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摘 要】近幾年來偵探懸疑類動畫逐漸火熱。本文以《名偵探柯南》為例,針對偵探類動畫的暴力內容進行內容分析與文本分析,找尋偵探類動畫的暴力內容圖景。研究發現,以《名偵探柯南》為代表的偵探懸疑類動畫,多含高曝光度與沖擊力的隱晦暴力。偵探類動畫往往呈現整個施暴過程與細節,并在暴力場景中有鼓動兒童的暗示,有著極高的模仿可能性。
【關鍵詞】媒介暴力 內容分析 動畫
動畫是用非現實拍攝手段逐格拍攝的攝像作品,它包括動畫電影和動畫電視兩種。國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動畫中普遍存在著大量暴力內容。在以往的動畫暴力研究中,研究者多選取動作類的熱血動畫作為研究對象。近幾年來,以《名偵探柯南》為代表的偵探懸疑類動畫逐漸占據了動畫排行榜的前排。有調查顯示,喜歡《名偵探柯南》的青少年人數僅次于《火影忍者》,達18.1%。①偵探懸疑類動畫往往由于其搏斗場景少、激烈程度低而被研究者忽略,那么偵探類動畫的暴力圖景究竟如何?它又是否會對兒童及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
一、研究設計及相關概念的界定
動畫片《名偵探柯南》(下文簡稱《柯南》)截止到2013年3月10日共有703集,本文選取這703集作為研究總體,N=703。由于時間與精力有限,本研究擬做一項小樣本研究,確定樣本量n=10。研究采用系統抽樣中的等距抽樣,抽樣間距K=N/n=70.3,取71。在《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法》②后面附的隨機數字表中隨機選取數字35,隨以71為抽樣間距依次抽取以下十個樣本:35、106、177、248、319、390、461、532、603、674(集數)。
內容分析中編碼表的制定極為重要,鑒于國內相關實證研究的匱乏,本研究以龍耘教授做暴力分析的編碼表為參考,③結合偵探類動畫本身的特點予以適當的修改與補充。研究設立了“暴力曝光度”這一新的指標,用“暴力細節是否展示”、“暴力是否有完整計謀”兩個維度來測量。此外,鑒于對模仿可能性的考量,研究專門設立了“兒童防護”版塊,設置問題主要圍繞動畫中兒童角色在暴力場景中的表現、相應結果及是否得到獎懲等。
以往研究針對暴力的限定標準不是很統一,筆者結合文獻梳理及研究題材的特征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暴力——運用肢體或器具,以對生物(指人、動物、超自然生物和擬人化物體)或物品構成肉體上的痛苦、傷害或損毀為目的的威脅或行為。動畫暴力——運用動畫技巧和視聽語言對上述威脅或行為過程的公開描述。④以往的研究,有的把言語威脅亦作為考察暴力內容的變量。但是,鑒于言語威脅的模糊性,本研究界定的暴力內容僅僅是行為上(肢體、武器、超能力)的威脅和傷害、或物品的損毀。
二、《名偵探柯南》的暴力內容圖景
1、暴力頻次低、強度弱
雖然動畫片一直以來都被學者們認為是暴力數量最多的文本,但是《柯南》作為偵探推理類動畫,暴力數量卻沒有達到一般動畫的普遍值。據哈佛大學公眾健康學校對1937-1999年動畫片所作一項研究結果標明:在被調查的74部G類動畫片中,平均每十分鐘就會出現一次暴力鏡頭,時長也都在2-3分鐘左右。⑤而《柯南》每集1.4個暴力場景,暴力時長1分20秒。在暴力強度方面,其暴力動作次數僅為平均每小時2.5個動作,規模以中等規模和小規模為主,其中1-2人的小規模暴力占據了71.41%。
2、靜態暴力、沖擊力強
調查顯示,雖然《柯南》暴力動作頻次少但是每一個暴力場景的持續時間長,平均每100分鐘的動畫片里,就有將近4分鐘的暴力鏡頭。《柯南》暴力場景通常是一個人為另一個人布局、設置陷阱,最后呈現方式為受害者靜態的畫面。但這絲毫不影響其暴力的刺激性,調查顯示《柯南》中的暴力畫面比較真切,雖然沒有激烈頻繁的打斗場景,但是被害人的慘狀、陰森的氛圍、具有沖擊力的圖片能產生同等的暴力效用。
3、身邊的暴力
以往的研究顯示動畫片施暴者熒屏形象英雄居多,但是對《柯南》的內容分析結果顯示,施暴者和受害者大部分為普通人,并且施暴者更傾向是朋友、同事甚至是夫妻親屬等身邊的人。這很有可能使兒童在涵化作用下產生錯覺,認為現實生活中施暴者就潛伏在自己的身邊,而對身邊人產生懷疑。尤其是生活在有暴力傾向的人身邊的兒童,更容易在“和諧”(resonance)作用下誠惶誠恐。
4、暴力曝光度高
本研究新擬定了一個測量暴力的指標——暴力曝光度,用是否展示整個施暴流程和施暴細節作為兩個測量的維度。從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柯南》中大部分的暴力是有計劃預謀的,并且在每集將近結束時,主角柯南都要詳細闡述犯罪分子的整個作案流程、施暴細節。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可以知道,兒童很容易通過模仿學習技能。⑥暴力的高曝光度,使整個作案流程和施暴細節一覽無余,更增強了兒童模仿的可能。
5、真實、非幽默
