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今
【摘 要】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畬族文化旅游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著規劃滯后、畬族特色的精品項目缺乏,旅游產品檔次低、旅游業隊伍整體素質偏低,畬族特色文化旅游宣傳力度不夠等諸多問題。本文在分析其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應努力開發相關產品,突顯畬族文化旅游特色、打造品牌、重視專業人才培養、加大畬族文化旅游營銷力度等方法,弘揚畬族特色文化促進海西旅游業發展。
【關鍵詞】畬族文化 旅游 困境 出路
畬族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畬族是福建省的主體少數民族,而福建寧德市(寧德俗稱閩東)又是全國畬族主要聚居地,有畬族人口18.9萬人,占全國畬族人口的26.7%,全省畬族人口的51.6%。
在歷史的長河中,勤勞、淳樸的畬族人民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極富特色的傳統習俗,如舞蹈、盤歌、祭祀等。合著時代發展的步伐,以及地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扶持下,原本閉塞的畬族小山村與外界有了溝通,畬民謀生方式、生活習俗以及居住環境不斷發生變化,畬族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沖擊。畬語瀕臨消亡、傳統服飾失傳、畬族山歌瀕臨失傳、畬族戲劇少人問津、畬醫與畬族工藝也面臨失傳的境地,畬族傳統禮儀不斷淡化、簡化、弱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畬族村的傳統文化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陷入失傳危機,傳承更面臨嚴峻的考驗。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也是寧德市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提升期,將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環境。努力弘揚畬族特色文化,促進海西旅游大發展刻不容緩。
一、畬族文化旅游的現狀
畬族文化旅游,因其獨特的內涵,涉及歌曲,舞蹈,祭祀等多方面,既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同時又有參與性,個性化特征明顯,競爭優勢強,其發展前景是十分廣闊的,但目前也面臨著以下的困難與問題:
1、規劃滯后,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尚未形成
目前,在閩東地區,畬族旅游的開發或者是認知范圍主要集中在蕉城上金貝,福安等地,在認知層面上,對總體資源的概況、質量、深度開發價值、市場推廣等方面還缺乏科學的統計和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開發的片面性,滯后性。民眾參與度方面,畬民主要只是充當表演者,主人翁意識不夠強,基本上還未形成具備現代管理的經營機制。
2、缺少畬族特色的精品項目,旅游產品檔次低
在旅游產品的開發方面,畬族文化旅游的時間性比較明顯,產品主要集中在三月三歌會,以及相關的與傳統活動有關的時間節點,產品主要集中在欣賞歌舞,祭祀禮儀等方面,簡單來說就是看和吃,缺乏讓人過目不忘的精品,景區設置也過于單調。
3、畬族文化旅游的輻射力弱
目前畬鄉旅游業在“食、住、購、游、娛”等環節上缺乏特色。“食”方面,缺乏深度挖掘再加工,諸如畬族特色火鍋(畬語稱風爐)、游客生活中幾乎見不到的野菜等在餐桌上很少見到,有一定數量的畬民農家飯店,但其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因受原理及保存限制,不利于長時間保存,游客印象不深。“住”方面,不少畬族旅游區賓館飯店數量少,檔次低,結構不合理,一到旺季超負荷運轉,在景區很難看見富有民族特色的畬民家庭旅館。購物方面,閩東畬族旅游商品生產基地規模小而散,生產、銷售分散,主要依靠個體的“單打獨斗”,缺乏統一規劃,旅游商品主要還是集中在吃方面,缺乏個性化的標志化的產品,自然旅游業整體效益受到了影響。
4、旅游業隊伍同質化現象嚴重,畬族特色文化旅游宣傳力度不夠
在閩東畬族的旅游景區,導游主要是當地民眾,其介紹沒有很好地契合受眾的需要,造成講解同質化;沒有細分游客類型,相對應地配備中英文導游。畬族文藝表演、文化研究等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專業人才緊缺。許多新開景區、景點的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業務培訓又跟不上,難以以優質的服務為游客提供理想的旅游人際環境。
營銷方面,主要集中在口口相傳的口碑效應,多元化促銷手段還未形成氣候,畬族旅游未打造成精品品牌,很多旅游資源至今“藏在深山人未識”。促銷范圍有限,無法深入開發拓展,市場份額增長緩慢。
二、發展畬族文化旅游的對策與建議
旅游的本質是文化,文化是旅游業向前發展的生命所在,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旅游長盛不衰的靈魂。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薩維尼亞強調:“中國的旅游,現在僅僅是良好的開端,還有很大的潛力,這種潛力大部分就是民俗資源。”這一論斷說明了弘揚畬族特色文化促進海西旅游業發展是大有發展前途的。
1、凸顯畬族文化旅游的特色
特色是畬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生命線。制定旅游發展規劃時應重視畬族特色文化,合理配置旅游資源。在開發中遵循保護其特色性,凸顯其參與者,保留住鄉土情懷,重視參與性等原則,防止旅游區原生文化的庸俗化和城市化。讓畬族文化與旅游相契合,同時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聘請有關專家指導,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規劃,獻計獻策。從實際出發,立足縣情、鄉情,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突出重點。
2、弘揚發展畬族文化,打造畬族文化旅游品牌
