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瑩
【摘 要】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本文以《重慶晨報》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的“今日時評”版為研究對象,按照評論內容、來源及傾向性對這些評論分別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出晨報評論內容豐富、平民化等特點,并對該報時評版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重慶晨報》 新聞評論 今日時評
自1995年創刊以來,《重慶晨報》秉持著“貼近生活、服務生活、指導生活、干預生活”的辦報宗旨,發展為重慶第一都市報。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也是輿論監督、政策導向、反映公眾信息和表達自身立場的平臺。本文以晨報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今日時評”版為研究樣本,對其進行數據統計和特點分析。
一、《重慶晨報》今日時評版數據統計及分析
1、按新聞評論內容分類
本文共統計了55篇6個大類的時評。社會民生類新聞評論數量最多,占總數的33%,其次是對制度建設和政府執政類的新聞評論,分別占20%和18%。社會民生、制度建設等問題是最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晨報對于這類問題的關注既符合都市報的定位,也符合其辦報宗旨。(見圖1)
2、按照新聞評論來源分類
這55篇時評中,該報兩位評論員的時評共23篇,占總量的33%,而非專職評論員的文章有25篇,接近總量的一半。這說明民眾對熱點新聞、時政的關注增強了,對話語權也越發重視。該報給受眾提供了表達意見平臺的同時,也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見圖2)
仔細對比該報專職評論員與部分非專職評論員所寫評論可以發現,前者的眼界往往更宏觀、深刻,用詞更趨理性化,也時常旁征博引、引經據典。如該報評論員在10月22日,11月8日分別刊登的《發票標“請誰吃”難堵天價招待費漏洞》、《解決停車難,既要“節流”更要開源》等文章都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措辭精準,一針見血。對比來看,一些讀者的評論言辭較為潑辣犀利。
3、按新聞評論傾向性分類
這55篇時評按照新聞評論傾向性分類,警示建議的時評有31篇,占總量的56%,立足于負面現象的批評類時評有13篇,占24%,而態度中立和正面肯定類的時評則較少。這體現了新聞評論針砭時弊、輿論監督的功能。評論內容立足于表達觀點態度的同時,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對社會公眾進行引導。(見圖3)
二、《重慶晨報》今日時評版的特點
1、版面形式多樣、涉及領域豐富
在本文所選的研究樣本中,時評版一共有過7個欄目——晨報社評、來論、微聲音、讀者熱議、世相、漫評、民聲。前面四個最為常見。
“微聲音”把其他媒體關于熱點新聞的精彩評論傳達給受眾。10月23日開啟的“讀者熱議”則刊登讀者對該報新聞的點評,增強了新聞評論的互動性,讓讀者意見通過新聞熱線和電子郵件的方式躍然紙上。
“今日時評”版既表達了來自該報和其他媒介的意見,也傳達了民眾的聲音。有對國內重大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的釋疑解惑;也有站在公眾立場針砭時弊;還有的弘揚“真善美”,引導社會樹立正確價值取向。所選題材涵蓋社會民生、制度建設、法制建設等領域。
2、題材、角度、用語平民化
(1)選材貼近大眾。“文章合為時而著”。新聞評論是時事評論,也需要契合時宜。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對社會問題有迫切了解的需要,能從評論中獲取一些有建設性的內容,這時新聞評論的“共鳴”效應就顯現出來①。晨報評論的題材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對社會民生、制度建設等問題的關注,它為人們的生活、決策行動等提出參考意見。
(2)角度立足于民眾。該報的新聞評論站在民眾的角度分析問題。大眾傳媒作為民眾觀察社會的工具,民眾能從媒介提供的參考信息中對社會和個人的未來發展進行分析預測②。如10月18日題為《必須讓所有刁難群眾者不寒而栗》一文,作者寫道:“要徹底改變部分公務員讓人不寒而栗的印象,就必須讓所有刁難百姓者不寒而栗”、“一些公職人員之所以膽敢擺出冷臉,刁難辦事民眾,說到底,是因為知道民眾拿他們沒辦法,試想如果有一套‘誰給群眾找麻煩,自己就會有麻煩的投訴處理機制,哪個公職人員還敢怠慢辦事的民眾?”此文站在民眾的角度分析問題的要害所在,言辭犀利、一針見血。
