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摘 要】在社會新聞報道中,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報道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其策劃和議題建構同樣傳達著不同的價值判斷。本文以2013年12月3日“老外撞大媽”事件為例,探討網絡媒體及傳統媒體關于“大媽”這一形象的構建和報道異同。
【關鍵詞】社會新聞 新聞框架 刻板印象
從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一生奉獻家庭的主婦們的標簽到缺乏公德心貪小便宜的負面形象,2013年“大媽”們成為輿論調侃的對象。“大媽”這一形象在新聞報道中是如何被構建的?在有關“大媽”的形象呈現與議題框架等方面,新聞報道有哪些特征?不同性質的媒體的“大媽”形象呈現有何不同?
按其字面含義,“大媽”本是對年長婦女的尊稱,她們年齡在50-60歲左右,雖不愁生計但需要人們給予更多精神層面的關照。然而,2013年“大媽”以負面形象意外走出國門,她們被貼上了“愛占小便宜、缺乏公德”的標簽。本是對瘋狂搶購黃金的中國民眾的一種諷刺與調侃,但是隨著“大媽”擾民跳廣場舞、在加拿大飛機上大聲吵鬧等一些不文明現象的出現,一時間“大媽”成了廣受詬病的詞。網上甚至傳聞“Dama(大媽)”有望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
廣場舞實在擾民,在公共場合大聲吵鬧也的確有失形象,但“大媽”的形象是否真的如媒體所呈現的這般不堪?在媒體盤點2013十大逆轉新聞中,“北京老外撞大媽”因其在一天內逆轉登首。筆者以“北京老外撞大媽”事件為例,采用新聞框架理論,分析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在這一事件中是如何構建“大媽”形象的。
新聞框架是指記者或編輯在處理信息時,基于整體的思想和意義的架構,選擇一些信息傳播而排除另一些信息,進而影響公眾輿論和對事件的理解。在理論上強調框架構建的過程與動態,主要分為文本、文本結構以及文本的接受。本文從文本的范疇,以內容分析法解析媒體構建的“大媽”這一特定的社會群體形象。
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在進行文本制作同時,也傳遞著其價值取向,背后體現了不同類型媒體對于新聞職業理念的不同認知。在這起關于“老外扶人反遭訛詐”的烏龍事件中,新媒體差不多集體中招。央視網、鳳凰網等媒體官方微博,都轉發了開始那條描述“外國小伙扶人反遭訛詐”的微博。筆者研究了在本次事件傳播中,相對重要的兩個新浪微博ID@鳳凰網及@央視新聞關于這一議題的報道。2013年12月3日,@鳳凰網作為率先報道此事件的媒體之一,選擇了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旗下國際在線網站的供稿,直接引用了現場圖片的李姓攝影者未經證實的描述,將標題細化為“老外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衣服被抓爛”。當@鳳凰網這樣的市場化媒體微博賬號將概括事件為“遭訛詐”之時,@央視新聞則在事件前面加了個“疑”字。該新聞點擊率直線飆升,并逐漸成為“頭條新聞”。隨后,包括新華網、@人民網在內幾乎所有網絡媒體均報道了此事,且矛頭直指中國“大媽”。3日午前,@鳳凰網再度發布獨家消息《“老外扶中年女遭訛”獨家追蹤:女子確被撞到并受傷》,證實確實發生了刮碰。次日,《新京報》將封面中心位置留給了那位大媽抱住外國小伙大腿和事后擦拭委屈淚水的圖片,發表了題為《“老外撞大媽”不應貼那么多標簽》的評論,反思當下輿論對“老人摔倒”的過度消費。這家北京本地報紙的采訪被各門戶網站轉載,其他媒體更改口徑,至此事件開始逆轉。或許,正是由于傳統媒體時效性不及新媒體,《新京報》得以在事件逆轉后從多角度還原真相。除了照片的拍攝者,他們還采訪了更多的目擊者,聽取了當事人、撞人老外及警方的態度,揭露老外撞人后罵人的事實,不僅擴大了新聞源,在報道傾向上也更加理性客觀。網民們從開始的一邊倒,到后來的逐步中立,伴隨著更多信息被披露,特別是后來現場視頻的曝光,很多人逐漸改變了看法。