以往的很多研究都測評出動畫相對于現實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幽默性,而這種經過藝術處理的搞笑式暴力會降低刺激效果。但是《柯南》中暴力的真實性較高,均值為1.86,介于完全真實和一般真實之間。并且施暴者和受害者都為現實中的普通人,不存在任何的妖魔鬼怪,使用的藝術處理也很少。Bandura曾提出過知覺現實概念,指媒體描繪的暴力場景有多大可能性出現在現實社會。知覺現實性越高,則受眾越可能模仿、記憶和注意媒體中的暴力行為。⑦兒童相對于成人來說辨別力弱,這就更增強了兒童模仿、記憶暴力的幾率。
6、多謀殺、少懲罰
結合施暴方式和暴力性質我們可以看出,《柯南》中的暴力多體現于一方對另一方精心設計的謀殺,并且結果也都比較嚴重。而情理度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暴力是無理但是情有可原,施暴者都有人情上的理由。這很可能誘導兒童在遇到棘手的生活矛盾時,采取預謀加害的極端手段。而從施暴的結果看35.71%并沒有對施暴者的處理進行表示,而剩下的64.29%對施暴者以一定的懲罰,但也很模糊。動畫中淡化暴力的后果和它造成的傷害,會使得兒童傾向于學習動畫中的暴力內容。⑧endprint
7、“安全”的暴力
動畫片的主角少年偵探柯南,出現在大部分的暴力場景中,其表現多數情況下是,正義的挺身向前,并無任何安全防范意識。并且柯南經歷過這些暴力場景后,基本上未受到實質性的傷害。而現實生活中,每當遇到危險時,小孩子應該知道怎樣回避和尋求幫助。《柯南》會給兒童以錯覺,每當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危險情景時,他們很可能以柯南自居,挺身沖向前并以此為榮,從而忽視潛在危險對自己可能造成的傷害。
三、結論及思考
從《名偵探柯南》的暴力內容分析中筆者發現,偵探類動畫與其他動作類動畫暴力圖景有著顯著的不同。針對《名偵探柯南》的內容分析如層層剝筍,一些基本的分析顯示其暴力無論頻次、強度還是規模都很弱。但是,在基本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研究者根據深入問題考察及文本分析,發現偵探類動畫有著隱晦的暴力。這種暴力不能僅僅以動作量的多少與強度來衡量,而往往是有著高曝光度、強沖擊力的靜態暴力。動作類動畫中的暴力往往很短暫,并伴有搞笑與藝術處理,其更多的是引起兒童的攻擊性動機。而偵探類動畫的暴力具有極強的真實性與預謀性,對兒童的影響可能會更為長久而深入。并且,一般偵探類動畫都以兒童自身為主角,傳達著“暴力是安全的”、“兒童在此時應挺身而出”的暗示,兒童成為解決暴力沖突的第三方。加上暴力本身的高曝光度,大大增加了兒童模仿暴力的可能性。鑒于本研究只是針對《名偵探柯南》暴力圖景的內容分析,之后的研究可以結合內容分析結果與兒童認知行為變化進行比對。當然,對于偵探類動畫來說這種研究觀測的時間段應該更為長久。□
參考文獻
①鄧智平,《廣東青少年動畫消費調查報告》[J].《青年探索》,2007(1)
②柯惠新、沈浩:《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法》[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③龍耕:《電視與暴力:中國媒介涵化效果的實證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④龍耘、周笑非:《動畫王國中的暴力內容分析——以北京地區收視環境為例》[J].《現代傳播》,2009(3)
⑤于永麗,《日本動畫暴力研究》[D].山東大學,2009
⑥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Media effects: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Hillsdale.NJ:Lawrence Erllbaum 2001:121-153
⑦Potter,WJ.The 11 myths of media vidence,Sage,Thousand Oaks,CA:2003
⑧《解讀日本動畫暴力內容》[M].臺灣電視電話文化研究委員會,1997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endprint
7、“安全”的暴力
動畫片的主角少年偵探柯南,出現在大部分的暴力場景中,其表現多數情況下是,正義的挺身向前,并無任何安全防范意識。并且柯南經歷過這些暴力場景后,基本上未受到實質性的傷害。而現實生活中,每當遇到危險時,小孩子應該知道怎樣回避和尋求幫助。《柯南》會給兒童以錯覺,每當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危險情景時,他們很可能以柯南自居,挺身沖向前并以此為榮,從而忽視潛在危險對自己可能造成的傷害。
三、結論及思考