(3)語言風格平民化。該報評論文風大眾化,貼近老百姓的閱讀習慣,通俗易懂。新聞報道、新聞評論一改過去普遍存在的呆板、空洞、官腔問題,向著鮮活易讀的方向改變③。如10月21日一篇題為《開放信息曝光,別停留在娛樂化解讀》的文中,作者使用了貼近民眾的語言:“似乎,可以查開房信息便可抓住一些官員的‘尾巴,繼而便可順藤摸瓜,找出腐敗的源頭”、“至于那些‘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說法,更像是自欺欺人。”。“尾巴”一詞比喻形象,“身正不怕影子歪”更是民間俗語,貼近大眾的閱讀習慣,體現了新聞評論語言的平民化。
新聞評論在往平民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讀者的接受程度增強了,新聞評論的現實意義也愈加明顯,真正起到了引導大眾、指導決策的作用。
3、體現了公民的參與意識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民主程度在提升,公民作為社會主體,想要獲得信息、表達自我、參與決策的意識愈發強烈。讀者的自主權得到釋放,參與新聞評論的人更多了。從事不同職業的讀者,利用專業知識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既擴大了新聞評論員的隊伍,也保證了民眾參與新聞評論的質量。如11月6日刊登的《老賴黑名單威力初顯但仍需努力》一文,一名法官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的新聞進行了評論,他闡述了此制度產生的正面效果并認為“在全國性的征信平臺仍然不是很健全的情況下,法院設立的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制度還是顯得有些勢單力薄”,鑒于此,他提出了“公布信息的渠道要更多元化”、“公布信息的面需更加廣闊”、“公布的信息要更新更準”的建議。這位法官利用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新出臺的制度進行了理性分析,提出建議,體現了社會進程中公民的參與意識。
三、對《重慶晨報》今日時評版的建議
1、擴充專職新聞評論員隊伍
在此版上發表時評的本報專職評論員只有兩位。該報可與本地高校新聞院系聯合培養專門的新聞評論人才,擴充專職評論員隊伍。
2、把握好不同傾向類評論的比例
質疑與批判意識是新聞評論應有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該報可適當調節批評、警示類評論與正面肯定類評論的比例。堅持以批評警示類評論為主,適度增加正面肯定類評論,弘揚社會正氣,樹立社會典范。
3、可在周五推出言論交鋒的版塊
對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群體有不同看法。同一新聞事件會有后續發展,呈現不同態勢,會有不同聲音出現。可在周五推出一個版塊,搜集篩選過去一周對同一熱點新聞的不同精彩評論,刊發出來。周五推出的言論交鋒版塊能讓受眾在周末閑暇之余閱讀這些精彩評論。這既使該報的評論在深度廣度力度上能有所加強,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拓寬他們的思維,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思維判斷,甚至自己去寫新聞評論,這也為該報提供了良好的評論資源。□
參考文獻
①曾麗紅,《淺析新聞評論的平民化趨勢─以南方都市報“時評”版為例》[J].《新聞與寫作》,2004(8):13
②張亞武,《小議都市報的新聞評論》[J].《大眾文藝(理論)》,2008(6):59
③劉薈萃,《都市報新聞評論平民化趨勢分析》[J].《新聞傳播》,2013(3):125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
【摘 要】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本文以《重慶晨報》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的“今日時評”版為研究對象,按照評論內容、來源及傾向性對這些評論分別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出晨報評論內容豐富、平民化等特點,并對該報時評版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重慶晨報》 新聞評論 今日時評
自1995年創刊以來,《重慶晨報》秉持著“貼近生活、服務生活、指導生活、干預生活”的辦報宗旨,發展為重慶第一都市報。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也是輿論監督、政策導向、反映公眾信息和表達自身立場的平臺。本文以晨報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今日時評”版為研究樣本,對其進行數據統計和特點分析。
一、《重慶晨報》今日時評版數據統計及分析
1、按新聞評論內容分類
本文共統計了55篇6個大類的時評。社會民生類新聞評論數量最多,占總數的33%,其次是對制度建設和政府執政類的新聞評論,分別占20%和18%。社會民生、制度建設等問題是最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晨報對于這類問題的關注既符合都市報的定位,也符合其辦報宗旨。(見圖1)
2、按照新聞評論來源分類
