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倩
【摘 要】本文在闡釋中美兩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相關概念的基礎上,以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新聞發言人為例,比較兩國新聞發言人的個性特征與話語風格。
【關鍵詞】新聞發言人 個性特征 話語風格
在中國,新聞發言人是黨和政府的代言人,是有別于新聞媒體的、特殊的、最直接的政府喉舌,是黨和政府、新聞傳媒以及人民群眾之間互相溝通的一座重要橋梁①。美國學者格倫·布魯姆在其所著的《有效的公共關系》中則認為新聞發言人是政府公共關系活動的主體之一,這些公共關系活動常常包含在公共事務、公共信息或公共傳播中。②
如此看來,從根本上說,中美的新聞發言人都是政府的代言人,其職責都是在政府和公眾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實現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代表的都是政府形象。美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出現于19世紀初,可以說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而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出現晚了一個多世紀,雖然發展很快,但是不管從制度的完善性來看,或是從新聞發言人自身的素質來看,中美兩國存在的差異很大。因此,基于中美新聞發言人在傳播的方式和目的沒有什么不同的前提下,由于國情不同、社會制度差異和文化歷史的差異,在發布新聞時中外發言人表現出的區別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對中國來說,隨著市場經濟社會的到來,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公眾對于政務公開的要求日益提高。對于政務的知情權要求,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來。傳播技術手段的擴增,傳播速度的加快,使得政府、組織與公共關系之間的關系在信息傳遞上產生摩擦,這就必須以一種更好的形式來協調政府的公共關系。新聞發布會這種形式也越來越成為協調政府公共關系的比較好的形式。對美國來說,新聞發布會已經成為很常見的一種形式,成為人們獲知政府決策的渠道,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對于新聞發布會的質量、新聞發言人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1年“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發生26小時之后,官方新聞發布會在溫州舉行。當王勇平被問到“為何救援宣告結束后仍發現一名生還兒童”時,他稱:“這只能說是生命的奇跡”。之后,當被問到為何要掩埋車頭時,王勇平又說出了另一句話,“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這句話一度成為網絡熱門語言,從這句話至少可以看出三點:一是此發言人專業知識的缺乏。由于現場沒有專業人士,他只能根據別人的判斷做出非官方且有主觀推測的解釋,而作為鐵道部的新聞發言人,應該對“掩埋車頭”之類的緊急情況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雖然新聞發言人作為獨立的個人,不可避免地會有個性流露,但優秀的新聞發言人不會過分或強調自己的個性,而是從黨、國家和社會的大局出發,準確的傳達黨或政府的立場。在他們的發言中,主語往往是“我們”。除了必要的斡旋和回避外,以“我”為主語的表態極其罕見,更不能說出“我個人認為”之類的話。同時,在語言表達上,新聞發言人要盡可能避免出現明確彰顯個人能力的表述。但這并不妨礙新聞發言人有自己個性化的語言風格。③第三,是語氣中包含的冷漠,在這樣重大的事件發生后,公眾、媒體急切地想掌握最新鮮的后續報道、救援情況、事件起因等,發言人在向公眾匯報最新進展的同時,作為一個“人”也應該體現出自身的情感,這種情感不是“表演”出的,而是作為新聞發言人、或者說作為一名公民該有的,作為一名新聞發言人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情感,更應該表現出其供職單位的情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史安斌這樣評價王勇平的表現:“應該說在當時的輿論氛圍下,一個新聞發言人能夠不回避,能夠坦然面對記者前所未有的逼問,沒有怒發沖冠離席而去,已經相當不錯了。然而由于缺乏媒體的從業經驗和傳播素養,也犯了一個資深發言人不該犯的低級錯誤,沒有體現發言人在媒體和公眾之間的橋梁作用。”他的這一席話反映出新聞發言人在中國的困境——如果說不回避問題都是值得稱贊的話,那么中國的新聞發言人除了作為政府的“發聲工具”外,還有什么作用呢?
筆者認為,中國的新聞發言人目前還不需要“個性”。語言或者人格上的個性都是在牢固的基礎上發展的,新聞發言人的真正問題不是有沒有個性,而是其是否回歸了制度所規定的職責本位。但凡新聞發布會,發言人的工作無非兩項,即發布消息和回答提問。而既然誕生于政務公開的原則之下,那么在任何一個新聞發言人那里,面對受眾,真誠才是他最有力的武器。是否真誠,足以決定新聞發言人乃至整個制度的姿態。
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我國的專職新聞發言人不多,且新聞發言人基本上是由各部門的負責人或代表擔任,他們一般對政府部門和團體組織工作較為熟悉,但缺少與媒體打交道的經驗,不懂得媒體的需要,在新聞發布技巧和如何處理與記者的關系上尚顯稚嫩。④作為政府信息傳播者,新聞發言人雖然是一個獨立的機構或崗位,但缺乏對這個角色的自我認同和對它所應承擔責任的理性自覺,久而久之,新聞發言人就會懈怠,政府新聞發布機構的功能就會退化,其結果是又退回到了從前的老路上去。⑤
2012年8月28日,美國國務院新聞發言人維多利亞·紐蘭(Victoria Nuland)2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談及釣魚島問題時,將釣魚島稱為“尖閣諸島”,即日本當局對釣魚島及其周邊附屬島嶼的稱謂。紐蘭自2011年5月27日起接任美國國務院新聞發言人,在數十年的從政生涯中,她有足夠的發布經驗,是經驗老道的新聞發言人。此記者會中,中國記者冉維對紐蘭的6個追問讓她陷入了“恐慌”與尷尬,提問的過程如下:
冉維:美國到底對于釣魚島的英文稱呼是什么?是釣魚島中文的拼音(Diaoyu)呢,還是日本的尖閣諸島(Senkakus)的發音呢,還是兩個皆可?
