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曉云
根據2011版 《語文課程標準》在習作教學建議中的要求,對于習作教學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如何提高習作教學的實效性,讓習作成為孩子的一種需要,是我們從教者面臨的嚴峻考驗。
當下,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寫作文,一到作文課就愁眉苦臉,抓耳撓腮。學生害怕寫作文是因為他們缺乏興趣,或是缺少生活體悟或是由于詞匯量的匱乏而感到無話可寫。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家長也煞費苦心,找輔導班補習,強迫孩子大量的讀作文書,結果效果也不是很明顯。難道作文真是一根難啃的骨頭?
葉圣陶老先生告訴我們,寫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兒,艱難的事兒。文章的材料是經驗和意思,文章的依據是語言。只要有經驗和意思,只要會說話,再加上能識字會寫字,這就能夠寫文章了。豈不是尋常不過容易不過的事兒?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晝夜不息。
語文的核心價值就是學會習文,有人說學語文是一件幸福的事兒,我說寫作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兒。如何讓寫作成為一種幸福呢?
一、學會激趣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可見興趣的重要性。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許多杰出人物的成才經歷告訴我們:興趣是一種靈動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來。如何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呢?鼓勵學生,提高他們創作的積極性,選出作文佳作或片段,張貼于墻報上;改變命題方式,少畫條條框框,讓學生根據習作要求自由選材,自主習作;創設情境,可以通過一次小手工或小游戲,加強片段練習,化解作文難度;激發熱情,培養習慣,抒發情感。小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任重而道遠,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二、學會觀察
觀察在字典中的解釋是看,怎么看,看什么。眼睛、耳朵等多種感覺器官聯合起來接受信息。這就需要觀察者在觀察時不可三心二意。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于某一事物,好奇心又強,在觀察時不夠專心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打擾,而對那些本應該仔細觀察的事物反倒置若罔聞,達不到預設的效果。其實習作素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認真記錄身邊的人、事和物,教師正確引導他們走進生活、體驗生活,相信孩子們會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寫作沖動。因此,要使學生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師必須教給學生觀察方法,調動其觀察興趣,同時注意做好取材、構思等方面的引導。例如觀察人物,可通過描摹人物的相貌、衣著、神態和語言進行觀察,刻畫人物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寫出人物的與眾不同;如觀察植物,可先看整體的形狀特征、再看顏色、枝葉的細部特征及生長環境等,最后安排好寫作順序。如觀察動物,不僅要看整體,還要看每部分的樣子。要仔細看它的頭部、身體、尾部、毛色、四肢是什么樣的,形狀、特點、顏色是什么樣的;看它的生活習性,怎樣吃食,怎樣睡覺;看它的趣事,如小貓如何玩線團。
我們要留心觀察,用心體悟,靈活引導,就會自然地生成我們寫作的素材,激起寫作熱情。記得一次語文課,我走進教室準備上課,發現教室里亂哄哄的,隨即我維持好班級秩序并找班長了解了情況:原來是一位男同學因上課回座位不小心撞掉了另一位同學的文具盒,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吵了起來,各不相讓。同學們有的在勸解,有的在起哄。于是我抓住時機,讓同學們把剛才發生的“小插曲”一五一十地寫清楚,寫具體,孩子們沙沙沙地寫了起來,從《爭吵》到《風波》,孩子們在激情滿懷中快樂作文。
學生的生活除了學校生活,還有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和新奇熱鬧的社會生活,只要稍加留意,生活中的美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三、學會閱讀
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可以增長知識,豐富見聞。同時可以借鑒別人的寫作方法,是間接獲得寫作素材的途徑。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多讀能讓思想鮮活才思不竭,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遠博的知識在于日積月累。寫作要行萬里路還要讀萬卷書。寫好文章不多讀好書是不行的,讀一本好書猶如經受一次精神滋養,豁然開朗。因此要指導學生有選擇地閱讀,張之洞曾經說過:讀書不得要領,勞而無功。語文課要求教師在“讀”字上下功夫,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使之懂得讀書方法,然后讓學生利用課上學到的讀書方法去指導課外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從閱讀中獲得審美體驗,享受審美樂趣。