為什么網絡媒體如此熱衷“抹黑”“大媽”們呢?問題首先出在新聞源上,最初報道者李先生事后發現“自己的一些比較溫和的話不知道被誰在言辭上改動得比較激烈”。而率先發布和轉載這條新聞的記者并沒有客觀的引用李先生的描述,反而是將自己預設的立場嵌入到新聞標題中,“扶大媽反遭訛詐”只是記者的想象,但當這種想象變成新聞標題時,已經設置了議題,人們只會被這個傾向性很明顯的標題牽著鼻子走,而缺乏顛覆“標題黨”誤導的獨立判斷能力。這條新聞的沖突性、故事性符合一些媒體對“新聞價值”的判定,因此不加核實就立刻轉發和評論。
同時,筆者又對以上兩家媒體在社會新聞報道中的文本進行了研究。在文本選擇上,在“新浪微博”上進行高級搜索,以“大媽”作為關鍵詞,ID為“央視新聞”和“鳳凰網”,對事件范圍限定在開通微博以來至2014年1月8日,對報道內容設定為“社會新聞”。上表是使用goseeker抓取的@鳳凰網及@央視新聞開通微博以來發布的79條有關“大媽”這一形象的報道。
在表中我們發現@鳳凰網及@央視新聞對大媽形象的正面、負面及中性的報道量分別為11條、5條、60條。經過媒體們如此引導,“大媽”這一邊緣群體往往被“他者化”、“污名化”甚至被“妖魔化”。
在詞頻分析工具的幫助下,筆者還統計出了鳳凰網及央視新聞有關“大媽”報道的10個高頻詞匯:廣場21次、停車10次、跳舞10次、老外9次、醉酒8次、制服8次、騙子8次、馬路7次、后果7次、孩子6次。如果對時下一些媒體眼中的“大媽”作解釋,可能會是——搶鹽搶黃金愛貪小便宜的大媽、跳廣場舞“被潑糞”的大媽、公共場所缺失公德心的大媽……在媒體有意或無意的議程設置中“成功”引導了大眾的情感。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新浪微博關于“大媽”的情感調查中竟然有81%的微博帶有“憤怒情緒”,由此可見出現大媽被冤訛老外事件也就不足為奇。
本文勾勒了當下“大媽”新聞報道的框架:在主流的新聞報道中,本來就少之又少的“大媽”議題以“愛貪小便宜搶黃金、跳廣場舞擾民、故意碰瓷”等負面題材居多,而與國家發展、政策等被主流社會認可的有價值的題材很少。這些題材話語敘事模式是:大媽是社會問題的施動者或受動者;大媽勤勞勇敢、忠誠對待家庭;大媽在社會中遭受了不平等的對待。在“報道傾向”方面,媒體對大媽形象的“正面”、“負面”及“中性”的報道和強調分別為15%、75%、10%。
同時,在報道議題框架方面,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也存在差異。網絡媒體充斥著更多未經證實的報道,無論正面新聞還是負面新聞都“有聞必報”,這體現了網絡媒體為受眾提供簡單的“新聞快餐”來迎合讀者獵奇心理以獲取發行量或點擊率的市場目的;與網絡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在新聞的發布、更新的及時性方面略遜色,更側重于事后充分采訪調研后的更全面深刻的報道,在事件的高度、廣度方面有新媒體難以企及的后發優勢。
在新華網評選的2013十大逆轉新聞中北京老外撞大媽登首,事件在24小時之內的逆轉也再次警示媒體,要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堅守新聞職業道德。同時,在被媒體設置的議題包圍時,受眾也應該保持頭腦清醒,避免在沸沸揚揚的輿論中回避對更具價值問題的關注,成為被支配的烏合之眾。□
參考文獻
①劉澤江,《新聞框架理論探析》[J].《大學時代》,2006(3):24-25
②李瑞芳,《框架與新聞文本之建構》[D].江西師范大學,2007
③張田,《媒介女性形象刻板印象之成因探微》[J].《學術交流》,2009(5):136-139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
【摘 要】在社會新聞報道中,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報道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其策劃和議題建構同樣傳達著不同的價值判斷。本文以2013年12月3日“老外撞大媽”事件為例,探討網絡媒體及傳統媒體關于“大媽”這一形象的構建和報道異同。
【關鍵詞】社會新聞 新聞框架 刻板印象
從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一生奉獻家庭的主婦們的標簽到缺乏公德心貪小便宜的負面形象,2013年“大媽”們成為輿論調侃的對象。“大媽”這一形象在新聞報道中是如何被構建的?在有關“大媽”的形象呈現與議題框架等方面,新聞報道有哪些特征?不同性質的媒體的“大媽”形象呈現有何不同?
