作,《從他人到“他者”——拉康與他人問題》[J].《哲學研究》,2004(9):64-65
②搜狐網,《黨報稱PX項目致癌性與咖啡同級》,http://roll.sohu.com/20130624/n379651303.shtml,2013-5-25
(作者: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