這55篇時評中,該報兩位評論員的時評共23篇,占總量的33%,而非專職評論員的文章有25篇,接近總量的一半。這說明民眾對熱點新聞、時政的關注增強了,對話語權也越發重視。該報給受眾提供了表達意見平臺的同時,也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見圖2)
仔細對比該報專職評論員與部分非專職評論員所寫評論可以發現,前者的眼界往往更宏觀、深刻,用詞更趨理性化,也時常旁征博引、引經據典。如該報評論員在10月22日,11月8日分別刊登的《發票標“請誰吃”難堵天價招待費漏洞》、《解決停車難,既要“節流”更要開源》等文章都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措辭精準,一針見血。對比來看,一些讀者的評論言辭較為潑辣犀利。
3、按新聞評論傾向性分類
這55篇時評按照新聞評論傾向性分類,警示建議的時評有31篇,占總量的56%,立足于負面現象的批評類時評有13篇,占24%,而態度中立和正面肯定類的時評則較少。這體現了新聞評論針砭時弊、輿論監督的功能。評論內容立足于表達觀點態度的同時,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對社會公眾進行引導。(見圖3)
二、《重慶晨報》今日時評版的特點
1、版面形式多樣、涉及領域豐富
在本文所選的研究樣本中,時評版一共有過7個欄目——晨報社評、來論、微聲音、讀者熱議、世相、漫評、民聲。前面四個最為常見。
“微聲音”把其他媒體關于熱點新聞的精彩評論傳達給受眾。10月23日開啟的“讀者熱議”則刊登讀者對該報新聞的點評,增強了新聞評論的互動性,讓讀者意見通過新聞熱線和電子郵件的方式躍然紙上。
“今日時評”版既表達了來自該報和其他媒介的意見,也傳達了民眾的聲音。有對國內重大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的釋疑解惑;也有站在公眾立場針砭時弊;還有的弘揚“真善美”,引導社會樹立正確價值取向。所選題材涵蓋社會民生、制度建設、法制建設等領域。
2、題材、角度、用語平民化
(1)選材貼近大眾。“文章合為時而著”。新聞評論是時事評論,也需要契合時宜。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對社會問題有迫切了解的需要,能從評論中獲取一些有建設性的內容,這時新聞評論的“共鳴”效應就顯現出來①。晨報評論的題材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對社會民生、制度建設等問題的關注,它為人們的生活、決策行動等提出參考意見。
(2)角度立足于民眾。該報的新聞評論站在民眾的角度分析問題。大眾傳媒作為民眾觀察社會的工具,民眾能從媒介提供的參考信息中對社會和個人的未來發展進行分析預測②。如10月18日題為《必須讓所有刁難群眾者不寒而栗》一文,作者寫道:“要徹底改變部分公務員讓人不寒而栗的印象,就必須讓所有刁難百姓者不寒而栗”、“一些公職人員之所以膽敢擺出冷臉,刁難辦事民眾,說到底,是因為知道民眾拿他們沒辦法,試想如果有一套‘誰給群眾找麻煩,自己就會有麻煩的投訴處理機制,哪個公職人員還敢怠慢辦事的民眾?”此文站在民眾的角度分析問題的要害所在,言辭犀利、一針見血。
(3)語言風格平民化。該報評論文風大眾化,貼近老百姓的閱讀習慣,通俗易懂。新聞報道、新聞評論一改過去普遍存在的呆板、空洞、官腔問題,向著鮮活易讀的方向改變③。如10月21日一篇題為《開放信息曝光,別停留在娛樂化解讀》的文中,作者使用了貼近民眾的語言:“似乎,可以查開房信息便可抓住一些官員的‘尾巴,繼而便可順藤摸瓜,找出腐敗的源頭”、“至于那些‘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說法,更像是自欺欺人。”。“尾巴”一詞比喻形象,“身正不怕影子歪”更是民間俗語,貼近大眾的閱讀習慣,體現了新聞評論語言的平民化。
新聞評論在往平民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讀者的接受程度增強了,新聞評論的現實意義也愈加明顯,真正起到了引導大眾、指導決策的作用。
3、體現了公民的參與意識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民主程度在提升,公民作為社會主體,想要獲得信息、表達自我、參與決策的意識愈發強烈。讀者的自主權得到釋放,參與新聞評論的人更多了。從事不同職業的讀者,利用專業知識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既擴大了新聞評論員的隊伍,也保證了民眾參與新聞評論的質量。如11月6日刊登的《老賴黑名單威力初顯但仍需努力》一文,一名法官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的新聞進行了評論,他闡述了此制度產生的正面效果并認為“在全國性的征信平臺仍然不是很健全的情況下,法院設立的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制度還是顯得有些勢單力薄”,鑒于此,他提出了“公布信息的渠道要更多元化”、“公布信息的面需更加廣闊”、“公布的信息要更新更準”的建議。這位法官利用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新出臺的制度進行了理性分析,提出建議,體現了社會進程中公民的參與意識。