按其字面含義,“大媽”本是對年長婦女的尊稱,她們年齡在50-60歲左右,雖不愁生計但需要人們給予更多精神層面的關照。然而,2013年“大媽”以負面形象意外走出國門,她們被貼上了“愛占小便宜、缺乏公德”的標簽。本是對瘋狂搶購黃金的中國民眾的一種諷刺與調侃,但是隨著“大媽”擾民跳廣場舞、在加拿大飛機上大聲吵鬧等一些不文明現象的出現,一時間“大媽”成了廣受詬病的詞。網上甚至傳聞“Dama(大媽)”有望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
廣場舞實在擾民,在公共場合大聲吵鬧也的確有失形象,但“大媽”的形象是否真的如媒體所呈現的這般不堪?在媒體盤點2013十大逆轉新聞中,“北京老外撞大媽”因其在一天內逆轉登首。筆者以“北京老外撞大媽”事件為例,采用新聞框架理論,分析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在這一事件中是如何構建“大媽”形象的。
新聞框架是指記者或編輯在處理信息時,基于整體的思想和意義的架構,選擇一些信息傳播而排除另一些信息,進而影響公眾輿論和對事件的理解。在理論上強調框架構建的過程與動態,主要分為文本、文本結構以及文本的接受。本文從文本的范疇,以內容分析法解析媒體構建的“大媽”這一特定的社會群體形象。
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在進行文本制作同時,也傳遞著其價值取向,背后體現了不同類型媒體對于新聞職業理念的不同認知。在這起關于“老外扶人反遭訛詐”的烏龍事件中,新媒體差不多集體中招。央視網、鳳凰網等媒體官方微博,都轉發了開始那條描述“外國小伙扶人反遭訛詐”的微博。筆者研究了在本次事件傳播中,相對重要的兩個新浪微博ID@鳳凰網及@央視新聞關于這一議題的報道。2013年12月3日,@鳳凰網作為率先報道此事件的媒體之一,選擇了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旗下國際在線網站的供稿,直接引用了現場圖片的李姓攝影者未經證實的描述,將標題細化為“老外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衣服被抓爛”。當@鳳凰網這樣的市場化媒體微博賬號將概括事件為“遭訛詐”之時,@央視新聞則在事件前面加了個“疑”字。該新聞點擊率直線飆升,并逐漸成為“頭條新聞”。隨后,包括新華網、@人民網在內幾乎所有網絡媒體均報道了此事,且矛頭直指中國“大媽”。3日午前,@鳳凰網再度發布獨家消息《“老外扶中年女遭訛”獨家追蹤:女子確被撞到并受傷》,證實確實發生了刮碰。次日,《新京報》將封面中心位置留給了那位大媽抱住外國小伙大腿和事后擦拭委屈淚水的圖片,發表了題為《“老外撞大媽”不應貼那么多標簽》的評論,反思當下輿論對“老人摔倒”的過度消費。這家北京本地報紙的采訪被各門戶網站轉載,其他媒體更改口徑,至此事件開始逆轉。或許,正是由于傳統媒體時效性不及新媒體,《新京報》得以在事件逆轉后從多角度還原真相。除了照片的拍攝者,他們還采訪了更多的目擊者,聽取了當事人、撞人老外及警方的態度,揭露老外撞人后罵人的事實,不僅擴大了新聞源,在報道傾向上也更加理性客觀。網民們從開始的一邊倒,到后來的逐步中立,伴隨著更多信息被披露,特別是后來現場視頻的曝光,很多人逐漸改變了看法。
為什么網絡媒體如此熱衷“抹黑”“大媽”們呢?問題首先出在新聞源上,最初報道者李先生事后發現“自己的一些比較溫和的話不知道被誰在言辭上改動得比較激烈”。而率先發布和轉載這條新聞的記者并沒有客觀的引用李先生的描述,反而是將自己預設的立場嵌入到新聞標題中,“扶大媽反遭訛詐”只是記者的想象,但當這種想象變成新聞標題時,已經設置了議題,人們只會被這個傾向性很明顯的標題牽著鼻子走,而缺乏顛覆“標題黨”誤導的獨立判斷能力。這條新聞的沖突性、故事性符合一些媒體對“新聞價值”的判定,因此不加核實就立刻轉發和評論。