從《名偵探柯南》的暴力內容分析中筆者發現,偵探類動畫與其他動作類動畫暴力圖景有著顯著的不同。針對《名偵探柯南》的內容分析如層層剝筍,一些基本的分析顯示其暴力無論頻次、強度還是規模都很弱。但是,在基本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研究者根據深入問題考察及文本分析,發現偵探類動畫有著隱晦的暴力。這種暴力不能僅僅以動作量的多少與強度來衡量,而往往是有著高曝光度、強沖擊力的靜態暴力。動作類動畫中的暴力往往很短暫,并伴有搞笑與藝術處理,其更多的是引起兒童的攻擊性動機。而偵探類動畫的暴力具有極強的真實性與預謀性,對兒童的影響可能會更為長久而深入。并且,一般偵探類動畫都以兒童自身為主角,傳達著“暴力是安全的”、“兒童在此時應挺身而出”的暗示,兒童成為解決暴力沖突的第三方。加上暴力本身的高曝光度,大大增加了兒童模仿暴力的可能性。鑒于本研究只是針對《名偵探柯南》暴力圖景的內容分析,之后的研究可以結合內容分析結果與兒童認知行為變化進行比對。當然,對于偵探類動畫來說這種研究觀測的時間段應該更為長久。□
參考文獻
①鄧智平,《廣東青少年動畫消費調查報告》[J].《青年探索》,2007(1)
②柯惠新、沈浩:《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法》[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③龍耕:《電視與暴力:中國媒介涵化效果的實證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④龍耘、周笑非:《動畫王國中的暴力內容分析——以北京地區收視環境為例》[J].《現代傳播》,2009(3)
⑤于永麗,《日本動畫暴力研究》[D].山東大學,2009
⑥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Media effects: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Hillsdale.NJ:Lawrence Erllbaum 2001:121-153
⑦Potter,WJ.The 11 myths of media vidence,Sage,Thousand Oaks,CA:2003
⑧《解讀日本動畫暴力內容》[M].臺灣電視電話文化研究委員會,1997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endprint
7、“安全”的暴力
動畫片的主角少年偵探柯南,出現在大部分的暴力場景中,其表現多數情況下是,正義的挺身向前,并無任何安全防范意識。并且柯南經歷過這些暴力場景后,基本上未受到實質性的傷害。而現實生活中,每當遇到危險時,小孩子應該知道怎樣回避和尋求幫助。《柯南》會給兒童以錯覺,每當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危險情景時,他們很可能以柯南自居,挺身沖向前并以此為榮,從而忽視潛在危險對自己可能造成的傷害。
三、結論及思考
從《名偵探柯南》的暴力內容分析中筆者發現,偵探類動畫與其他動作類動畫暴力圖景有著顯著的不同。針對《名偵探柯南》的內容分析如層層剝筍,一些基本的分析顯示其暴力無論頻次、強度還是規模都很弱。但是,在基本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研究者根據深入問題考察及文本分析,發現偵探類動畫有著隱晦的暴力。這種暴力不能僅僅以動作量的多少與強度來衡量,而往往是有著高曝光度、強沖擊力的靜態暴力。動作類動畫中的暴力往往很短暫,并伴有搞笑與藝術處理,其更多的是引起兒童的攻擊性動機。而偵探類動畫的暴力具有極強的真實性與預謀性,對兒童的影響可能會更為長久而深入。并且,一般偵探類動畫都以兒童自身為主角,傳達著“暴力是安全的”、“兒童在此時應挺身而出”的暗示,兒童成為解決暴力沖突的第三方。加上暴力本身的高曝光度,大大增加了兒童模仿暴力的可能性。鑒于本研究只是針對《名偵探柯南》暴力圖景的內容分析,之后的研究可以結合內容分析結果與兒童認知行為變化進行比對。當然,對于偵探類動畫來說這種研究觀測的時間段應該更為長久。□
參考文獻
①鄧智平,《廣東青少年動畫消費調查報告》[J].《青年探索》,2007(1)
②柯惠新、沈浩:《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法》[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③龍耕:《電視與暴力:中國媒介涵化效果的實證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④龍耘、周笑非:《動畫王國中的暴力內容分析——以北京地區收視環境為例》[J].《現代傳播》,2009(3)
⑤于永麗,《日本動畫暴力研究》[D].山東大學,2009
⑥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Media effects: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Hillsdale.NJ:Lawrence Erllbaum 2001:121-153
⑦Potter,WJ.The 11 myths of media vidence,Sage,Thousand Oaks,CA:2003
⑧《解讀日本動畫暴力內容》[M].臺灣電視電話文化研究委員會,1997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