三、對《重慶晨報》今日時評版的建議
1、擴充專職新聞評論員隊伍
在此版上發表時評的本報專職評論員只有兩位。該報可與本地高校新聞院系聯合培養專門的新聞評論人才,擴充專職評論員隊伍。
2、把握好不同傾向類評論的比例
質疑與批判意識是新聞評論應有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該報可適當調節批評、警示類評論與正面肯定類評論的比例。堅持以批評警示類評論為主,適度增加正面肯定類評論,弘揚社會正氣,樹立社會典范。
3、可在周五推出言論交鋒的版塊
對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群體有不同看法。同一新聞事件會有后續發展,呈現不同態勢,會有不同聲音出現。可在周五推出一個版塊,搜集篩選過去一周對同一熱點新聞的不同精彩評論,刊發出來。周五推出的言論交鋒版塊能讓受眾在周末閑暇之余閱讀這些精彩評論。這既使該報的評論在深度廣度力度上能有所加強,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拓寬他們的思維,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思維判斷,甚至自己去寫新聞評論,這也為該報提供了良好的評論資源。□
參考文獻
①曾麗紅,《淺析新聞評論的平民化趨勢─以南方都市報“時評”版為例》[J].《新聞與寫作》,2004(8):13
②張亞武,《小議都市報的新聞評論》[J].《大眾文藝(理論)》,2008(6):59
③劉薈萃,《都市報新聞評論平民化趨勢分析》[J].《新聞傳播》,2013(3):125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
【摘 要】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本文以《重慶晨報》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的“今日時評”版為研究對象,按照評論內容、來源及傾向性對這些評論分別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出晨報評論內容豐富、平民化等特點,并對該報時評版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重慶晨報》 新聞評論 今日時評
自1995年創刊以來,《重慶晨報》秉持著“貼近生活、服務生活、指導生活、干預生活”的辦報宗旨,發展為重慶第一都市報。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也是輿論監督、政策導向、反映公眾信息和表達自身立場的平臺。本文以晨報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今日時評”版為研究樣本,對其進行數據統計和特點分析。
一、《重慶晨報》今日時評版數據統計及分析
1、按新聞評論內容分類
本文共統計了55篇6個大類的時評。社會民生類新聞評論數量最多,占總數的33%,其次是對制度建設和政府執政類的新聞評論,分別占20%和18%。社會民生、制度建設等問題是最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晨報對于這類問題的關注既符合都市報的定位,也符合其辦報宗旨。(見圖1)
2、按照新聞評論來源分類
這55篇時評中,該報兩位評論員的時評共23篇,占總量的33%,而非專職評論員的文章有25篇,接近總量的一半。這說明民眾對熱點新聞、時政的關注增強了,對話語權也越發重視。該報給受眾提供了表達意見平臺的同時,也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見圖2)
仔細對比該報專職評論員與部分非專職評論員所寫評論可以發現,前者的眼界往往更宏觀、深刻,用詞更趨理性化,也時常旁征博引、引經據典。如該報評論員在10月22日,11月8日分別刊登的《發票標“請誰吃”難堵天價招待費漏洞》、《解決停車難,既要“節流”更要開源》等文章都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措辭精準,一針見血。對比來看,一些讀者的評論言辭較為潑辣犀利。
3、按新聞評論傾向性分類
這55篇時評按照新聞評論傾向性分類,警示建議的時評有31篇,占總量的56%,立足于負面現象的批評類時評有13篇,占24%,而態度中立和正面肯定類的時評則較少。這體現了新聞評論針砭時弊、輿論監督的功能。評論內容立足于表達觀點態度的同時,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對社會公眾進行引導。(見圖3)
二、《重慶晨報》今日時評版的特點
1、版面形式多樣、涉及領域豐富
在本文所選的研究樣本中,時評版一共有過7個欄目——晨報社評、來論、微聲音、讀者熱議、世相、漫評、民聲。前面四個最為常見。
“微聲音”把其他媒體關于熱點新聞的精彩評論傳達給受眾。10月23日開啟的“讀者熱議”則刊登讀者對該報新聞的點評,增強了新聞評論的互動性,讓讀者意見通過新聞熱線和電子郵件的方式躍然紙上。