同時,筆者又對以上兩家媒體在社會新聞報道中的文本進行了研究。在文本選擇上,在“新浪微博”上進行高級搜索,以“大媽”作為關鍵詞,ID為“央視新聞”和“鳳凰網”,對事件范圍限定在開通微博以來至2014年1月8日,對報道內容設定為“社會新聞”。上表是使用goseeker抓取的@鳳凰網及@央視新聞開通微博以來發布的79條有關“大媽”這一形象的報道。
在表中我們發現@鳳凰網及@央視新聞對大媽形象的正面、負面及中性的報道量分別為11條、5條、60條。經過媒體們如此引導,“大媽”這一邊緣群體往往被“他者化”、“污名化”甚至被“妖魔化”。
在詞頻分析工具的幫助下,筆者還統計出了鳳凰網及央視新聞有關“大媽”報道的10個高頻詞匯:廣場21次、停車10次、跳舞10次、老外9次、醉酒8次、制服8次、騙子8次、馬路7次、后果7次、孩子6次。如果對時下一些媒體眼中的“大媽”作解釋,可能會是——搶鹽搶黃金愛貪小便宜的大媽、跳廣場舞“被潑糞”的大媽、公共場所缺失公德心的大媽……在媒體有意或無意的議程設置中“成功”引導了大眾的情感。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新浪微博關于“大媽”的情感調查中竟然有81%的微博帶有“憤怒情緒”,由此可見出現大媽被冤訛老外事件也就不足為奇。
本文勾勒了當下“大媽”新聞報道的框架:在主流的新聞報道中,本來就少之又少的“大媽”議題以“愛貪小便宜搶黃金、跳廣場舞擾民、故意碰瓷”等負面題材居多,而與國家發展、政策等被主流社會認可的有價值的題材很少。這些題材話語敘事模式是:大媽是社會問題的施動者或受動者;大媽勤勞勇敢、忠誠對待家庭;大媽在社會中遭受了不平等的對待。在“報道傾向”方面,媒體對大媽形象的“正面”、“負面”及“中性”的報道和強調分別為15%、75%、10%。
同時,在報道議題框架方面,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也存在差異。網絡媒體充斥著更多未經證實的報道,無論正面新聞還是負面新聞都“有聞必報”,這體現了網絡媒體為受眾提供簡單的“新聞快餐”來迎合讀者獵奇心理以獲取發行量或點擊率的市場目的;與網絡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在新聞的發布、更新的及時性方面略遜色,更側重于事后充分采訪調研后的更全面深刻的報道,在事件的高度、廣度方面有新媒體難以企及的后發優勢。
在新華網評選的2013十大逆轉新聞中北京老外撞大媽登首,事件在24小時之內的逆轉也再次警示媒體,要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堅守新聞職業道德。同時,在被媒體設置的議題包圍時,受眾也應該保持頭腦清醒,避免在沸沸揚揚的輿論中回避對更具價值問題的關注,成為被支配的烏合之眾。□
參考文獻
①劉澤江,《新聞框架理論探析》[J].《大學時代》,2006(3):24-25
②李瑞芳,《框架與新聞文本之建構》[D].江西師范大學,2007
③張田,《媒介女性形象刻板印象之成因探微》[J].《學術交流》,2009(5):136-139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
【摘 要】在社會新聞報道中,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報道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其策劃和議題建構同樣傳達著不同的價值判斷。本文以2013年12月3日“老外撞大媽”事件為例,探討網絡媒體及傳統媒體關于“大媽”這一形象的構建和報道異同。
【關鍵詞】社會新聞 新聞框架 刻板印象
從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一生奉獻家庭的主婦們的標簽到缺乏公德心貪小便宜的負面形象,2013年“大媽”們成為輿論調侃的對象。“大媽”這一形象在新聞報道中是如何被構建的?在有關“大媽”的形象呈現與議題框架等方面,新聞報道有哪些特征?不同性質的媒體的“大媽”形象呈現有何不同?