以畬族風情旅游業為龍頭,構建畬族演藝業、會展業、工藝業、飲食業、畬藥業的產業布局。加大畬族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借畬族風情節、畬鄉“三月三”等民族節慶活動,搞好畬族文化旅游促銷。立足于畬族飲食“原始粗放、簡約樸實、健康養生”的特點,培養一批烹調手藝高超的畬菜大廚,在餐飲產品開發上,既保留個性凸顯特色同時結合現代人的養生之道,這樣的畬家菜肴必定市場前景廣闊。同時深入挖掘制作畬家食品的老手藝人的技藝,形成若干加工生產龍頭企業,依托畬鄉風情游和畬家樂,不斷擴大畬族飲食文化的知名度。借畬藥入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醫藥名錄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強畬族特色方劑的調查挖掘、搶救整理、臨床推廣、產業化開發及畬醫傳人培養工作,樹起畬醫旗幟,創立畬藥品牌,讓神奇而悠久的畬藥重煥青春。endprint
在旅游產品經營上突出畬族文化,打造精品,把風情味做濃。搜集整理涉及畬族建筑、服飾、風俗風情、山歌舞蹈、飲食等具備傳承性同時可以再加工創作,增強畬族文化發展后勁。將全國畬族文化精華集中提煉,使之成為與旅游相契合的精品。
努力營造畬族文化濃郁的民族氛圍。發展畬族文化旅游業,要做到文化傳承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要挖掘和利用有價值的畬族文化符號,改變旅游產品、服務的單一性,使其附加值更高。文化符號是物質化的文化內涵,最有交流價值的是當地百姓日常生產、生活、節慶、風俗等的表現和反映。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媒體要做好宣傳,形成思想共識,更好地弘揚和傳承畬族文化。在畬族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方面,開發新產品,使其具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在深度開發上,開發一系列具有收藏交流價值的差異化產品,拓展其外延,如飲食,可開發畬族的茶文化、酒文化、畬鄉風味小吃等;參與性方面,要強調集體參與力度,增加游客娛樂性和畬族風情的直接體驗,以此大力營造民族文化的氛圍。
3、重視畬族文化旅游的人才培養
培養符合畬族旅游發展的個性化人才。目前,畬族地區旅游業的經營管理中、導游和演藝人才相對缺乏,如中英文導游、畬族文藝表演、畬族歷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緊缺。營造畬族旅游文化專業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機制,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隊伍,為畬族旅游文化產業提供有力支撐。
人才培養方面,采取內挖和外學兩種方式,內挖指向老藝人學習,外學是指與高校合作,建立不同類型的培養、培訓基地。引進急需人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環境和機制。
4、以畬族民俗節慶活動為契機,整合營銷宣傳
改變過于依賴口口相傳吸引客人的傳統方式,與時俱進地把宣傳促銷和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產品設計與創新等結合起來。在研究游客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運用不同媒體開展不同內容的宣傳,樹立畬族文化旅游的形象,提高畬族風情旅游品牌的知名度。重視品牌形象的設計和包裝,采取各種形式,以簡潔、直觀、生動的語言和圖案反映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個性魅力,以增強畬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利用廣告、貿易洽談展銷會、信息網絡等常規手段進行促銷。借外地有實力的旅行社推銷旅游線路,讓利促銷。
組建畬族文化旅游的顧問組織,邀請作家、藝術家、有關專家和社會名流到畬鄉體驗生活、考察調研,從而提高促銷效益,增加文化積淀。
精心辦好重點畬族民俗節慶活動,目前閩東畬族已經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節會,如三月三歌會。民俗節慶活動具有強大的人群聚集效應,因此是對外展現自身特色的好機會,對內也增強了傳承的動力。由于這些活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群眾參與面較廣,媒體關注度也高、自然是促銷畬族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機會。從各地舉辦畬族民俗節慶活動的實踐看,要成功舉辦一次民俗節慶活動,首先是要保持和弘揚原生態的民族文化,不宜人為地加以現代化或隨意進行附加,不能急功近利,為了經濟效益而擅自增加一些不合適的項目。找準畬族節慶與旅游業的結合點,同時與營銷尤其是品牌營銷聯系在一起,使民俗節慶成為旅游活動的亮點,使參與活動的外地人成為旅游者。
源遠流長的畬族特色文化,是發展海西旅游產業的一筆巨大無形資產和個性化品牌,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優美的自然生態為發展旅游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現實條件。畬族文化資源不僅可開發出專項的旅游產品,也可作為普遍性的一種旅游資源,用于其它旅游產品的配套、旅游環境的營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積極弘揚畬族傳統文化,努力提高旅游文化產業競爭能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體系,實現旅游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基金項目:寧德師范學院科研資助課題,項目編號:2010305】
參考文獻
①藍炯熹,《清代福建畬族山區的社會治理》[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②林嵐,《閩東畬族旅游“文化圈”的重建構想》[J].《福建地理》,2002(3)
③《畬族簡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④郭志超,《畬族文化發展:經驗與戰略》[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作者:福建寧德師范學院副教授)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