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倫
【摘 要】本文以《重慶時報》2013年7到9月的社評為樣本,解讀其社評的特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質疑批判是社評的基本責任,二是公平正義是社評的中心主線,三是創造公共價值是社評的追求。通過對都市報評論特性的研究,以期為都市報等紙媒謀求個性發展,提高競爭力有所啟發。
【關鍵詞】《重慶時報》 批評監督 公平正義 公共價值
一、 都市報的“社論”
《上游評論》欄目,是《重慶時報》的核心版塊,創辦于2008年1月。其價值立場篤定于“獨立、理性、建設、負責”。《上游時評》內容豐富,包含社評、推薦、來論、視點、觀察、微議、圖說、數讀、專欄、爭鳴、當行道、第三只眼、新聞日記13個欄目。2013年開始,在周日增設了“七日談”,梳理一周重點新聞。其中,社評為評論版的核心,位于報紙第二版的左上角,同時每期選取以上兩到三個欄目與社評進行組合,版面設計活潑。
社評大多為《重慶時報》的本報評論員文章,由該報的資深評論員時言平、李妍、單士兵撰寫,此外還有少數特約評論員文章。本報評論員文章是介于社論與短評之間的一種評論文章,是中型的評論文章。①“發表的鄭重程度僅次于社論……以‘本報評論員或‘本報特約評論員署名的評論,名義上是代表個人,實際上反映了編輯部的觀點和傾向,仍有較高的權威性。”②
從我國目前的報刊來看,風格嚴肅、政治色彩強烈的社論逐漸減少,風格活潑、意見鮮明的“個論”、“專欄”和“來論”逐漸增多,這表明在新媒體引發的“觀點時代”下,人們也渴望聽到報紙的聲音,于是代表報刊編輯部意見的評論員文章儼然成為了都市報的“社論”。
評論是一張報紙的靈魂。有靈魂的東西,才有生命力。③《上游時評》的社評就是《重慶時報》的靈魂。
二、《重慶時報》的社評特點分析
1、批評監督是社評的基本責任
作為“重慶發行量第一,閱讀率第一,讀者質量第一、廣告實收第一、公信力第一的重慶第一都市報”④,《重慶時報》的社評需要正確引導輿論,做好輿論監督工作。這體現在其評論上一方面揚清、扶正,弘揚社會正能量,增強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激濁、驅邪,批評和揭示社會矛盾問題,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以2013年7、8、9月為一個季度,得到《重慶時報》的社評文章58篇,根據文章內容,可以將社評分為三大類型:批判建議性文章、贊揚性文章、中立性文章,數量分別為49篇(約總數占84%)、3篇(占總數的5%)、6篇(約總數占的11%)。不難看出,針砭時弊是《重慶時報》社評的一大特點。
筆者對49篇批評性文章進行分析發現,關于政府建設的文章共有18篇,占38%;其次是司法與道德方面的文章共有11篇,占23%;占總量21%的文化與教育文章共有10篇;針對弱勢群體的社評有4篇,約占8%;住房、就業各2篇評論,各占4%。最后城鄉改革和探討食品安全問題各1篇,占2%。
針對批評建議性文章,筆者發現其選題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
一是政府建設,特別是公信力建設。這主要討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具體內容包括,批判個別官員腐敗(如《“不落腰包的腐敗”比官員貪腐更可怕》、《“惡心事”并非張曙光個人的事兒》),批評個別地方政府的腐敗如《不敢掛牌的豪華辦公樓越遮越丑》,督促政府信息的公開透明(如《“三公”經費透明方能發揮監督作用》、《信息透明,暴風雨中的風險才更低》)。其中“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絕不容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習總書記提出的反腐原話時常被引用在社評行文中,增加了批評的權威性,為政府公信力建設提振了信心。
二是司法與道德。這類文章主要涉及司法的公平正義,針對某個已判司法案件,從理性的角度分析案件背后的權責與道德問題。例如《應厘清“防守自保”背后的權責問題》、《“多車碾人后車賠”是怎樣的判例》。
三是文化教育。包括廣義的教育(即社會文化生活,對人性和價值觀的思考,如《“人性返航”值得公共抒情嗎》)和狹義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長教育以及師生關系的問題,即對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的探討,如《學生“彈劾”老師不宜“鬧事”論處》)。
四是弱勢群體。由于7、8月份先后發生“高齡環衛工中暑身亡事件”和“臨時工因非編制遭遇不公待遇事件”,勞動者的權利如何保障,勞工體制有什么缺陷,成為社評質疑與批評的重點。
其他內容,如住房公平、就業與市場競爭、城鄉改革引起的矛盾、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公共領域熱點話題,《重慶時報》的社評都給予了關注,體現了《重慶時報》的社會責任感。
2、公平正義是社評的主線
中宣傳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理性看 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開篇第一章就強調了公平正義的重要性:“公平正義的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社會諸多矛盾的交集點,成為廣大群眾關注度很高的問題。在新的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應把公平正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追求公平正義體現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⑤從現實的狀況來看,處于改革、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社會不公現象凸顯,作為具有公信力的都市報,也是聯系政府與群眾的橋梁,《重慶時報》將“公平正義”作為社評的主線。