按其字面含義,“大媽”本是對年長婦女的尊稱,她們年齡在50-60歲左右,雖不愁生計但需要人們給予更多精神層面的關照。然而,2013年“大媽”以負面形象意外走出國門,她們被貼上了“愛占小便宜、缺乏公德”的標簽。本是對瘋狂搶購黃金的中國民眾的一種諷刺與調侃,但是隨著“大媽”擾民跳廣場舞、在加拿大飛機上大聲吵鬧等一些不文明現象的出現,一時間“大媽”成了廣受詬病的詞。網上甚至傳聞“Dama(大媽)”有望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
廣場舞實在擾民,在公共場合大聲吵鬧也的確有失形象,但“大媽”的形象是否真的如媒體所呈現的這般不堪?在媒體盤點2013十大逆轉新聞中,“北京老外撞大媽”因其在一天內逆轉登首。筆者以“北京老外撞大媽”事件為例,采用新聞框架理論,分析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在這一事件中是如何構建“大媽”形象的。
新聞框架是指記者或編輯在處理信息時,基于整體的思想和意義的架構,選擇一些信息傳播而排除另一些信息,進而影響公眾輿論和對事件的理解。在理論上強調框架構建的過程與動態,主要分為文本、文本結構以及文本的接受。本文從文本的范疇,以內容分析法解析媒體構建的“大媽”這一特定的社會群體形象。
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在進行文本制作同時,也傳遞著其價值取向,背后體現了不同類型媒體對于新聞職業理念的不同認知。在這起關于“老外扶人反遭訛詐”的烏龍事件中,新媒體差不多集體中招。央視網、鳳凰網等媒體官方微博,都轉發了開始那條描述“外國小伙扶人反遭訛詐”的微博。筆者研究了在本次事件傳播中,相對重要的兩個新浪微博ID@鳳凰網及@央視新聞關于這一議題的報道。2013年12月3日,@鳳凰網作為率先報道此事件的媒體之一,選擇了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旗下國際在線網站的供稿,直接引用了現場圖片的李姓攝影者未經證實的描述,將標題細化為“老外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衣服被抓爛”。當@鳳凰網這樣的市場化媒體微博賬號將概括事件為“遭訛詐”之時,@央視新聞則在事件前面加了個“疑”字。該新聞點擊率直線飆升,并逐漸成為“頭條新聞”。隨后,包括新華網、@人民網在內幾乎所有網絡媒體均報道了此事,且矛頭直指中國“大媽”。3日午前,@鳳凰網再度發布獨家消息《“老外扶中年女遭訛”獨家追蹤:女子確被撞到并受傷》,證實確實發生了刮碰。次日,《新京報》將封面中心位置留給了那位大媽抱住外國小伙大腿和事后擦拭委屈淚水的圖片,發表了題為《“老外撞大媽”不應貼那么多標簽》的評論,反思當下輿論對“老人摔倒”的過度消費。這家北京本地報紙的采訪被各門戶網站轉載,其他媒體更改口徑,至此事件開始逆轉。或許,正是由于傳統媒體時效性不及新媒體,《新京報》得以在事件逆轉后從多角度還原真相。除了照片的拍攝者,他們還采訪了更多的目擊者,聽取了當事人、撞人老外及警方的態度,揭露老外撞人后罵人的事實,不僅擴大了新聞源,在報道傾向上也更加理性客觀。網民們從開始的一邊倒,到后來的逐步中立,伴隨著更多信息被披露,特別是后來現場視頻的曝光,很多人逐漸改變了看法。