紐蘭:嗯,這個問題比較復雜,請等一下,我查一下我的“作弊小抄”……(一分鐘左右比較尷尬的靜寂后)美國對釣魚島的英文官方名稱是它的日文發音Senkakus……嗯,我們在這一問題上不持立場。
冉維:美國同時又說,《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這兩個立場是否矛盾?endprint
紐蘭:這是因為釣魚島在作為沖繩的一部分被美國歸還后,就處于日本管轄之下。
(經過隨后互不相讓同時搶著說話后,停頓大約5秒鐘。)
冉維:美國到底是否認為釣魚島是日本領土?
紐蘭:我們在這一問題上不持立場。
冉維:美國是否認為釣魚島處于日本管轄之下?
紐蘭:下一個,下一個……
筆者從紐蘭的略顯急躁的回答中分析出美國新聞發言人的個性特征和話語風格。第一,政治立場非常確定,紐蘭并沒有帶著自己的立場或者觀點去發表言論,她所有的言論都是為自己的主人——總統服務的。哪怕觀點或立場本身有多么站不住腳,哪怕她自己對此其實也是心知肚明,她還是必須站穩立場。雖然她的回答顯得很慌亂,邏輯上她的回答漏洞百出,甚至讓人懷疑她的專業能力,但是至少至始至終她都沒有“失職”。第二,善于制造幽默效果、控制議程和氣氛。冉維的第一個問題就難倒了這位新聞發言人,但是她能在那么緊張的情況下,用“作弊小抄”這樣較為幽默的語言調控尷尬的氣氛。可以說,充分利用人際傳播手段,善于控制發布會的進程和氣氛,也是對新聞發言人的基本要求。第三,不說大話、套話,紐蘭作為一名有豐富經驗的發言人,在這場“交鋒”中雖然沒有出彩的表現,但是至少沒有說“廢話”、“空話”。而且筆者了解到,發布會結束后紐蘭讓助理主動和冉維聯絡,愿意進一步答疑,這顯示出了美國新聞發言人的氣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政府新聞發言人就扮演著具有議程設置功能的“把關人”(gatekeeper)這個角色,新聞發言人制度中,政府作為掌握主要信息源的信息提供者,實際上已經將“把關”放在了媒介組織之前。在現代社會,政府掌握著大量的社會信息,政府新聞發言人在進行新聞發布時,實際將“把關”把在了媒介組織之前。“把關人”有兩種性質的行為,即信息疏導和信息抑制。“把關人具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傳播行為,一是抑制行為,即不允許某些信息進入傳播渠道,或使某些已經進入傳播渠道的信息停止流動;二是疏導行為,即讓另一些信息進入傳播渠道。”⑥美國政府實行的是信息疏導,在關鍵時刻,這種方式往往能夠有效地化解矛盾,渡過危機。從西方國家的實踐來看,新聞發言人制度就是一種有限的信息源,作為一種潤滑油,協調政府和媒體以及公眾之間的關系。同時,在此基礎上隱蔽地引導輿論。⑦而中國實行的是信息抑制,雖然在對內和對外的新聞發布活動中,這種方式多次令政府陷入被動的尷尬境地,但是歷史還在反復地重演。另一方面,媒體是新聞發布中的特殊受眾,當政府新聞發言人對公眾關心的重要信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時,媒介和發言人實際上形成博弈關系。□
參考文獻
①杜江:《新聞發言人理論與實務》[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38-43
②[美]格倫·布魯姆 等著,《有效的公共關系》[M].華夏出版社,2002:410
③陸璐、顏彥:《應對新聞媒體方法與技巧》[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
④靖鳴、劉建明:《實用新聞發布學》[M].新華出版社,2009:108
⑤程曼麗,《新聞發言人亮相是政府信息傳播系統建立的開端》[J].《新聞與寫作》,2005(5):20
⑥宋林飛:《社會傳播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05
⑦曹越,《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歷史與現狀》[J].《新聞記者》,2003(7)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