根據筆者對這58篇社評的統計,出現“公平正義”、“公平”、“正義”的詞語共有115個,與“公平正義”有相同、相近意思的詞語,如“平等”、“公正”、“公義”等 也大量出現在文章中。如《唐慧勝訴:一次法治精神的勝利》一文中出現8次“正義”,2次“社會正義”,另外有“正義回歸”、“胸懷正義”、“維護正義”以及“訴求正義”。而《“花錢買編制”這筆賬該怎么算》一文針對就業問題,對政府公務員體制存在的問題提出質疑,提到3次“公平競爭”,2次“公平正義”。endprint
此外,有的社評文章雖然沒有出現“公平正義”的詞語,但是整篇文章內容圍繞“公平正義”展開,如《產科醫生販嬰踐踏社會底線》一文,就產科醫生販賣新生嬰兒司法案件,探討背后的道德正義。《洪災“生死兩重天”背后的權責》一文,就撫順市遭遇有史以來最強暴雨洪災后,只有一橋之隔的兩個村落的財產損失情況大相徑庭的現象,對損失慘重的村落的基層干部進行批駁,認為是一種瀆職行為,不顧老百姓的利益,涉及知情權的公平問題。
從《重慶時報》社評“批評監督”的對象范圍來看,不論是政府公信力、司法道德,還是教育、就業、住房所涉及的矛盾問題,其實都是在討論一個共同的問題:怎樣看待公平正義,如何守護公平正義。可見,公平正義是貫穿整個社評的主線。
3、創造公共價值是社評的追求
最早提出“公共價值”這一概念的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資深教授馬克·穆爾(Mark H Moore),他認為公共價值是公共部門的工作對社會的有用性。而公共管理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致力于尋求、確定和創造公共價值,他們不僅要為達成授權目標而工作,還應當回答“怎么做才是有價值的”這一問題。⑥雖然媒體不是公共管理者,但不等于它不能尋求和創造公共價值。《重慶時報》將“公共價值”作為自己的追求。
社評對社會不公現象的批評監督,其實就是一種價值判斷。首先,它從事實中尋求價值,即政府和人民在關注什么;然后對事實做出判斷,包括事實真相的判斷,來龍去脈的原因判斷,誰善誰惡的道德判斷,最后以事實判斷為基礎做出價值判斷,創造公共價值。
例如《“同工同酬”改革豈能畏難而退》一文,作者首先對“同工同酬不包括福利和社會保險”這一事實進行判斷,勞動者的權益沒有得到保障,然后對這一問題進行原因判斷,是“利益集團的阻擊結果”,最后提出價值判斷,保障勞動者平等享有權利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應該有它的獨立性和莊嚴性,它回答了“怎么做才有價值”。這里的公共價值,就是勞動者的尊嚴,勞動者的平等權益。社評對不公現象的分析,是從事實判斷到價值判斷,是一個尋求、確定和創造公共價值的過程。
結語
英美報界流行這樣一句話,“新聞招客,評論留客。”報紙以深度見長,一份報紙除了提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以外,還能呈現一些具有深度思想的觀點,無疑是衡量報紙價值的體現,從而“留住客人”。而社論如果能從一般性質的批判監督,上升到公共價值的創造,才是報紙靈魂的體現。對于都市報的“社論”,《重慶時報》的社評以不求宏大敘事,但求公共價值,給予我們很多啟示,也有利于紙媒更好實現其價值。□
參考文獻
①②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61、45
③林耀平,《評論:為報紙注入靈魂》[J].《新聞戰線》,2006(8)
④《重慶時報》,http://www.cqti-mes.cn/
⑤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理性看 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M].人民出版社,2013:4
⑥[美]馬克·穆爾:《創造公共價值政府戰略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
此外,有的社評文章雖然沒有出現“公平正義”的詞語,但是整篇文章內容圍繞“公平正義”展開,如《產科醫生販嬰踐踏社會底線》一文,就產科醫生販賣新生嬰兒司法案件,探討背后的道德正義。《洪災“生死兩重天”背后的權責》一文,就撫順市遭遇有史以來最強暴雨洪災后,只有一橋之隔的兩個村落的財產損失情況大相徑庭的現象,對損失慘重的村落的基層干部進行批駁,認為是一種瀆職行為,不顧老百姓的利益,涉及知情權的公平問題。
從《重慶時報》社評“批評監督”的對象范圍來看,不論是政府公信力、司法道德,還是教育、就業、住房所涉及的矛盾問題,其實都是在討論一個共同的問題:怎樣看待公平正義,如何守護公平正義。可見,公平正義是貫穿整個社評的主線。
3、創造公共價值是社評的追求
最早提出“公共價值”這一概念的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資深教授馬克·穆爾(Mark H Moore),他認為公共價值是公共部門的工作對社會的有用性。而公共管理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致力于尋求、確定和創造公共價值,他們不僅要為達成授權目標而工作,還應當回答“怎么做才是有價值的”這一問題。⑥雖然媒體不是公共管理者,但不等于它不能尋求和創造公共價值。《重慶時報》將“公共價值”作為自己的追求。