1、精讀
就是抓住重點詞、句、段,認真地閱讀,仔細地感受,從作者的文章結構,感情基調中,體會作者寫作方法、寫作目的,有時還要體會編者在選編這篇文章的目的等。這種讀書方法適合于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如在學習《尊嚴》一文時,我注意讓學生透過哈默的外貌、語言及動作的描寫,了解他的性格特征,體會文章的主題思想。學以致用,讓學生自讀類似課文,把學到的讀書方法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去。
2、瀏覽
即對所讀的課文根據實際需要或自己的興趣,把不想讀或簡略的內容跳過去,了解內容大意。
3、摘抄
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格言警句、好詞佳句摘抄下來,收集進自己的素材積累本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豐厚的素材。平時不用的報刊雜志,將其中的好句,佳段剪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讀與思,相輔相成。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學著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進行閱讀反思和批判。總之讀書要做到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4、摘讀
是根據學生的個人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籍,以便增加知識儲備。如學習了《蟋蟀的住宅》一課,學生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昆蟲生命與生活習慣中的更多秘密,就會有目的地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一書,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endprint
四、學會說話
說,即寫前指導學生構思文章、口頭表述。根據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提出的要求,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因此在具體教學中,口語交際活動應在具體的情景中進行,貼近學生生活,教師無需作大量的解說,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口語交際活動。如教學《中彩那天》,我這樣設計:讓學生分別扮演兒子、爸爸和媽媽,表演中彩后一家人對汽車是留還是還的情境進行口語交際,扮演父親的學生憨厚,耿直,在金錢和道德面前毅然做出了“以誠待人”的抉擇;扮演母親的學生就像一位慈愛的母親,支持丈夫的選擇,耐心地安慰扮演兒子的學生;扮演兒子的學生真像一個不知情的孩子,先是埋怨父親,到最后支持父親。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孩子情緒高昂,主動愉快地交際,同時對文章內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第二節課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例,寫一篇關于“以誠待人”的小練筆,讓學生有方向可尋,有話可說。
五、學會習文
文章重點在寫上,多寫多練,熟能生巧。契科夫說過:寫,只有寫,你才會寫。葉圣陶老先生說過:作文就是寫話,就是把嘴巴的勞動轉移到筆上。引導學生在寫作前將所構思的文章框架,按一定的條理寫出來。要求學生寫完后,至少要讀三遍,確定好題目(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注意改正錯別字和標點符號,注意遣詞造句的準確性、修改病句、注意事例是否寫具體等。作文也是一門藝術,寫法要講,悟性也要有,寫和悟相得益彰。在習作過程中,讓學生運用學過或常用的表現手法(前后照應,正面側面描寫,托物言志等),出示例文讓學生欣賞,通過具體的范文學法,悟法,在每次寫作過程中,使學生都有所獲。
六、學會修改
在一般的習作教學中,教師重視習作前的指導,而忽略了習作后的修改。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曹雪芹寫《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魯迅說過:“作文沒有什么秘訣,要說有,那就是多寫多修改。”可見文章修改的重要性。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領會琢磨、修改。從立意,語言特點、材料、手法結構等諸方面進行修改,每次習作草稿或讓學生自己修改,或同學相互修改,推薦有特色的習作,并說明推薦理由,老師抽查,選擇有代表性的習作作為范文,好的部分給予鼓勵,不足的師生集體指正修改。在批改時,要先教給學生修改方法和符號,出示修改要求,讓學生邊讀邊修改,使學生了解自己習作的優點和缺點,總結習作教學的經驗,及時改進教學,也可以搜集素材,為習作講評作好準備。
作文就是做人,是孩子思想的一種反映,它記錄著孩子們的心聲,它流淌著孩子們的真情。孩子們在作文中懲惡揚善,在作文過程中不斷審視自己,鞭策自己,正確定位自己的價值觀,把握好自己的前進方向。
興趣的培養,有序的觀察,閱讀的積累,先進的理念,扎實的教學,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去寫,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愛上作文,讓一顆顆童心在作文世界里自由徜徉,綻放異彩。□
(作者單位:長豐縣下塘中心學校)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