“今日時評”版既表達了來自該報和其他媒介的意見,也傳達了民眾的聲音。有對國內重大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的釋疑解惑;也有站在公眾立場針砭時弊;還有的弘揚“真善美”,引導社會樹立正確價值取向。所選題材涵蓋社會民生、制度建設、法制建設等領域。
2、題材、角度、用語平民化
(1)選材貼近大眾。“文章合為時而著”。新聞評論是時事評論,也需要契合時宜。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對社會問題有迫切了解的需要,能從評論中獲取一些有建設性的內容,這時新聞評論的“共鳴”效應就顯現出來①。晨報評論的題材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對社會民生、制度建設等問題的關注,它為人們的生活、決策行動等提出參考意見。
(2)角度立足于民眾。該報的新聞評論站在民眾的角度分析問題。大眾傳媒作為民眾觀察社會的工具,民眾能從媒介提供的參考信息中對社會和個人的未來發展進行分析預測②。如10月18日題為《必須讓所有刁難群眾者不寒而栗》一文,作者寫道:“要徹底改變部分公務員讓人不寒而栗的印象,就必須讓所有刁難百姓者不寒而栗”、“一些公職人員之所以膽敢擺出冷臉,刁難辦事民眾,說到底,是因為知道民眾拿他們沒辦法,試想如果有一套‘誰給群眾找麻煩,自己就會有麻煩的投訴處理機制,哪個公職人員還敢怠慢辦事的民眾?”此文站在民眾的角度分析問題的要害所在,言辭犀利、一針見血。
(3)語言風格平民化。該報評論文風大眾化,貼近老百姓的閱讀習慣,通俗易懂。新聞報道、新聞評論一改過去普遍存在的呆板、空洞、官腔問題,向著鮮活易讀的方向改變③。如10月21日一篇題為《開放信息曝光,別停留在娛樂化解讀》的文中,作者使用了貼近民眾的語言:“似乎,可以查開房信息便可抓住一些官員的‘尾巴,繼而便可順藤摸瓜,找出腐敗的源頭”、“至于那些‘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說法,更像是自欺欺人。”。“尾巴”一詞比喻形象,“身正不怕影子歪”更是民間俗語,貼近大眾的閱讀習慣,體現了新聞評論語言的平民化。
新聞評論在往平民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讀者的接受程度增強了,新聞評論的現實意義也愈加明顯,真正起到了引導大眾、指導決策的作用。
3、體現了公民的參與意識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民主程度在提升,公民作為社會主體,想要獲得信息、表達自我、參與決策的意識愈發強烈。讀者的自主權得到釋放,參與新聞評論的人更多了。從事不同職業的讀者,利用專業知識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既擴大了新聞評論員的隊伍,也保證了民眾參與新聞評論的質量。如11月6日刊登的《老賴黑名單威力初顯但仍需努力》一文,一名法官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的新聞進行了評論,他闡述了此制度產生的正面效果并認為“在全國性的征信平臺仍然不是很健全的情況下,法院設立的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制度還是顯得有些勢單力薄”,鑒于此,他提出了“公布信息的渠道要更多元化”、“公布信息的面需更加廣闊”、“公布的信息要更新更準”的建議。這位法官利用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新出臺的制度進行了理性分析,提出建議,體現了社會進程中公民的參與意識。
三、對《重慶晨報》今日時評版的建議
1、擴充專職新聞評論員隊伍
在此版上發表時評的本報專職評論員只有兩位。該報可與本地高校新聞院系聯合培養專門的新聞評論人才,擴充專職評論員隊伍。
2、把握好不同傾向類評論的比例
質疑與批判意識是新聞評論應有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該報可適當調節批評、警示類評論與正面肯定類評論的比例。堅持以批評警示類評論為主,適度增加正面肯定類評論,弘揚社會正氣,樹立社會典范。
3、可在周五推出言論交鋒的版塊
對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群體有不同看法。同一新聞事件會有后續發展,呈現不同態勢,會有不同聲音出現。可在周五推出一個版塊,搜集篩選過去一周對同一熱點新聞的不同精彩評論,刊發出來。周五推出的言論交鋒版塊能讓受眾在周末閑暇之余閱讀這些精彩評論。這既使該報的評論在深度廣度力度上能有所加強,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拓寬他們的思維,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思維判斷,甚至自己去寫新聞評論,這也為該報提供了良好的評論資源。□
參考文獻
①曾麗紅,《淺析新聞評論的平民化趨勢─以南方都市報“時評”版為例》[J].《新聞與寫作》,2004(8):13
②張亞武,《小議都市報的新聞評論》[J].《大眾文藝(理論)》,2008(6):59
③劉薈萃,《都市報新聞評論平民化趨勢分析》[J].《新聞傳播》,2013(3):125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