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平
【摘 要】近年來抗日劇在各大電視臺熱播、風靡一時,而抗日劇的娛樂化傾向嚴重,抗日劇一時“泛濫成災”。抗日劇的泛濫主要表現在其數目之多和其情節之雷人。過多的行政干預、電視劇從業人員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和部分觀眾的需求是抗日劇大行其道的原因。
【關鍵詞】抗日劇 娛樂化 泛濫
近年來抗日劇作品大量涌現,對其評價褒貶不一成為時下一大熱點。抗日劇曾被看作是皆大歡喜的產品——主管領導喜歡,因為它符合主流思想;觀眾喜歡,因為它集武俠片、動作片、愛情片、青春偶像劇的元素于一身;電視臺喜歡,因為它題材安全,收視率高,能獲得巨額廣告費。隨著抗日劇的興起,抗日劇的表現形式不斷翻新,雷人劇情不斷出現,抗日劇一時惡評如潮,就連央視也批抗日劇“比誰俗,爭誰二”,一時間抗日劇四面楚歌。去年,剛組建不久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規范黃金檔電視劇播出的通知,規定明確指出要重新審查所有抗日劇,禁止播出傳奇劇、戲說劇等類型電視劇。抗日劇狂潮就此消退,然而瘋狂過后,我們不禁思考,抗日劇究竟為何會泛濫,抗日劇泛濫又是誰的過錯呢?
一、抗日“神劇”泛濫的表現
1、抗日劇之多
僅2012一年的時間里,在電視劇主管部門審批的303部近代題材電視劇中,有超過一半是革命題材,抗日劇所占百分比超過一半。僅2012一年,共150個劇組在橫店影視城拍戲,拍攝抗日題材的劇組有48個,將近占總數的三分之一。2013年初,在橫店拍攝抗日劇的劇組數目持續增加。著名編劇高滿堂感言道:“去橫店一看,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據有相關人士統計,僅2012年,在橫店影視城演員工會參加演出過的30萬群眾演員中有近60%的人扮演過“鬼子”。“橫漂”史中鵬因擅長演抗日劇而走紅,其絕技“鬼子”扮相令人捧腹。他在2012年出演的抗日劇超過30部,拌演“鬼子”的次數超過200次,最夸張的是他曾一天內被抗日英雄“打死”8次。有網友曾經調侃道:如果一人最多一天“死”8次,一部30集電視劇至少拍攝4個月。照此計算,橫店去年“消滅鬼子”接近10億,攤開來可繞地兩圈。
2、抗日劇劇情之雷人
網友曾總結抗日劇的三個雷人之處:第一是抗日劇混搭武俠劇。在抗日劇中抗日英雄擅長使用飛刀,其水平之高就連小李飛刀李尋歡也要甘拜下風、自愧不如,李尋歡的飛刀最多瞬間秒殺幾個人,但是抗日英雄能將飛刀刺入敵人的炮火瞬間消滅數百人。在《箭在弦上》中,一位中國女子在被多名日本鬼子侵犯之后居然褲子自動穿上,瞬間騰空躍起,用箭將鬼子全部射死;《抗日奇俠》更是“奇思妙想”,抗日英雄居然可以徒手將鬼子撕裂成兩半。在《利箭行動》中,抗日英雄不僅練就一身好輕功可以騰在空中打斗,其奔跑速度更是超過子彈。其劇情夸張超乎想象,不符邏輯、與歷史相差甚遠,收視率卻居高不下。第二是抗日劇和偶像劇混搭。抗日劇為了推陳出新,更邀請許多偶像派明星加入,打造青春偶像抗日劇,以吸引眾多年輕人的眼球。無論是《向著炮火前進》中頂著飛機頭耍帥的吳奇隆還是《冷風暴中》似模特走秀的朱雨辰,都讓人在打開電視機的那一剎感到十分困惑——這還是抗日劇嗎?第三是日本“鬼子”臉譜化。正如史中鵬在參加娛樂節目時的搞笑扮相一樣,日本“鬼子”在劇中通常長相丑陋,滿臉橫肉,表情猥瑣,衣冠不整,留著令人生厭的胡須,十足的草包相,他們一見到中國女人就會口水直流喊著”花姑娘”,遇到反抗者便會喊“八格牙路”,他們欺負好人的時候十分囂張兇惡,但是只要抗日英雄一出現,用不上一分鐘就會跪地求饒,倉皇逃竄。
二、抗日劇泛濫的原因
1、行政干預過多
行政干預過多是抗日劇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管理部門頻頻出臺政策限制涉案劇、古裝劇、諜戰劇等的播出減少了電視劇生產者的題材選擇空間,客觀上促進了抗日劇泛濫現象的出現。在一個正常的文化環境中,大眾娛樂產業有自我調節功能,各種說法和藝術品位會經過自發的抵觸、對話和交流達成一種多元化的自然氛圍。簡單考察一下香港、臺灣的影視環境也大致可以看出這一點。大陸的文化娛樂業是審查標準一元化,垂直管理市場。文藝審查和宣傳導向在最有力地營造抗日劇這個永恒的保險題材庫。許多影視從業人員都指出了抗日劇火爆的政策因素“據人民網報道,曾與張紀中搭檔、創作過新版《西游記》劇本的編劇高大庸直言:這個題材安全,收視又高,當然受寵。”①