社評對社會不公現象的批評監督,其實就是一種價值判斷。首先,它從事實中尋求價值,即政府和人民在關注什么;然后對事實做出判斷,包括事實真相的判斷,來龍去脈的原因判斷,誰善誰惡的道德判斷,最后以事實判斷為基礎做出價值判斷,創造公共價值。
例如《“同工同酬”改革豈能畏難而退》一文,作者首先對“同工同酬不包括福利和社會保險”這一事實進行判斷,勞動者的權益沒有得到保障,然后對這一問題進行原因判斷,是“利益集團的阻擊結果”,最后提出價值判斷,保障勞動者平等享有權利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應該有它的獨立性和莊嚴性,它回答了“怎么做才有價值”。這里的公共價值,就是勞動者的尊嚴,勞動者的平等權益。社評對不公現象的分析,是從事實判斷到價值判斷,是一個尋求、確定和創造公共價值的過程。
結語
英美報界流行這樣一句話,“新聞招客,評論留客。”報紙以深度見長,一份報紙除了提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以外,還能呈現一些具有深度思想的觀點,無疑是衡量報紙價值的體現,從而“留住客人”。而社論如果能從一般性質的批判監督,上升到公共價值的創造,才是報紙靈魂的體現。對于都市報的“社論”,《重慶時報》的社評以不求宏大敘事,但求公共價值,給予我們很多啟示,也有利于紙媒更好實現其價值。□
參考文獻
①②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61、45
③林耀平,《評論:為報紙注入靈魂》[J].《新聞戰線》,2006(8)
④《重慶時報》,http://www.cqti-mes.cn/
⑤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理性看 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M].人民出版社,2013:4
⑥[美]馬克·穆爾:《創造公共價值政府戰略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
此外,有的社評文章雖然沒有出現“公平正義”的詞語,但是整篇文章內容圍繞“公平正義”展開,如《產科醫生販嬰踐踏社會底線》一文,就產科醫生販賣新生嬰兒司法案件,探討背后的道德正義。《洪災“生死兩重天”背后的權責》一文,就撫順市遭遇有史以來最強暴雨洪災后,只有一橋之隔的兩個村落的財產損失情況大相徑庭的現象,對損失慘重的村落的基層干部進行批駁,認為是一種瀆職行為,不顧老百姓的利益,涉及知情權的公平問題。
從《重慶時報》社評“批評監督”的對象范圍來看,不論是政府公信力、司法道德,還是教育、就業、住房所涉及的矛盾問題,其實都是在討論一個共同的問題:怎樣看待公平正義,如何守護公平正義。可見,公平正義是貫穿整個社評的主線。
3、創造公共價值是社評的追求
最早提出“公共價值”這一概念的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資深教授馬克·穆爾(Mark H Moore),他認為公共價值是公共部門的工作對社會的有用性。而公共管理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致力于尋求、確定和創造公共價值,他們不僅要為達成授權目標而工作,還應當回答“怎么做才是有價值的”這一問題。⑥雖然媒體不是公共管理者,但不等于它不能尋求和創造公共價值。《重慶時報》將“公共價值”作為自己的追求。
社評對社會不公現象的批評監督,其實就是一種價值判斷。首先,它從事實中尋求價值,即政府和人民在關注什么;然后對事實做出判斷,包括事實真相的判斷,來龍去脈的原因判斷,誰善誰惡的道德判斷,最后以事實判斷為基礎做出價值判斷,創造公共價值。
例如《“同工同酬”改革豈能畏難而退》一文,作者首先對“同工同酬不包括福利和社會保險”這一事實進行判斷,勞動者的權益沒有得到保障,然后對這一問題進行原因判斷,是“利益集團的阻擊結果”,最后提出價值判斷,保障勞動者平等享有權利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應該有它的獨立性和莊嚴性,它回答了“怎么做才有價值”。這里的公共價值,就是勞動者的尊嚴,勞動者的平等權益。社評對不公現象的分析,是從事實判斷到價值判斷,是一個尋求、確定和創造公共價值的過程。
結語
英美報界流行這樣一句話,“新聞招客,評論留客。”報紙以深度見長,一份報紙除了提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以外,還能呈現一些具有深度思想的觀點,無疑是衡量報紙價值的體現,從而“留住客人”。而社論如果能從一般性質的批判監督,上升到公共價值的創造,才是報紙靈魂的體現。對于都市報的“社論”,《重慶時報》的社評以不求宏大敘事,但求公共價值,給予我們很多啟示,也有利于紙媒更好實現其價值。□
參考文獻
①②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61、45
③林耀平,《評論:為報紙注入靈魂》[J].《新聞戰線》,2006(8)
④《重慶時報》,http://www.cqti-mes.cn/
⑤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理性看 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M].人民出版社,2013:4
⑥[美]馬克·穆爾:《創造公共價值政府戰略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