為什么網絡媒體如此熱衷“抹黑”“大媽”們呢?問題首先出在新聞源上,最初報道者李先生事后發現“自己的一些比較溫和的話不知道被誰在言辭上改動得比較激烈”。而率先發布和轉載這條新聞的記者并沒有客觀的引用李先生的描述,反而是將自己預設的立場嵌入到新聞標題中,“扶大媽反遭訛詐”只是記者的想象,但當這種想象變成新聞標題時,已經設置了議題,人們只會被這個傾向性很明顯的標題牽著鼻子走,而缺乏顛覆“標題黨”誤導的獨立判斷能力。這條新聞的沖突性、故事性符合一些媒體對“新聞價值”的判定,因此不加核實就立刻轉發和評論。
同時,筆者又對以上兩家媒體在社會新聞報道中的文本進行了研究。在文本選擇上,在“新浪微博”上進行高級搜索,以“大媽”作為關鍵詞,ID為“央視新聞”和“鳳凰網”,對事件范圍限定在開通微博以來至2014年1月8日,對報道內容設定為“社會新聞”。上表是使用goseeker抓取的@鳳凰網及@央視新聞開通微博以來發布的79條有關“大媽”這一形象的報道。
在表中我們發現@鳳凰網及@央視新聞對大媽形象的正面、負面及中性的報道量分別為11條、5條、60條。經過媒體們如此引導,“大媽”這一邊緣群體往往被“他者化”、“污名化”甚至被“妖魔化”。
在詞頻分析工具的幫助下,筆者還統計出了鳳凰網及央視新聞有關“大媽”報道的10個高頻詞匯:廣場21次、停車10次、跳舞10次、老外9次、醉酒8次、制服8次、騙子8次、馬路7次、后果7次、孩子6次。如果對時下一些媒體眼中的“大媽”作解釋,可能會是——搶鹽搶黃金愛貪小便宜的大媽、跳廣場舞“被潑糞”的大媽、公共場所缺失公德心的大媽……在媒體有意或無意的議程設置中“成功”引導了大眾的情感。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新浪微博關于“大媽”的情感調查中竟然有81%的微博帶有“憤怒情緒”,由此可見出現大媽被冤訛老外事件也就不足為奇。
本文勾勒了當下“大媽”新聞報道的框架:在主流的新聞報道中,本來就少之又少的“大媽”議題以“愛貪小便宜搶黃金、跳廣場舞擾民、故意碰瓷”等負面題材居多,而與國家發展、政策等被主流社會認可的有價值的題材很少。這些題材話語敘事模式是:大媽是社會問題的施動者或受動者;大媽勤勞勇敢、忠誠對待家庭;大媽在社會中遭受了不平等的對待。在“報道傾向”方面,媒體對大媽形象的“正面”、“負面”及“中性”的報道和強調分別為15%、75%、10%。
同時,在報道議題框架方面,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也存在差異。網絡媒體充斥著更多未經證實的報道,無論正面新聞還是負面新聞都“有聞必報”,這體現了網絡媒體為受眾提供簡單的“新聞快餐”來迎合讀者獵奇心理以獲取發行量或點擊率的市場目的;與網絡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在新聞的發布、更新的及時性方面略遜色,更側重于事后充分采訪調研后的更全面深刻的報道,在事件的高度、廣度方面有新媒體難以企及的后發優勢。
在新華網評選的2013十大逆轉新聞中北京老外撞大媽登首,事件在24小時之內的逆轉也再次警示媒體,要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堅守新聞職業道德。同時,在被媒體設置的議題包圍時,受眾也應該保持頭腦清醒,避免在沸沸揚揚的輿論中回避對更具價值問題的關注,成為被支配的烏合之眾。□
參考文獻
①劉澤江,《新聞框架理論探析》[J].《大學時代》,2006(3):24-25
②李瑞芳,《框架與新聞文本之建構》[D].江西師范大學,2007
③張田,《媒介女性形象刻板印象之成因探微》[J].《學術交流》,2009(5):136-139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