電視劇從業者總結前人經驗后作出這樣的選擇實屬無奈。回顧幾年前的電視劇市場,2003年前后,涉案劇《黑洞》、《黑冰》、《重案六組》、《大雪無痕》等大受好評,收視率遙遙領先,引來眾多紛紛效仿的影視劇作品,到了2004年,廣電總局下發《電視劇審查管理規定》,并在同年規定不允許涉案劇在黃金時段播出,涉案劇從此無人問津。受新規定限制,電視劇的故事背景紛紛設定到民國和古代,于是,到了2005年,古裝劇成為電視劇界的新寵,而2006年限制古裝劇播出的新規定又把古裝劇打入冷宮,于是諜戰劇活躍于各大衛視的黃金時段,《潛伏》、《暗算》等備受追捧。很快,諜戰劇、反特劇及情感劇又遭到主管部門和專家批評。就這樣,經過一又一次的碰壁和摸索之后,電視劇從業者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抗日劇比諜戰片審批容易,比肥皂劇收視率高,比歷史劇好改編而播出沒有限定,于是紛紛投入“既有主旋律呼應,又能塞進多項形式元素的題材”——抗日劇的懷抱。
抗日劇是電視劇界公認的安全牌,而就在前不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規范黃金檔電視劇播出的通知,規定明確指出要重新審查所有抗日劇,禁止播出傳奇劇、戲說劇等類型電視劇,又讓電視從業人員好不容易找到的“安全地帶”消失了。一時間電視劇從業人員似乎找不到方向,而觀眾也在猜想下一個電視劇狂潮究竟是什么。然而,不管接下來什么類型電視劇會獨領風騷,結局不難預料,一定會陷入一個電視劇熱播、廣大電視劇從業人員紛紛效仿、管理部門禁止這樣的怪圈。
2、從業人員過度追求經濟效益endprint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電視劇不僅是愉悅廣大人民身心的文藝作品,更是電視制作人投資的明智之舉,不賺錢的電視劇作品沒人愿意投資,因此經濟效益成為電視劇制作過程中從業人員的目標。在有限的題材選擇之下,抗日劇以其審批容易通過、拍攝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的優勢贏得眾多電視劇生產者的青睞。如《抗日奇俠》、《箭在弦上》、《永不磨滅的番號》、《向著炮火前進》等劇目,在制作過程中融入武俠劇和青春偶像劇等新元素,劇情編排也加入許多賺人眼球的奇特情節,營造奇異效果,獲得利潤率高達200%—300%。巨大的經濟利益令電視劇從業者對抗日劇趨之若鶩,情有獨鐘。
3、滿足部分觀眾的需求
抗日劇之所以能風靡一時,歸根到底還是觀眾愛看。據統計,浙江衛視2012年黃金檔共播出20 部劇,其中抗日劇占50%,江蘇衛視黃金檔抗日劇占41%,山東衛視占48%。幾乎所有省級電視臺都在黃金檔播出過抗日劇。通常電視臺的采購是根據收視率和市場調查來進行的,之所以采購是因為抗日劇的收視率總體走高。尤其是在抗日劇成為熱議的話題之后,《抗日奇俠》、《箭在弦上》的雷人片段在網上點擊率激增,反而激發不少沒看過抗日神劇的人想看抗日劇;盡管觀眾也會邊看邊罵,但是客觀上提升了抗日劇的熱度。正是因為收視率居高不下,投資商能迅速收回成本,有市場就能繼續拍下去,抗日劇拍攝過多內容相近,為了突出特色,編劇只好挖空心思找新意,于是越拍越荒誕。由此可見,抗日劇的泛濫,觀眾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另一方面,電視媒體缺乏互動,觀眾只是被動選擇,在電視劇題材少、沒什么可看的情況下,觀眾才喜歡看抗日劇,如果出現大批的優秀電視劇作品讓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看抗日劇的觀眾自然會少很多。
結語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國產電視劇的制作還處于較低水平,經濟利益是拍攝電視劇的主要動力,而正是電視劇從業者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導致了電視劇質量低下,抗日劇的泛濫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只有電視劇從業者能認識到自身肩負的責任——電視劇傳播的不僅是娛樂,更是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民族的文化的反映,還關系到一個民族在全世界的形象時,他們才不會把歷史變成娛樂,把英雄變成武俠,把莊嚴和神圣變為低俗。
抗日劇泛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行政干預過多。行政手段在任何社會形態中都必不可少,而且作用大,但是行政手段的使用要適度,使用過少會造成混亂,而使用過多則會限制電視產業的發展。通過行政手段干預并不能一勞永逸,將創作權利交還給影視從業者,將選擇權利交還給觀眾,由市場來決定影視題材的生存才是長遠之計。文化評論員江德斌說,只有在創作自由的環境下,各種類型片才會競相“綻放”,觀眾的選擇余地更大,而那些粗制濫造的電視劇,在沒有收視率之后,自然就會被市場所淘汰。②□
參考文獻
①郝建,《抗日劇:走在被娛樂的路上》[J].《商周刊》,2013(7):82
②段菁菁、岳文婷,《“抗日雷劇”遭嚴查,“大快人心”》[N].《新華每日電訊》,2013-6
(作者: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